平論 為什麼看起來越公平的法律,往往越不公平(深度)

2021-03-02 平局

  平論  | 眼觀世界,平心而論 點名關注

《什麼看起來越公平的法律,往往越不公平?》

文 | 周小平

我們常說:「老百姓心中有桿秤。」,說的就是老百姓對公平兩個字是有切身體會的,人人都希望社會變得更公平。那麼這公平到底如何確保呢?有人說必須得通過法制和規則。但不管通過什麼,這一切都得由人來評判和執行不是嗎?因此手捧法條的人其人心和人性的公平與否,才能決定法制和規則是否公平。這聽起來很「人治」、很不「法制」,但事實上卻很現實。

死的法條有用嗎?漢謨拉比法典刻在碑上,但現實社會誰會按它刻的規矩去做?中國古代的律令也常被鑄成碑文公之於眾,但實際上往往也沒什麼鳥用。一個王朝往往是最開始的是很法律較為嚴明,但是偏「左」。而約是到後來就越寬鬆,但是開始「偏右」。這種症狀在中美之間的對比參照中,尤為明顯。

以王朝壽命300年左右為計算的話,中國建國時間短,王朝還屬於青春期,法條也相對「左」一些。而美國建國時間相對較長,已經垂垂暮已,法條則相對地「右」。那麼這兩種不同的法制,哪一種更好呢?

我們來舉個例子。

一:交通法公平嗎?

前不久,一起中國遊客在國外過紅綠燈結果慘被壓死的新聞在國內曝光後,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熱議說,就是因為美國法律嚴格,公平,亂闖馬路死了活該!誰犯錯,誰負責。所以美國人才不敢亂闖馬路,所以在美國開車才舒爽,才不會擔心馬路上突然蹦出個人來。我看了一下各路評論,就連一貫被網絡大V冠以「五毛媒體」的環球時報,評論也是傾向於支持美國的 。畢竟媒體從業人大多數人都是開車的,對中國現行的交通法規有著切膚之痛般的感受。

那麼,美國的交通法真的就很「公平」嗎?中國的交通法就真的很令人無語嗎?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這樣。從任何角度去分析,美國的交通法都更顯公平,因為不管你是開車的還是走路的,你們之間的權益應該是平等的,誰違反規則誰負責,天經地義。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目前的交通法是怎麼規定的。中國交通法規定的大概意思是:「由於行人和非機動車輛在機動車面前是天然弱勢群體,所以在事故中機動車天然要負一定比例的責任。」 這看起來似乎很不公平,大家都是人,權益應該是一樣的,憑什麼你犯了錯,卻要由我來承擔?

的確,在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交通法規下,開車這件事變得頭疼起來。一些極端案例也不斷發生。比如明明在全封閉的高速公路上,行人和電動車是不允許上去的。但總還是有行人或電動車偷偷跑上去,釀成慘案。要知道,在高速公路上這種行為,不僅會危及自己,還會危及他人。危及機動車駕駛員以及乘客的生命安全。 但是,依據中國現有的交通法,車主還是得賠死者一大筆錢。而如果這是發生在美國的話,則應該是死者賠車主修車錢,一般可以從其遺產裡扣除。因為,美國的法律主張,誰造成的問題就由誰負責。

除了中國的高速路事故讓機動車駕駛員感到不公平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案例也令有車一族很不開心。比如曾經有人自殺時從天橋上跳下去,結果下方的機動車避讓不及將其撞到,結果以中國現有的交通法為依據,這個倒黴的機動車車主也照樣要承擔一部分責任。這簡直太荒謬了不是嗎?

所以關於這一點,一開始周小平也是很不理解的。是啊,法律不就應該是公平的嗎?憑什麼法律要傾向於保護行人呢?後來我在看李曉鵬的著作時,有了一定的體會。他講了一個類似的案例,叫《勞動法》。

二:勞動法公平嗎?

