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個大陸農民比不上1個臺灣農民的收入

2021-01-16 房地產o2o總裁俱樂部

臺灣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農業面臨快速發展工業和商業的競爭,以及國際農產品的衝擊,農產品成本高,價格低,農民收益少,臺灣農業發展面臨衰退、萎縮。針對這一挑戰,臺灣採取了加快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結構,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進一步開發農業的生活、生態功能,使農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於是就開始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閒農業。



一、臺灣休閒農業7種類型


1、鄉村花園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追求環境優美、景觀獨特、地域性強的鄉村花園開始出現。清境小瑞士花園位於臺灣南投縣仁愛鄉臺14甲公路清境農場旁,海拔大約有1800公尺,這裡的空氣清新自然,景色優美如畫,兼具北歐風光,因此又有「臺灣小瑞土」及「霧上桃源」之美名。清境小瑞士花園的年平均溫為攝氏15-23℃左右,舒適宜人的氣候成為人門避暑的勝地,園區內種植了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美麗又新奇。而區內的設施如挪威森林廣場、阿爾卑斯雙塔、落羽松步道、主題花園等皆環繞著天鵝湖而建,悠然地徒步其間猶如置身在歐洲。園中設有大型停車場、露營烤肉區、歐式花園、精緻餐飲中心、紀念品販賣部、露天咖啡廣場等,提供另一種休閒享受。



2.鄉村民宿


鄉村民宿充分利用鄉村自然環境、景觀、特色文化、民俗,讓人們深度感受到獨特的民風、民俗,於優雅寧靜中體驗鄉村生活。優雅的環境、樸素的民風民情、優美的風景和樸實親切的主人,使鄉村民宿成為世界各地自主旅遊者的最愛。臺灣鄉村民宿發展比較好的地區是南投縣清境地區和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目前清境地區民宿通過策略聯盟經營的方式,成立了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共同進行營銷活動推廣,在對外事務的利益爭取、地區發展的規範、地區的資源分配與協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進一步推動了當地鄉村民宿的健康發展。而臺北黃金山城金瓜石則充分利用豐富的人文風情和優美的自然風景,把原先的臺灣冶金礦區,從鍊金廠、古煙道、廢礦坑、戰俘遺蹟甚至是天皇寓所進行合理規劃開發,獨特的景觀吸引著無數前來到訪的遊客。



3.觀光農園


觀光農園內提供觀光遊客所需的各種服務設施,以便利遊客體驗採收農特產的樂趣並了解農特產生產過程,以增長遊客時間,寓教於樂,滿足遊客休閒娛樂需求的目的。臺灣的觀光農園最初形成於1980年,苗粟大湖,彰化田尾菜地開始經營的觀光果園、觀光花市。到1998年,觀光農園發展結果為北部區域有55處觀光農園,佔全臺灣地區的55.56%;中部區域有21處,佔21.21%;東部區域有12處,佔12.12%;南部區域有11處,佔11.11%。目前,觀光農園的類型包括觀光果園、觀光茶園、觀光菜園、觀光花園、觀光瓜園等。各式各樣的觀光農園因開放時間不同分布全年不同季節,讓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享受觀光、休閒、摘果、賞花的田園之樂。



4.休閒農場


休閒農場是臺灣農業類型中最具代表性者,農場原以生產蔬菜、茶或其他農作物為主,且具有生產雜異化的特性,休閒農場具有多種自然資源,如山溪、遠山、水塘、多樣化的景物景觀、特有動物及昆蟲等,因此休閒農業可發展的活動項目較其他類型的休閒農業更具多樣性。常見的休閒農場活動項目包括農園體驗、童玩活動、自然教室、農莊民宿、鄉土民俗活動等。休閒農場是由數個農民或多個農民團體聯合興辦的,規模比觀光農園要大,面積一般在50公頃以上,經營的項目比較多元化。在臺灣對於觀光農園與休閒農場的區別並不是很明顯,觀光農園也可以休閒體驗,休閒農場也可以觀光遊覽,大多數農園、農場都同時兼具觀光遊覽、休閒體驗的功能。



