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浪世界
字數:5358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文章系列:讀書系列·第4篇
前面的3篇文章,我們分別講了讀書的好處、壞處和高效讀書法。
本文我們講來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如何寫讀書筆記。
一提到做筆記的方法,我腦海裡自動彈出不少方法,有康奈爾筆記法、RIA閱讀筆記法、子彈筆記、卡片法、思考筆記術等等。
每當書友們問我:&34;時,我第一反應是讀書筆記多如牛毛,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好。但我知道,這樣回答你的問題,顯然有點忽悠,也很不負責任。所以,我決定從
這四大方面,詳盡來跟你聊聊讀書筆記這些事。
幾千年前,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又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什麼意思呢?
兩位老先生都說同一個意思。「道」是本源。而「術」只是通往「道」的路徑。也就是說,不學道只學術,得不償失。
你可以這樣理解:
所以,在本文中,我儘量和你講讀書筆記的底層規律。
也就是說,這篇文章的特點是深度剖析讀書筆記底層規律和具體的方法指導。目的是用一篇文的篇幅,一網打盡,讓你看完後,一目了然知道讀書筆記這些事。廢話少說。我們開講了~
筆記是一個古老文體。讀書筆記出現,可以追溯到最原始讀書情景。古人說: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裡的「手到」,指的就是寫讀書筆記。什麼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顧名思義,它指的是讀書+筆+記。也就是,你在讀書時,拿著筆(工具),摘抄原文或是寫了自己的想法。
講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寫讀書筆記?
在物資匱乏時代,古人寫讀書筆記有兩大作用:
從這個兩大目的來看,我們不妨來想一想,好的筆記有啥標準?
1.記錄
記錄需要做到真實+全面。
謝伯陽曾說:「他和他的嶽父凌景埏花了數十年時間編成《全清散曲》,起初未註明出處,出版社的同志要求他們一一註明出處,他不得不花很多時間重查資料來源。為了避免發生類似的錯誤,在寫筆記時候,你應該做到全面地把該記錄的內容,寫出來。最好還需要標註來源,方便日後尋找。但這並不是要求你要一字不漏摘錄。
顯然,這兩種方法都是不對的。
前者,你是語音文字的「轉換器」;後者,你是信息的「搬運工」。
如今,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大改變。每當我們看到好文章、好視頻,會一鍵收藏,然後就沒然後了。你只是當信息的「搬運工」。後面,我會教你避開這個坑。
2.能方便搜索
其實,我們寫筆記的目的也很簡單,無非是為了在需要資料時,能快速找到對吧?
用一句話來說,花一秒鐘找準資料的人,和一年都找不到真正有用資料,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李敖有一個著名的讀書法,是「五馬分屍」法。他會買兩本書,一本用來讀,一本用來剪,看到有用的內容,裡面剪下來,貼在對應某個標籤領域,待他要時,便一目了然。這也是寫筆記的用處。
3.能加深記憶和觸發思考
好記性確實不如爛筆頭。爛筆頭不如動腦子,光動腦子不如立即行動。寫筆記確實能加速記憶,但它不是寫筆記唯一目標。
暢銷書作家黃鐘毅說:「筆記,不是複製他人,是重組一切信息,為我所用,讓腦洞變成行動。」也就是說,複製粘貼式的筆記法是錯誤的。有用的筆記是能指導行動,是思路再現。換句話說,你的腦袋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思考的。而筆記是大腦的擴容器。如果你只是為了寫而寫,那就得反思寫筆記目的了。
4.溫故知新