中國的勞動法和美國勞動法區別也是很大的。我們經常看到美國的勞動法在對企業和員工的相對約束上,似乎是更公平的。那些被通過合法手續解職的員工,一般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離開,超過一分鐘都不行。而員工要離職,也必須遵守合同,不能說不來就不來,否則要被追究違約責任。也就是說,美國法律在這方面似乎更能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中國的勞動法卻不是這樣。雖然規定員工離職需要提前一月告知企業,但在現實中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員工是可以說不來就不來的(有競業屏蔽協議的除外),你就算去告他,也不會有任何結果。但中國的企業主卻不能說開除就開除。必須得提前一個月通知,否則視為侵權。似乎在中國的這部法律中「人人平等的概念」沒有了,變成了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人的權利與義務也不同。這顯然,不怎麼「公平」。

但是,李曉鵬又提出另外一個概念,那就是「合約中的弱勢群體」概念。也就是說,由於當事人雙方在社會上的權力大小不同,所以如果在法條上絕對公平的話,那麼在實際生活當中,就會導致底層百姓一點公平都享受不到。也就是說他認為:「絕對的公平,將導致絕對的不公平。」

比如,員工隨意離職可能的確會對企業帶來一些麻煩,但這種隨意性對企業的傷害是有限的,企業的承受能力也強於勞動個體。員工隨意離職之後,企業主可以再重新招募員工取而代之,受損程度有限。而如果員工被突然開除,則意味著他將在一段時間內完全失去經濟來源,這對員工而言傷害是很大的。所以勞動法偏向於保護弱勢群體。他認為這樣反而存才是真正的公平。怎麼樣諸位?他這種觀點看上去是不是比較「左」呢?

三:再議交通法是否公平

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個邏輯套用到交通法上,思考下,結果會怎樣?比如當機動車和電瓶車行人相撞時,機動車在絕大多數時候一定受損程度極其有限,而電瓶車和行人則有可能受到極大傷害,甚至是死亡。那麼這就意味著:1、如果雙方各有一半責任的情況下,機動車補漆只要幾百塊錢還可以走保險。而行人卻要付出殘疾甚至是死亡的代價。2、 如果及機動車全責的情況下,機動車補漆只要幾百塊錢還可以走保險。而行人卻要付出殘疾甚至是死亡的代價。3、 如果及行人全責的情況下,機動車補漆只要幾百塊錢還可以走保險。而行人卻要付出殘疾甚至是死亡的代價。這公平嗎?也就是說不管是誰的責任,或者都有責任的情況下,行人損失必然超過機動車。

因此,法律就應該天然保護弱勢群體,必須想辦法對機動車駕駛群體嚴苛一點,令其倍加小心駕駛,才能保護行人的安全。比如在目前中國交通法規定,不管行人怎麼樣,只要出現事故,機動車都天然要負一定責任的情況下。中國的機動車駕駛員就會自然比美國駕駛員更加小心翼翼,謹小慎微。那麼很明顯,這當然會在客觀上會使得行人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而美國那種規定,看似紙面上很公平,但落實到現實中就會造成駕駛員只看紅綠燈,不管行人死活的情況,一點也不尊重生命權。必然會有人抱著因為反正只要我沒違規撞死你活該這種心態來駕駛。所以美國那種看起來是很公平,落到現實中卻顯得不怎麼公平法條,諸位難道不覺得少了一絲「人味」嗎?諸位難道不覺得這樣似乎反而不太公平嗎?

