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李娟,是在一趟回鄉的列車上。人聲嘈雜,車聲隆隆,但她的那本名為《記一忘二三》的小書,卻令人沉醉。那時她已成名,憑藉獨樹一幟的文字風格而斬獲多項文學大獎,我卻是在人們對她的熱議消散後才來閱讀她的作品,作為一個十足的偽文藝青年,實在有愧。
但乍一讀你就會發現,她筆下的文字,就像是被她刻上了一個無形印章,那種清澈明亮,那股酣暢淋漓,讓你如沐春風,相見恨晚。
李娟用她的方式,把那些最真實的生活、最質樸的情感用一種近乎稚拙的方式呈現出來,明明是一地雞毛,卻讓你熱淚盈眶。她就像是在一片並不富饒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孜孜不倦,生生不息,儘管生活可能賦予她許多愁苦和磨難,但她高亢嘹亮的歌聲,依然如雄鷹般盤旋迴蕩在那片廣袤天空。
在這個時代,李娟的文字無疑顯得彌足珍貴,沒有誇誇其談,沒有無病呻吟,有的只是洋溢在字裡行間的豁達和熱忱。從那些動人的小故事裡我們可以知道,她本可以比別人更有資格去抱怨生活的艱難,命運的不公,然後以一副飽經滄桑的口吻,說一些玄而又玄的話,以顯示自己的通透深沉。但李娟卻始終謹慎小心地呵護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那裡流水潺潺,那裡蟲鳴陣陣。
所以,我看到網友在評論她的寫作時說道:李娟就做李娟吧,不要去模仿誰,不要去超越誰,倘若能夠一直讀到這樣乾淨明亮的文字,那也是讀者的一種福分。
對一個作家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人在初涉寫作時便給人帶來足夠驚喜,但一個作家好像又不能總是躺在之前的功勞簿上,所以便努力尋求突破,結果適得其反,既失了原有味道,又沒有新的特點,頗有邯鄲學步之嫌。
有人將李娟與另一位因描寫塞外風貌而聲名鵲起的作家劉亮程作比較,劉亮程更是被稱作「中國當代的自然主義文學大師」。但我以為,雖然兩人的散文都是以描寫邊疆生活、展現異域風情而引起關注,然兩者之間還是存在明顯區別:劉亮程像是一位優雅淡然的隱士哲人,在竹林光影間點燃一支煙,然後在嫋嫋煙霧裡向你訴說這人世蒼茫;李娟則更像是一個大大咧咧的鄰家女孩,儘管遇到很多酸澀與苦楚,但她還是把那些愛呀、悲呀、笑呀、夢呀編織到一起,呈現出一幅幅令人動容的生命之畫。
我們經常喜歡討論閱讀的意義,可以為讀書這件事找到一些高深精妙的註腳,譬如增加知識儲備,陶冶個人情操,但我想,除去那些冠冕堂皇的好處,讀書的意義在於:可以讓我們知道,與你一同生活在這世上的另外一些人,他們在用什麼方式來度過這絕無僅有的一生,而在他們的奇妙旅程裡,又會遇到怎樣的事。
我們習慣了帶著功利心來衡量世間萬物,就像讀書這件事,也總是強調它的益處。但我想,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即便在讀完一本書之後不知所獲,那又如何。因為你在閱讀過程中那份冥想與遐思,那份悵惘與寂寥,就已經是一種收穫。讀罷全書,掩卷而思,像是過完了別人的一生。
她寫她在寒冷黑夜裡的輾轉反側,她寫她在烈日狂沙下的苦中作樂,都讓人感慨她的心裡到底住著怎樣的希望,才能不被那些愁緒籠罩。
但我最佩服,也最好奇的是她的母親與外婆,一位風風火火,一位樂觀豁達,她們在北國邊疆的蒼茫戈壁裡,在氣候惡劣的寂寞深山裡,熱烈澎湃地譜寫著自己的生命之歌。那裡的空曠與浩瀚,會讓她們更容易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體味世間的美好。
就像李娟在書中所寫:「我就喜歡這樣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沒有人,還是沒有人。沒有聲音,停下來,側耳仔細地聽,還是沒有聲音。回頭張望腳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濃稠。整個山谷,碧綠的山谷,閃耀的卻是金光。」
我們的耳中可以輕易充滿無處不在的喧囂,我們的心中可以隨時塞滿四面八方的誘惑,然後在與那些欲望的搏鬥裡筋疲力盡,陷入掙扎或走向平庸。
幸而還有李娟這樣的人,用她的文字不斷提醒我們:即便滿目荒涼,也要心懷燦爛。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