讀書筆記是複習的好工具,是節省時間好武器。你想,如果你沒寫筆記,那只能從頭把書再看一遍對吧?但有了筆記,就不一樣了。你知道哪些內容,是知識漏洞;哪些地方,你已經掌握了。
從以上讀書筆記4大標準,我們可總結出讀書筆記4大常見誤區。
到這裡,你對讀書筆記應該有一定認識了。接下來,我們來講另外一個問題。
不少人問我,為什麼讀書需要寫筆記。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想反問你,你不寫筆記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沒時間」。
我們平時很忙。好不容易抽了點時間,出來讀書。你還要讓我做筆記,太麻煩了。
你也可能說:「寫筆記沒用啊!」之前,我寫了一本又一本筆記,也沒啥用處。
如果你有以上問題,那只能說明你不知道寫筆記好處,也沒有正確做讀書筆記方法。
首先,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寫筆記的好處是什麼?在我看來,寫讀書筆記有三:
1.自我積累
前幾天,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別寫書評了,沒啥用的。你見過誰靠寫書評賺錢的嗎?」
我說:「書評確實不能掙大錢,但它至少是一個自我積累的過程。」
他說:「你不如去寫小說,寫課程,更容易掙到錢。」
我說:「你知道嗎?我最近在備課,準備出一套《下班後,讀書變現》。
他說:「哦!那近兩年來的積累還是有用的。」是的。如今,我之所以能出一套課程,不是憑空製作的啊!這完全是我靠讀書、寫筆記、寫書評積累而來的。可是,很多人不願意做這樣的積累和笨功夫。有學者曾說:「凡卓有成就的學者都在寫讀書筆記方面下過苦功。」
顧頡剛之子談及其父時說:「父親一生治學,留下了一部分極富特色的文字,這就是他從1914年至1980年記了六十多年的、積累了約二百冊四百萬言的讀書筆記,它們已成為父親全部著述的重要部分。父親生性遇事注意,並勤於動筆,或寫下直接的聞見,或記錄偶然之會悟,總之不放過每一個思想的火花,使其留於札牘,把筆記簿當成隨手可稽的工具,為作文著書打基礎。」
你看,無論學者還是作家,想寫出優秀作品,都是從積累筆記開始。這就是讀書筆記魅力之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2.觸發思考
同一時間,同一場景,車上的人看見司機稍微打開窗戶伸手去擦玻璃,卻無動於衷。然而,瑪麗·安德森立馬動手畫草圖。她邊畫邊帶動大腦思考著一副「擺動的手臂」,直到「雨刷」的發明。
人們習慣性地把重大發明歸功於靈感。我不以為然。靈感固然重要,但比靈感還重要的是捕捉到靈感後的一次次再創造,而創造即是筆記思考過程。
魏格納看世界地圖注意到南北美洲和歐亞大陸海岸線相似,在邊琢磨邊記錄中,才有了「板塊漂移學說」。你看!凡是重大發明,都離不開靈感+記錄。為什麼呢?
因為人的記憶有限。記錄不僅有利於加強記憶,減輕大腦的思維運行,釋放更多創造力。
嚴家炎說:「讀書要有效果,一定要做筆記。筆記的作用,不僅是為了記下讀書的當時產生的那些閃光的思想和精彩的語言,使之不要被遺忘;它還有更積極的意義,即可以促使我們在整理自己原始想法的過程中把思想系統化和深刻化,促使我們擺脫那種「學而不思」的狀態,不做思想懶漢。我自己有這樣的體會:一些本來尚處於朦朧狀態的思想,經過做筆記過程中的加工整理,不僅明確了,而且豐富了、升華了,於是變得一發而不可收,記下一大篇東西來,猶如從蠶繭上理出一個絲頭,能得到一大堆蠶絲一般。這就是記筆記的好處。」
也就是說,讀書筆記既能觸發你思考,也能讓你把網狀思考結果,用線性思維表達出來。
3.筆記變現
如果我說,讀書筆記可以變現。你可能會說:「扯蛋!你看過誰,靠筆記寫出名堂、寫出發財。」
你說得沒錯。讀書筆記確實很寫出名與利。但賺點買書費用還是可以的。
說一個我親手經歷的例子。這幾天,我看了《人生處處是修行》這本書。看完,我內心很有觸動,也很想推薦給身邊跟我同樣焦慮的人。於是,我寫了一個1000字的心得,發在朋友圈和微頭條。結果,有好幾個朋友說自己很焦慮,非常需要這樣的書,讓我幫忙下單。我藉機便跟他們聊個天,促進友誼,也賺了點佣金。佣金雖然不多,但出單量大,攢起也可以去買書了。
你看,這就是寫讀書筆記確確實實的好處。你花點心思寫寫筆記,它既能引起別人的共鳴,也能賺點買書費,甚至還能讓讀書更有儀式感。難道,這不香嗎?
