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鄉村教師除了生活上的艱辛之外,最讓他們想離開農村的,最痛心的莫過於評定職稱的時候了。在職稱評定的過程中,最刺激他們神經的大概就是這三點了。
一、工作業績貢獻值
在計算工作業績貢獻值的時候,大多數地方一直採取的按最高學歷計算的辦法。舉個例子文件規定,在某個崗位上中專文憑夠20年,大專夠10年,本科夠5年就可以評定上一級職稱。在計算工作業績貢獻值的時候,是按照總工作年限減掉評職稱時所需的年限來進行計算的。中專工作21年得一分,大專工作11年得一分,大專6年得一分。在取得資格時,學歷越高需要達到的年限越短,在工作業績貢獻加分上也體現的是高學歷在同樣的工作年限內加分加分越多。給人一種感覺大專生幹兩年才相當於本科生幹一年的貢獻值,對於中專生更可憐,工作2年才相當於專科生1年的工作業績貢獻值,工作4年才相當於本科生1年的工作業績貢獻值。
文憑在此時體現的價值可謂涇渭分明,學歷越高越是值錢。這讓那些低學歷者痛心後悔,評職稱比別人遲,就連工作業績貢獻值也是不安工作年限來算,還要折合這讓他們覺得同樣是幹工作,中專生幹4年才和本科生幹1年的貢獻值一樣,同樣實在鄉村小學的教學崗位上,他們的工作業績貢獻值怎麼就這麼大呢?可現實就是如此,他們再次後悔沒早點努力弄個高學歷來。
二榮譽、論文、課題
在職稱評定中,榮譽,論文,課題都是可以加分的。對於鄉村教師來說,消息閉塞,社交面狹窄,加上很多名額限制,在多種獎勵面向青年教師的今天要獲得這些很難,尤其加上一條任現職以來的更是讓老教師有苦難言。至於論文好辦,只要自己能寫,捨得掏版面費發表起來不難。可這課題,一個是有名額限制,在一個是繁重的工作量和教學條件,讓鄉村教師做起來很難很難,有時間有組成一個課題研究團隊都難,一個學校就三四個,甚至一兩個老師你讓他在哪去找合作者。可這課題偏偏加分最多,老教師只能是對其又愛又恨,評職稱時,讓他們對此深感傷痛。
三培訓
當培訓也能作為條件之一之後,更是讓老教師內心隱隱作痛,農村網絡不發達,在網上完成部分研修課程本來就有困難。現在雖然實現了校校通網絡,校校有電腦,可不是每一位教師都有電腦,都能隨時用上電腦,網絡培訓和繼續教育之類的只能回家再做,老教師對電腦操作也不是很熟練,所以培訓本身就是他們的軟肋,難免有些網絡課程無法完成。至於外出培訓之類的,省級,國家級的城裡教師才有,鄉下很少輪到,即使有了一兩個名額也不會分給村級學校,老教師們更是無緣,就連縣級的培訓也很少讓老同志參加,即使有也只是校長們的,普通教師很少有資格參加。現在,這些培訓可以作為加分項,或者可以代替一些必須完成的培訓之後,讓這些什麼培訓都沒有的鄉村老教師心痛不已。
評職稱是老教師在評,年輕教師也在評,當他們經過整個評職過程之後發現,這個和工資掛鈎的職稱鄉下教師評起來是那麼的難,有難麼多的無法和城裡教師競爭的劣勢。老教師,只能悔恨自己,年輕教師就會尋找機會早點離開鄉村。
要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就要從職稱入手,不僅僅是多給名額,更重要的還是要給農村教師降低條件。否則光靠補助,是留不住優秀的鄉村教師的。職稱評不上,工資就不高,要從整體上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也就成了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