5.教育農園


教育農園是利用農場環境和產業資源,將其改造成學校的戶外教室,具備教學和體驗活動之場所、教案和解說員。在教育農園裡各類樹木、瓜果蔬菜均有標牌,有昆蟲如蝴蝶是怎樣變化來的等活生生的教材。遊客在此參與農業、了解農產品生產過程、體驗農村生活,尤其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認識社會、了解農業和農村文化,創造了條件。臺一教育休閒農場於1991年成立,起初主要是以提供農民各類蔬菜、花卉的種苗培育為主,近年來致力於推廣地方的產業觀光,開始積極轉型。在場區規劃設置多項深具文化教育和休閒娛樂的設施,如押花生活館、DIY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浪漫花屋、可愛動物區、渡假木屋、景觀花橋、各類植物生態標本區等。這是一處兼具農業休閒和教育的觀光景點。在這裡規劃建設了全亞洲最大的蝴蝶生態館及甲蟲生態館,利用園區內原有的多種蜜源植物來培育各種蝴蝶,利用香菇廢棄物等營造出甲蟲的生態空間,為遊客提供認識昆蟲生態的地方,是一處兼具農業休閒和教育學習的園區。



6.市民農園


市民農園是指經營者利用都市地區及其近郊的農地劃分成若干小塊供市民承租耕種,以自給為目的,同時可讓市民享受農耕樂趣,體驗田園生活。1989年,臺北市農會積極規劃推動市民農園,並於1990年輔導北投區設立第一家市民農園,從而成為臺灣第一家市民農園。到1998年底,臺灣已設置58處市民農園,都屬於農耕體驗型市民農園。這些市民農園的設置,以都市近郊、水源充足、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車程在半小時最為理想。與觀光農園相對,市民農園是由城市市民利用平時業餘時間經營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從總體發展情況來看臺灣市民農園的規劃建設遠沒有其他園區形態發展好。




7.休閒牧場


休閒牧場是以名、特、優、新的農作物,以較好的設施和高科技含量進行生產並以此吸引遊人,向人們展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多姿多彩的產品。我們考察的初鹿牧場地處臺東縣卑南鄉明峰村內,場區佔地約54公頃,為全省坡地集中牧場之最。休閒牧場內寬廣遼闊,乳牛及乳製品是主要的經營目標,以奶牛飼養,品嘗自產牛奶、奶酪、牛肉,並以其秀美的牧場景觀吸引遊人。2004年,僅門票收入一項就達300萬人民幣,效益很是可觀。牧場劃分為露營區、產品販賣部、菠蘿園、茶園、檳榔園、枇杷園和竹林等區域,是適合露營度假的好去處。


聲明: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從該公眾號轉載本文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支持原創

此次探尋,更實際!原汁原味—實地考察近十幾個旅休閒農業與文創經典項目,讓您獲得原汁原味的體驗;三重衝擊—專題課程培訓、實地考察交流、文化體驗深入,領悟深刻,收穫全面;高效省時—囊括各類田園綜合體、休閒農業開發模式,了解如何定位、規劃及運營,更深切的認識且學習借鑑; ;實操演練—分組討論,實戰研討,結合自己的項目特點找到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的IP魂,汗馬隨團導師全程精彩點評,指導操作路徑和實踐方法;智慧共享—智慧精英匯聚,積累人脈,啟迪思維,分享智慧,共謀發展; 壹方城臺灣休閒農業與文創標杆項目考察,當休閒農業遇上田園綜合體9月26日-10月1日開啟臺灣遊學之旅,歡迎各位企業家蒞臨,進對圈層。諮詢熱線:188 0125 1850


考察時間:2017年9月26日-10月1日(6天5夜)

考察地點:中國—臺灣

參與人員政府機關、文旅地產開發商、特色小鎮建設單位、規劃設計機構、投融資企業及相關產業鏈董事長、總經理等核心高管參加(30人考察團規模)

考察形式:考察+研討+資源聯接

主辦單位北京壹方城智匯科技有限公司、汗馬研習社

第一板塊:華山文創園區(原華山1914文創園區總監林羽婕——分享主題:文創園區的成功運營模式)

第二板塊:歡迎晚宴(莊錦華老師——分享主題:歡樂臺灣行)

第三版塊:頭城休閒農場(卓媽媽董事長——分享主題:休困農業資源開發與活動設計)

第四版塊:國立傳統藝中心門(在舊有村落中體現傳統美學與文化運營)

第五板塊:華陶窯(陳文輝窯主——分享主題:人文藝術與自然景觀結合的園區)