行人在道路上想走時難免會有一些意外發生。比如打電話時沒注意,比如不懂事的小孩突然跑出等等。那麼這種時候,他們就會處於極端危險的情況當中。

當然也許你會說,嚴格的法律會強迫行人學會絕對不闖紅綠燈,絕對看好小孩,絕對從小教育其守規矩… 但這種條條框框都是附加在行人身上,而不是駕駛員身上的。因此機動車駕駛員應對路況只需要看燈就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而行人為了避免意外,則需要從小孩教育到學會上路不分心不走神等等一大堆附加條件,才有可能得以保障,這顯然也不怎麼公平。

所以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儘管人人都倡導男女絕對平等,但一說到買車買房通常也會認為這是男性的天然義務一樣。沒有女人會因為沒車沒房而嫁不出去,但男人真的會因為沒車沒房而娶不到老婆。這就是現實,在現實社會面前,虛擬的公平法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么正義。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更常見的狀況是。開車的在怒罵行人沒素質亂闖,張嘴閉嘴:「這些過馬路的真討厭,遲早撞死Y的!」,而走路的則在怒罵開車的沒素質速度快,張嘴閉嘴:「開那麼快幹嘛?趕著去投胎啊?遲早撞死你Y的」。開車的此時決然想不到自己有時候也是行人,行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有時候也開車的是很。

四:中美法條能否折衷?

讀到這裡,我想聰明的你肯定會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那周小平老師,中美之間的法律難道就不能互相借鑑一下,往中間靠攏嗎?比如美國的法律多少能照顧下弱勢群體,而中國的法律再多體現一點均等。這樣不就完美了嗎?」 哈哈,你別說,我還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比如,我們是否能這樣規定:「當機動車在高速路(高速、高架)上行駛時,如果行人和電瓶車非法進入,那麼出現事故,機動車主不需要天然負擔一部分責任。而在普通城市便道或國道省道這種人車混雜的道路上行駛時,則應該照顧行人,出現事故,機動車天然負擔一部分責任。」 這樣的話,不就能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既能讓法律法條更均等更公平,也同時能體現照顧弱勢群體的人性關懷和對生命權的基本尊重。

但,周小平不得不很遺憾地告訴大家。也許中國的法律有一天的確會修改成這樣,但這種情況應該不會持續太久,要不了多少年年就會被再次修訂,然後像脫韁野馬一樣一路向「右」狂奔,直到變成美國那種看起來很公平,但實際更保護機動車群體利益的另外一種極端情況。

為什麼?因為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當鮮花怒放的時候,接下來就是凋謝,當法律和規則日臻完美時,接下來就是走向崩解。美國的法制,或許曾經達到過某種「完美」狀態,但早已是過去式。

法律始終是人制定的,因此它必然會會為制定者的相關利益而服務。在王朝初期的時候,由於法律的制定和執行者對底層的痛苦記憶猶新,對過度失衡造成的革命記憶領會更加深刻,所以他們會制定出一系列偏「左」的法律來。然而隨著有深刻底層記憶的老一輩逝去,接班人當中的許多人對這些底層社會的印象和認識已經不太深刻,即便個別人有所體會,那也只是個別,而不是一個階層。加之新的權貴階級會不斷產生,新的富戶和巨賈必然會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因此他們必然會不斷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財富和權力去修訂法律,使之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而在這場博弈中,老百姓是實力幾乎為零。權貴階層可以很順利地和法律法規的制定者交好,因為他們付得起這個成本,而老百姓則幾乎不可不能做到這一點。其最後結果就是法律不斷被修訂得看似更公平,但實際上卻離公平越來越遠。比如不斷有人提出要廢除死刑,提出少殺慎殺。許多老百姓歡呼,認為這是人性的進步。但問題是,在現實社會裡,富二代官二代欺負人的情況比較多,老百姓欺負官二代和富二代的情況比較少,搞金融的老闆詐騙導致幾十萬人受害的情況比較多,老百姓能詐騙到金融老闆的情況比較少。

所以一但廢除死刑,少殺慎殺的結果就是 ,有權有勢的會更肆無忌憚,甚至痛下殺手,反正也不會死刑。而老百姓手裡沒幾個錢的話,如果真殺了權貴階級,那照樣死刑,或者在監獄裡悄悄弄死。反正只要媒體不曝光,就誰也不知道。而媒體聽誰的呢?媒體往往是誰給錢就聽誰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因此,我周小平絲毫不懷疑,將來中國的交通法會在某一天改得更「公平」,中國的勞動法也會在將來某一天改得更「公平」,更像美國。但真的到了那一天時,作為老百姓的你還會擁有多少屬於你自己的公平呢?

