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拍攝的密雲水庫副壩及庫區水面。新華社記者 夏子麟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守護「生命之水」六十載:北京最大地表飲用水源地護水記
新華社記者田晨旭、魏夢佳、夏子麟
在北京東北部的密雲區,一汪湖水靜臥於燕山群峰之中,清風拂過,碧波蕩漾,水鳥翔集。52歲的郭欽東和同事乘坐一艘快艇,在水面疾馳,並不時向四周張望,嚴防有外人進入。
這裡是華北地區最大水庫、北京最大的地表飲用水源地——密雲水庫。9月1日,這座水庫迎來建成60周年。
作為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水上執法分隊的成員,郭欽東和同事每天需巡視100多平方公裡的庫區水域,24小時不間斷,勸阻並懲處偷釣、偷捕等破壞庫區生態的行為,悉心保護這一灣碧水。
風吹日曬與水上作業,讓許多隊員都患了風溼。「工作很辛苦,但我覺得值得。」郭欽東說,「這座水庫裡是咱北京人吃的水,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水源。」
這灣碧水源於海河支流、發端河北的潮河與白河。千百年來,潮白河屢屢泛濫,兩岸民眾深受其苦。洪澇成災的同時,中國京津冀地區又嚴重缺水。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工農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生產生活用水需求與日俱增。
為解決水患及「水荒」,上世紀50年代,中國自主設計並投入20萬民眾,歷經700多個艱苦日夜,建成了集供水與防洪功能於一體的密雲水庫。這座水庫不僅使潮白河水患得以終結,還使京津冀地區的用水安全有了堅實保障。
從建庫初始面向京津冀地區供水,再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力保障北京供水,密雲水庫對水資源稟賦不足的北京來說顯得至關重要。曾有一種說法是:「北京人每喝三杯水中,就有兩杯來自密雲水庫。」
「密雲水庫是首都的『生命之水』,也是首都供水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北京市密雲水庫管理處主任、密雲水庫流域市級河長辦常務副主任劉大根說。
數據顯示,60年來,密雲水庫累計為京津冀供水390多億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約280億立方米;年均供水量6.5億立方米,相當於每年供出320多個昆明湖的水量。
北京市密雲水庫執法隊員乘船在水庫巡查。新華社記者 夏子麟 攝
然而,這灣碧水的背後,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流域內民眾與一代代水庫管理者的默默付出,更離不開密雲百姓的巨大犧牲與奉獻。
上百個村莊、6.9萬多人搬遷;水庫建設佔用耕地28.6萬畝,佔當時密雲耕地總面積的四成;94個「庫中島」全面清理,畜禽養殖清退,網箱養魚撤出,300多家企業關閉……
「保水是密雲首要的政治責任。」北京市密雲區委書記潘臨珠說,多年來,密雲人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加強水源保護、加大環境治理,保護幾輩人舍家棄業修建起來的密雲水庫,使庫區水質長期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水標準。
近年來,北京深化保水體制改革,加大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力度。2018年,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成立,統籌區環保、農業、城管、國土等多部門力量,並被授予區級131項涉水執法權,實現特定區域綜合執法。
密雲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宇興評介紹,目前密雲已建立區、鎮、村三級保水體系並配備保水力量。形成保水合力,顯著增強了執法能力和效率。
為防止人員進入庫區,在北京市水務等部門支持下,庫區周邊還建設了300公裡長的圍網,實施庫區封閉管理。水庫一級保護區被細分成160個網格,2150名農民化身為「保水網格員」在各自區域內巡查、看護。
除了人防,新興的技術手段也被引入到護水工作中。宇興評說,目前由390多個攝像頭組成的密雲水庫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主要設施已基本建成。「通過攝像頭監控、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更全面快速掌握庫區情況,隨時發現問題並及時處置違法行為。」
北京市密雲水庫管理處工作人員正進行水體監測。北京市密雲水庫管理處供圖
2014年底以來,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江水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北京,滋潤京城,也為密雲水庫注入了豐沛清水,使水庫得以休養生息。2019年10月,密雲水庫蓄水量達到26.8億立方米,為21世紀以來最好水平。
劉大根說,「南水」進京後,密雲水庫既是首都戰略水源地,又成為南水北調來水的調蓄庫,戰略地位愈加凸顯。
隨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快車道,如何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實現綠色富民,是中國各地積極探索併力求突破的發展之題,對嚴格「保水」、嚴守生態紅線的密雲來說更是如此。
為了幫助庫區農民轉產、轉崗,密雲區政府出資扶持農民發展養蜂、現代果園、果品安全生產基地等7大類特色農業項目。許多過去的農民、漁民如今成了護林員、保水員、農家樂及民宿老闆。
「未來,密雲的水庫、山林,不再只是京城的『大水缸』和『後花園』,還將成為山區農民的『聚寶盆』,實現保水與富民融合發展。」潘臨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