第六板塊:參訪卓也小屋(藍染DIY+座談)民宿主人卓銘榜或鄭美淑老師——分享主題:鄉村元素幻變景觀空間之謎

第七板塊:臺中燻衣草森林(創始人林庭妃——分享主題:休閒旅遊地產的運營模式及文創IP價值)

第八板塊:臺中麗寶樂園麗寶樂園董事或高管——分享主題:多元主題文化樂園打造臺中

第九板塊:臺一生態農場張國被董事長——分享主題:從休閒農場打造為全方位觀光園區

第十板塊:立馬工坊、總結分享(莊錦華老師——分享主題:原住民與客家桐花的藝文交集

電話諮詢:188 0125 1850(微信諮詢請編輯:諮詢遊學+公司名稱+聯繫方式)

備註:本次遊學僅限相關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級別參加,會收取一定費用,請知悉!

相關焦點

  • 25個大陸農民比不上1個臺灣農民的收入,臺灣休閒農業如何玩.
    臺灣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農業面臨快速發展工業和商業的競爭,以及國際農產品的衝擊,農產品成本高,價格低,農民收益少,臺灣農業發展面臨衰退
  • 休閒與農業丨25個大陸農民比不上1個臺灣農民的收入,臺灣休閒農業如何玩.
    臺灣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農業面臨快速發展工業和商業的競爭,以及國際農產品的衝擊,農產品成本高,價格低,農民收益少,臺灣農業發展面臨衰退、萎縮。休閒農場是由數個農民或多個農民團體聯合興辦的,規模比觀光農園要大,面積一般在50公頃以上,經營的項目比較多元化。在臺灣對於觀光農園與休閒農場的區別並不是很明顯,觀光農園也可以休閒體驗,休閒農場也可以觀光遊覽,大多數農園、農場都同時兼具觀光遊覽、休閒體驗的功能。
  • 臺灣農民:年收入竟是大陸農民的25倍!
    近年來,網絡上很流行一個數據:臺灣農民年均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這個數據的真偽我們這裡不作考證,但臺灣農業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臺灣農業面臨「三小」難題,卻能「以小取勝」。臺灣農業,典型的小農經濟。突出表現為「三小」:地塊小、農戶比例小、經濟總量小。如此「三小」,為何又能創造出收入比大陸農民多25倍的「奇蹟」?
  • 臺灣農民年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你敢信?怎麼做到的?
    據說臺灣農民人均年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他們為什麼這麼有錢?秘訣就是「創意」二字。
  • 同樣是做農業,為什麼臺灣農民的收入是你的25倍?
    近年來,網絡上很流行一個數據:臺灣農民年均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
  • 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 打造「大陸阿里山」品牌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部署,漳平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努力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2008年2月,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其核心區永福鎮,其山地氣候與臺灣文山、南投的農業生產條件相近,被臺商譽為「大陸阿里山」。
  • 臺灣農民創業園——臺灣農民來大陸發展的樂土!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哎……」12月23日,一場以「鄉愁遇見小康——走進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為主題的網絡直播活動在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舉辦。主播臺上,幾個身穿紅色衣裙的「阿里山姑娘」伴著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翩翩起舞,曼妙舞姿吸引了眾多網民到直播間圍觀。
  • 臺灣農民憑什麼「怡然自傲」
    為寫作本書,綠妖走訪臺灣60餘位農民、10餘個民間團體與臺灣當局,細膩地呈現出臺灣農民享受生活的農村生態。書中聯結臺灣農業、歷史、經濟、民生、環保、社會創新等多個維度,相當豐富地呈現出臺灣鄉村現代與傳統的博弈、結合,農人的尊嚴、創造與堅守。綠妖書中的臺灣農民,和大陸的農民很不一樣。
  • 看臺灣農會對大陸農民的啟示
    鳳凰衛視2009年4月23日《社會能見度》節目:走進臺灣看農會 以下為文字實錄:曾子墨:在中國大陸的農村,很多地方的農民都自發組織起來,建立協會,發展農業,但是在日本、韓國乃至臺灣地區,農會已經是組織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
  • 在希望的田野上——臺灣農民大陸創業記
    這是連橫先生在《臺灣通史》中對明清時期閩粵先民涉險渡海,赴臺開墾歷史的記述。   物換星移,他們的後人再度跨越海峽,隨著近年來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等惠臺農業政策陸續出臺,臺灣農民大陸創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吸引許多臺商轉行投入農業。
