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法制報》記者 李譜新 通訊員 王君 王利娜)初秋的鄂爾多斯大地天高氣爽,碩果飄香。9月3日,來自自治區內外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婦女工作者及相關各界代表200餘人齊聚準格爾旗,共同參加了2020內蒙古法律文化論壇第四屆家事審判專題會。本次會議由內蒙古自治區法學會法律文化研究會主辦,鄂爾多斯市中級人民法院、準格爾旗人民法院、內蒙古土默特博物館社區教育學校承辦,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內蒙古自治區婦女聯合會、鄂爾多斯市法學會、準格爾旗法學會協辦。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法學會常務副會長武國瑞出席論壇並講話。武國瑞在講話中指出,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以及習慣法的長期使用,家庭法律文化視野下家事審判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內蒙古地處邊疆民族地區,尤其是牧區、邊遠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家事審判改革面臨的形勢急迫、工作任務繁重。希望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積極探索邊疆民族地區家事審判改革工作方式和工作機制,立足實際,凝聚共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言獻策,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內蒙古自治區法學會法律文化研究會會長武夜平在主旨報告中指出,家庭法律文化建設是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與家庭相關的法制建設中形成的良好家庭文化環境和良好的家風、家教,對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法律文化建設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成效直接關涉社會文化建設的效果,影響著社會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價值;家庭法律文化與民族團結、邊疆安寧、宗教信仰也是密切相關的。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不同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家庭文化和法律心理。因此,如何協調好民族地區的家庭法律文化與家庭建設既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法律問題。面對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司法改革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文化需求,我們只有緊繃司法為民這個弦、緊靠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才能取得理論建設與實踐成果的雙豐收,才能打好家事司法理論研究與經驗總結、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這個組合拳。本屆論壇將「家庭法律文化建設的多維視角」確定為主題,旨在引導研究者從立法、司法、法律監督、法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心理學等多角度研究家事司法,討論家庭法律文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努力為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和家庭文明建設提供文化支撐。
本次論壇緊緊圍繞家庭與法律的關係研究、家庭文化建設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家長教育的法治化,家事糾紛多元化解與鄉村治理、牧區家事審判存在的問題及難點、家事審判中的家庭弱勢群體保護等分議題展開討論。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愛武應邀出席論壇並作《法治視野下家庭文化建設的思考》專題報告。準格爾旗人民法院、鄂託克旗人民法院、霍林郭勒市人民法院、翁牛特旗人民法院等七個地區法院分別作了典型發言。與會專家對上述發言進行了精彩點評。
與會者一致認為,本屆論壇聚焦家庭法律文化,抓住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旨,釐清了法律介入家庭生活的界限與尺度,探討了家事審判的方法與進路,促進了法學與司法實踐的深度融合,開闢了法律文化視野下家事司法理論研究、實務研究的新路徑,為家事司法改革提供了文化基礎與法律思維,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了文化活力,是一次更加開放、多元、溫暖的法律文化盛會。「法律文化視野下的家事司法研究接地氣、通心氣、長士氣!」本屆論壇承辦單位準格爾旗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海龍如是說。
另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內蒙古法律文化研究立足自治區基層法治實踐,密切聯繫現實生活,充分汲取理論營養、提升人民法院的專業能力,為家事司法改革做出了應有貢獻。不久前,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當代中國的家事司法改革——地方實踐與經驗》一書,收錄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人民法院、包頭市昆都侖區人民法院、蘇尼特左旗人民法院三家內蒙古法律文化研究基地的家事審判實踐經驗,為當代中國家事司法改革貢獻了內蒙古智慧和力量。本次會議期間,從百餘篇參會論文中脫穎而出的35篇作品分別榮獲內蒙古法律文化成果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其中,董成香、陳心心撰寫的《家事審判中的治療理念——以準格爾旗人民法院家事審判工作為藍本》榮獲一等獎。此外,鄂爾多斯市中級人民法院、準格爾旗人民法院、鄂託克旗人民法院、霍林郭勒市中級人民法院被自治區法學會法律文化研究會命名為內蒙古法律文化研究基地並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