就像前幾天一位中國大媽在美國商店買東西,被偷了美國商鋪的店員偷了信用卡,大媽提出要看監控,可店員死活不給看。結果當大媽掏出電話掛失時,店員才迫不得已交出了信用卡。大媽一氣之下拍了對方頭一下,結果大媽就被警察抓走了。此事一發生之後,就有很多人告訴我說:「周小平,這才是法制社會的體現啊,這才是公平的規則啊,不管人家有沒有偷你的東西,你打人就是不對,拍一下也不行。受害者只能選擇報警,而不能私自動手。所以請不要用你的中國式思維,去考量美國的法律。」

聽到這種說法後,我楞了半天在想一個簡單的問題:中國大媽指控對方偷信用卡,而對方則指控大媽拍頭。這兩者顯然是屬於互相指控的關係,且都只是嫌疑人。如果說警察一定要抓人的話,難道不應該是兩個都抓回去審問麼? 為什麼偏偏只抓中國大媽而不抓美國店員呢? 難道在美國,不管別人怎麼傷害你,你都不能還手,否則你就是一個「不懂法」「不講法」的人,應該反被抓起來?!

如果有一天我們中國的法律也修改成這樣,那麼當你走在路上被小偷偷東西時,你不能打他也不能私自出手去抓,只能掏出電話報警,否則警察來了就得先抓你的話,那是不是一種悲哀?或者在極端一點,如果有天晚上,你被某個壞人尾隨,對方意圖對你行不軌時,你也不能打不能罵,只能掏出電話報警的話,那等警察趕到時,估計生米都被煮成熟飯了吧。

私刑毆打小偷,群毆侮辱犯罪嫌疑人,顯然是不對的。但如果自己受到犯罪嫌疑人傷害時,卻不能還手的話,那這也許更加悲哀。

比起一個公平只存在於紙面上的社會,我倒是更喜歡一個當自己被偷被搶時,可以一巴掌呼過去的社會。這也許顯得不那麼文明,不那麼「法制」,但這樣的社會,顯然更公平、更符合人性和道義。

五:美式程序不代表結果正義

程序正義不代表行為正義,法律正義也不能代表結果正義。美式民主自詡程序更完美,更正義。但這種「更正義」的程序真的能催生出善果嗎?未必。薩達姆被推翻後,伊拉克新政府完全按照美國的指示,改制成為了所謂的「美國民主制度」。結果呢?當這一群通過財富掌握了伊拉克命脈的各路豪強們聚在一起時,居然推動了一個法律,即:修改女性的最低結婚年齡為9歲,且規定其必須履行夫妻義務。

這一場對法律的修改完全符合程序,採用的制度完全是美國那套決議和審批的方式,可謂是現代美式民主法治的樣板工程。但是,這樣完美的公平程序卻結出了最惡毒的果實。這說明,不管法條的出臺程序看上去多么正義,但如果統治階級的內心失去了公平和正義的話,你們程序再規範也沒有任何意義。

而伊拉克這條法律出臺之後,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伊拉克的9歲小男孩就都可以娶到9歲小新娘一起愉快地玩耍了,而是意味著一大批伊拉克的豪強和寡頭們可以從此合法地把未成年少女弄回家中褻玩了。僅此而已。

更何況,嚴苛的法律真的就會使得弱勢群體更為遵守規則嘛?美國留學生ZIKUN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對我說:「我在美國這麼多年,所謂外國人素質更好,更守規矩得多的情況並未見識過。美國有些遊樂場和旅遊景區的確秩序井然,但那其實也只不過是因為美國人少罷了,中國人少的地方秩序也不並不亂啊。而美國那些人多的街區,亂穿馬路、亂丟東西甚至插隊的現象也並不罕見。」