好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讀書筆記本身確確實實存在一種無可取代的價值,是吧?
在我看來,筆記看似無用,乃是大用。自古以來,筆記這種文體,之所以一直存在沒有消失,那是因為存在即有合理之處。因此,你千萬別再小看讀書筆記,把它看做可有可無的事情。
前面,我們認識了讀書筆記的定義、標準、常見誤區,以及筆記作用。接下來,我們來講講你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寫好一篇讀書筆記。
胡適在《讀書》中談過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我認為這就是讀書筆記的底層邏輯。市面上,其他寫讀書筆記方法,也是這從這四大部分分化出來的。常用的方法有:
1.康奈爾筆記法
2.洋蔥閱讀九宮筆記法·
3.蔥鮪讀書法
4.印南敦史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三行記錄法』
「三行」分別是一行採集、一行精華和一行評論
具體做法如下:
這套方法,也可以稱為「讀書卡片法」。
以上是4種最為常規的讀書筆記法。如果你仔細看的的話,會發現這4種方法,我用不同方式呈現。
這裡就涉及讀書筆記第二個問題,在什麼地方寫讀書筆記,用什麼工具呈現筆記。我把它們總結為以下4大類:
我用石墨文章寫出來的筆記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筆記法。
步驟一:準備閱讀工具
紙質書+筆+便利貼
一般來說,內容含金量高的書,我都會買紙質書,特別是哪些大部頭的書。
步驟二:邊閱讀邊在標註
我的閱讀路線是這樣的看書籍封面——看目錄——在目錄or序言棒空白處,我寫下讀這本書的目標或是心中困惑的問題——翻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正式閱讀——想法出現,立馬拿筆寫下關鍵詞——貼便籤
步驟三:停下了休息,利用碎片時間抽空整理剛才閱讀心得
我習慣用問題+答案的形式,整理。然後,我還會順手發到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常用的有豆瓣廣播&筆記區、微頭條和朋友圈or讀書營的小打卡。
步驟四:寫讀後感,寫書評
只要是我認真閱讀過的書,我都會把筆記整理成一篇寫書評。
一來,可以作為自媒體變現的文章;
二來,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很多時間,我寫筆記和寫書評,所用的時間,是閱讀時間的3倍以上。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讀書還是寫筆記,讀寫的最終目的是為我所用。所以,寫讀書筆記有一個重要的法則,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造自己的想法。用普希金的話來說「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因此可知,好的筆記不在於記錄什麼,而是要遵循三原則:
這三個原則,屬於構思層次,但光想還不行,還需動手寫。
例如,你讀完我這篇文章之後,最關鍵一步是能行動。拿出一張紙,或新建文檔,你可以試著這樣實踐:
以上的做法是踐行筆記三原則的具體方法。但這樣還不夠。記筆記後還需要整理和運用。寫筆記還需吻合筆記底層邏輯,也即是
①思考:用筆記三原則思考,創造自己筆記
②整理:分類歸檔,建立知識體系
③選擇:挑與目標吻合的筆記,親自踐行
④反省:自我評估
我們知道,筆記是一個傳統概念。做筆記方法也不盡統一。但愛默生說:「世界上最難的任務是什麼?是思考。」記筆記也如此。無論我們用何種工具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式寫筆記,最重要的環節在於你的思考+記錄想法。也就是說,筆記,最難最為關鍵是的部分在於思考。
所以在我看來,記筆記重在自己思路、想法,而非搬運他人的東西。用公式表現為:筆記=記錄思考+整理+踐行。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
1.正確認識讀書筆記。筆記不是儲藏知識的「工具箱」,也不是記憶的「好利器」,而是思考的「觸發器」。
2.讀書筆記的作用。讀書筆記是自我積累一種手段,也是變現一種形式。
3.讀書方法和工具有多種多樣,但底層邏輯離不開這個公式筆記=記錄思考+整理+踐行。
我是帶你流浪於書籍世界的
每日讀書,告別頹廢,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