  • 福建省永福鎮成臺灣農民在大陸投資最密集鄉鎮
    福建省永福鎮成臺灣農民在大陸投資最密集鄉鎮 2010-02-03 13:41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程軼文  臺灣農民在福建省的農業特色產業初見規模,2009年福建漳平創業園核心區域永福鎮「茶、花、菜」三大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2萬畝,實現產值3.95億元,增長
  • 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 福建省首個臺灣村落戶園區
    建立全國首個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業園,創辦全省首個臺灣村。2010年園區產值預計可達1.2億元。園區已初步建立了六個示範基地:    1、以臺灣甜柿、桔柚等為主的臺灣名優水果基地。一是創辦了仙遊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網站;二是委託電視臺製作臺灣農民創業園專題宣傳片;三是聘請專業廣告公司製作臺灣農民創業園宣傳冊;四是與《新合作》雜誌社合作,製作反映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情況的《新合作》(2010年第11期)雜誌專刊,並將該專刊隨黃小晶省長赴臺訪問送到臺灣各界人士手中,提升了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在臺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是在5月28日隆重舉行仙遊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揭牌暨臺灣村奠基典禮儀式
  • 為什麼臺灣農民都是 "富人" ?
    ↓↓↓戳下面視頻觀看臺灣農民年均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如此「三小」,為何又能創造出收入比大陸農民多25倍的「奇蹟」?很多人難以想到的是,他們成功的秘訣,恰恰是因為「小」。因小而精緻臺灣的生態農莊,多以「小而精」取勝。
  • 臺灣美女碩士棄高薪到大陸當農民
    中新社南寧3月21日電 題:臺灣美女碩士棄高薪到大陸當農民  作者 蔣雪林 陳燕  距離廣西南寧市數十公裡的武鳴縣陸斡鎮,有一座200多畝的現代化農業莊園,它是美女臺商陳燕儒打造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今年30歲的陳燕儒碩士畢業後,放棄高薪工作到大陸創業,被網友戲稱為火龍果「女神」。
  • 組圖:大陸基層農民代表團走進臺灣野柳風景區
    組圖:大陸基層農民代表團走進臺灣野柳風景區 2012年11月09日 23:3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農民點名「臺獨」分子:閉嘴吧!
    大陸是臺灣農產品外銷的最大市場,不過最近島內「獨」派人士動作頻頻,兩岸關係深陷僵局,農業產業合作也恐受影響。不少臺灣農民通過多種渠道,點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等「臺獨」分子們閉嘴,千萬別因他們逞口舌之快而斷了臺灣農民的生計。
  • 臺灣水果為何生產過剩?臺中農民:因為大陸市場不暢通
    臺中市農業生產合作社東蘭分社表示,茂谷柑是東勢農產品外銷主力,過去外銷大陸成績亮眼,2016年還有5千噸,農民收購價每臺斤(600克)是新臺幣70至80元,今年只剩下100噸,導致收購價只有新臺幣20-30元(1元新臺幣約合0.2元人民幣),如果大陸市場暢通,臺灣水果根本就不存在生產過剩的問題。
  • 兩岸農民一家親 共建「大陸阿里山」
    龍巖市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位於閩西腹地,於2006年5月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入《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規劃》,同年7月掛牌成立。2008年2月,經農業部、國臺辦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園區土地面積703平方公裡,耕地約9萬畝,林地約87萬畝,森林覆蓋率82.7%,核心區永福、官田兩個鄉鎮共有1個居委會、39個行政村,人口6萬餘人。
  • 臺灣農民看上海:若要行銷大陸須先打「上海牌」
    中新社上海七月二十二日電 題:臺灣農民看上海:行銷大陸先打「上海牌」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短短三天的「二00七年臺灣優質農產品巡展」上海主展場活動中,不少初到上海的臺灣農民,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既是賣力吆喝的展商,也是現場最樸實、好學的參觀者。
  • 範麗青談臺灣大米輸大陸 秀閩南語盼臺農民得實惠
    中國臺灣網6月27日北京消息國臺辦新聞發言人範麗青27日表示,臺灣大米可以輸往大陸,是幫助臺灣特色農產品來拓展大陸市場所採取的一個積極舉措。我們將儘可能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切實使臺灣農民朋友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