所以我覺得,那些表面公平但實際嚴重脫離現實的法律,會造成的唯一不同的結果大概就是那些美國的弱勢群體在被壓死之後,不會得到任何賠償罷了。許多中國人只看到了被美國車住壓死而不用賠錢的案例,因此就想當然地認為,這全都是因為中國人素質差,是被祖國慣壞了,結果到了美國就吃了悶虧還丟了性命。但中國人卻並沒有看到,美國同樣也有許多弱勢群體被悽慘壓死的案例。那這些死去的美國人是不是也是因為其國家素質差、教育差、文化不好、體制不公,所以才丟了性命的呢? 顯然不是。

至於那些非要認為美國法律就是好來就是好的人,我倒覺得您也不用著急,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固化,遲早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美國那樣。對於這一點,我絲毫不懷疑,也沒有要去阻止它的意思,一切都只不過是自然規律罷了。我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大家要珍惜當下、享受現在、感受時代。畢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不要等若干年後,當中國的一切全都變成了美國那樣時,再來後悔沒有當初沒有珍惜當下。那並沒有什麼意義。

周小平

2016年8月12日 於椿樹館

   平論 | 系列經典文章         ↓↓點擊閱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90後,你們終將實現這個時代的理想》    

  《臺灣,好自為之》  《誰說中國只會抗議?》    

《我們的英雄去哪了》  《中國護照的硬度》

《請不要辜負這時代》  《你的中國你的黨》

《別再跟風污衊國人了》   《Hi,Im』China》

   《勿因霧霾葬送明天》    《國人素質低嗎?》    

   《我們欠中國製造一個道歉》   《一葉知秋》    

   《為何假如中國亂套了,海外移民會更慘?》  

   (快入夥:小平微信平臺 長期招募團隊啦)    


溫馨提示:手指一直按住上圖,然後在彈出窗口裡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購買圖書。

平論系列文章由微信公共帳號:「周小平同志」原創,往期內容請點左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論教育中的程序公平與實質公平
    三、促進與落實教育實質公平的策略與路徑(一)抓好教育公平相關制度的頂層設計1.做好教育公平法治系統構建教育公平法律法規及政策的系統構建及完善是教育實質公平得以有效實現的基石,只有抓好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規及政策的頂層設計,才能把教育中實質不公平現象扼殺在搖籃之中。
  • 兩個娃爭寵,為啥不建議家長一碗水端平?看似公平養育實則是偷懶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不同於過去的父母,滿口全是「老大就要讓著弟弟妹妹」,現在的爸媽們都很注重「公平養育」,口口聲聲全是要「一碗水端平」,可還是避免不了孩子的爭寵的「世紀大戰」。寶媽奉行「公平養育」,可一碗水端平的結果是,姐姐善妒妹妹軟弱寶媽小彭有兩個女兒,她小時候就因父母偏心受盡了委屈,生了孩子後,她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對兩個女兒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不讓兩個孩子有爭寵的機會
  • 為什麼情緒,越控制越糟糕?
    所以搞清楚,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件事有那麼大的情緒,釐清背後的原因再進行改變 ,往往才是真正的處理情緒的方式。一旦你認同這個觀點,那麼孩子越哭,你就會越覺得真是件好事情,哪裡還來什麼情緒。沒有情緒,自然也不需要處理什麼情緒。所以重要的不是遇事怎麼做,遇事只是一個呈現。而是看清你情緒的來源。
  • 談公平:很悲哀的是喊不公的往往是弱者
    我靜靜地聽他發洩著心中的不平和不甘。等他不說話了,我慢慢開解他,這是畢業以來社會給他上的第一課:這世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公平。談公平你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你在抱怨人家動用自身背景與人脈的時候,可曾想過,考研不光考的是分數,還有背景與人脈等這些無形的資源?我們一直在談教育公平,真的可以做到公平嗎?
  • 「媽媽,這不公平!」當孩子有了公平意識,如何對孩子解釋平等?
    哥哥姐姐比我的玩具好,這不公平!孩子開始在意「公平」,在意「差別」,從根本上當然是件好事。這說明孩子長大了,他們開始對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有深度的認識和思考,並構建了自己的標準;說明他已經形成強烈的規則意識、正確的是非觀,具備了公平意識。
  • 公平這檔事
    確實,這樣的情緒似乎有點反常,會有人疑問倒也不奇怪。 只是三言兩語之間很難講清楚我的思維,所以興起想寫這篇來談談背後的整個邏輯。它們在法律上、在道德上、在情感上、在教育上是合理也應當發生。我甚至衷心樂見這些陳述能真正落實在這世界上。我更同意每個人都應該致力讓這世界的不公不義由自身開始逐漸消弭。可是遺憾的地方在於,無論我們多希望公平公義,但世界卻沒有義務要根據我們的期待做出回應,他人也未必會根據這些原則來對待我們。 所以我們在道德上、法律上、情感上所期待的公平,並非總是能在現實上看到。
  • 你越在乎的人,往往越不在乎你
    感情當中,你越是在乎的那個人,往往越不在乎你。你越是對一個人好,那個人就越不懂得珍惜。這幾乎就是必然,只有勢均力敵的感情才能長遠,感情說白了就是一種公平交換,你付出了一點,然後等著對方回報一點,只有這樣才能默契的相愛。
  • 二胎家庭:不公平,就是最大的公平!
    二胎家庭最難的是一碗水端平。雖然爸爸媽媽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偏心,但總是不自覺地對老二更為偏愛。老二天生比老大懂事討喜,老大總是胡攪蠻纏,不懂謙讓,讓家長頭痛不已。我家二寶出生的時候,大寶才剛1歲多。那時候,她已經會走路了,可就是不願意走,一定要媽媽抱。
  • 世界對我越不公平 我就越努力 相信自己 活出人生精彩
    機緣與夢想不在於面前或者遠方,由於它們屬於用心的人,它們屬於可以熬過黑夜等來明天的人,他們屬于堅持本身的人。尋求遠方或是把握當下的機緣,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夢想的堅持,遠方即使辛勞,但堅持之後收成的堅韌弘遠於財產的價值,當下的機緣,也並非成功的捷徑,安閒的餬口帶來的也會是悲觀與迷茫。
  • 當你越強大,這個世界對你越公平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如果你感到受到了委屈,是因為你還不夠強大,如此情況下,唯有讓自己變強,才能改變現狀。第三個月的時候,上司分配負責攻堅區域,把小凡分到了偏僻的區域,那邊路遠而且客戶消費潛力低,大家都不太願意去。小凡默默的接受了安排,經常早上很早過去,挨家挨戶的拜訪,然後晚上轉2趟公交回到公司總結匯報,每天路上時間至少3個小時以上。二一個月下來,小凡從當初白白淨淨的小夥子,變得黝黑壯實,臉上多了幾分堅韌。
  • 你要的是平等還是公平?
    從一個抽象層面來說,公平是一個最合適的選擇,能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預期,而且看起來也沒那麼多問題。 但是往往看來起來沒問題的表述,具體實踐起來便會產生諸多問題,以至於到最後往往不能自圓其說,莫名的讓人疑惑。 譬如說男女平等。 道理上說是應該的,但是我常常在想,或許平等本身對女性來說就是一件不平等的事,男女的生理構造不同,物質基礎不同,如果非要強行平等一些東西,其實是非常不合適的一件事情。
  • 人生下來就是不公平的,要自己努力變得優秀
    一味地苛求世界給予公平,那簡直就是幼稚。女兒放學回家,對著媽媽抱怨: "媽媽,太不公平了,我今天在數學課上與同學講話,老師正好逮住了我,讓我在教室後面罰站。」媽媽說: "為什麼不公平,你說話了老師懲罰你,這不是很對嗎?"女兒說: "不是的,當時好多同學都說話了,老師一回頭第一眼看到的是我,所以他這是要殺雞給猴看,我就是那隻雞。
  • 補償遠低於法律標準,也許會「越拆越窮」,被拆遷人該怎麼辦?
    國家法律對於徵收拆遷內容的設置,無論是從徵收方式,還是從徵收補償上看,均充分的表達了對於被徵收人合法權益的保障。既然如此,那麼經過一番徵地拆遷,被徵收人應該是可以實現生活水平的有所提高的。然而回到實踐中,當我們在接收一些諮詢、經辦一些案件時卻發現,反映問題的被徵收人更多的還是在反映「補償不合理」的問題,不少的被徵收人面臨「越拆越窮」的窘境。
  • 法律經濟學:深化對公平價值的理解
    只有實現這些轉變,才能讓中國法律經濟學健康發展,防止其落入被主流經濟學和法學「邊緣化」的境地。 關鍵詞:經濟學;法律;公平價值;分析;研究 作者簡介:   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係,是各領域長期關注的話題。
  • 補償遠低於法律標準,擔心會「越拆越窮」,被拆遷人該怎麼辦?
    國家法律對於徵收拆遷內容的設置,無論是從徵收方式,還是從徵收補償上看,均充分的表達了對於被徵收人合法權益的保障。既然如此,那麼經過一番徵地拆遷,被徵收人應該是可以實現生活水平的有所提高的。然而回到實踐中,當我們在接收一些諮詢、經辦一些案件時卻發現,反映問題的被徵收人更多的還是在反映「補償不合理」的問題,不少的被徵收人面臨「越拆越窮」的窘境。
  • 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有哪些?顯失公平的法律特徵有哪些?
    顯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極不對等,經濟利益上不平衡,因而違反了公平合理原則。那麼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是什麼呢?顯失公平的法律特徵有哪些?以下由小編為您詳細介紹。當我們在籤訂合同後發現合同的當時人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存在著經濟利益上的不平等,就會造成不公平的現象,即我們所說的顯失公平,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不對等的合同都是顯示公平的表現,顯示公平也是有其具體的構成要件的,他本身也有著很多法律特徵。
  • 【字的童話】公平?不公平?
    「不公平!」小象說,「你吃那麼多,我才吃這麼少。」  「誰說的?」松鼠搖搖頭,「就是太公平了,我才會吃到肚子疼!」  「公平!公平!」小象的屁股好像被茅草輕輕碰了十下,一點也不痛。  「當然公平。」
  • 實現高考改革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統一
    這些不同意見實質上都拷問著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到底應趨向於公平選才,還是應趨向於科學選才,究竟怎樣對待二者的關係? 形式公平是第一維度的公平 過去對高考「公平」的理解,更多的是從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等角度出發的。所謂「權利公平」與「機會公平」,就是人人有權參加高考,打破了人才「唯成分論」的禁錮。
  • 人們為什麼接受社會不平等?為什麼厭惡不公平?什麼是機會平等?
    《人們為什麼接受社會不平等》,原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有刪減。● 居民越是把成功歸因為權勢背景關係,他們的公平感越低。●如果城鄉居民通過縱向比較形成了「自己是獲利階層」這樣的意識,他們傾向贊同「分配結果是公平的」。●城鄉居民與周圍人橫向比較所形成的階層認同越高(自己比別人過得好一點),越傾向支持「社會是公平」的判斷。●居民居住地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越少贊同「分配結果是公平的」。
  •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搖號政策本是為了避免不良競爭,為了不讓孩子們提前進入競爭賽道承受他們不該承受之重。搖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維護公平的作用,但也同樣會帶來一些問題。家長們的焦慮常常是因為比較造成的,無論是我們身邊還是媒體報導中,都能看到許許多多的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