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ence》上連發九篇letters,是種什麼體驗?

2020-12-15 騰訊網

背景介紹: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今天的推送,在正文之前,先來做一點兒背景知識的簡要介紹(有知識儲備的朋友還請直接跳過,看正文)。不管您是不是從事科研相關的工作,可能也會注意到最近幾天有這樣的新聞:

而這些新聞的緣由呢,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科技部最近聯合出臺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對具體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教育部或科技部的官網上去學習全文,就不在此累述了。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什麼是SCI呢?SCI其實是一個英文名稱的首字母縮寫簡稱,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這是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的一個世界知名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目的在於對全世界自然科學領域的主要期刊進行遴選和評估。SCI收錄的期刊每年都會略有增減,希望以此能夠做到既要覆蓋面廣,同時代表性也要強。

既然要選、要評,那麼很自然就需要一個參考來衡量。於是,ISI還推出了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應用報告,簡稱JCR)。在這當中,就推出了一個叫做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稱IF)的指數。假設某期刊在2018-2019年間刊發論文的數量為A,而到了2020年底該期刊上述兩年間發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為B,那麼該期刊2020年度的IF= B/A。IF背後的邏輯在於,一個期刊上論文平均被引用的次數越高,說明這些論文在被更多的研究者參考引證,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從而也反映了這個期刊的水平較高。

基於上述的邏輯,SCI和隨之衍生的IF從提出之日至今,逐漸演變成了對科研成果的一個重要評價方法。這次的疫情,讓大家應該不止一次的看到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柳葉刀》(Lancet)的身影。按照2019年公布的最新IF排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影響因子高達70.67,位居SCI收錄的3000多份期刊裡的第三名,《柳葉刀》則以59.102緊隨其後。不過,這兩本都是醫學類的期刊,要論綜合性的SCI科學期刊,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還是簡稱CNS的三大家:《細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除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樣的專業類期刊之外,綜合性期刊IF排名裡面,還就數這三家最高。按2019年公布的IF數據,《自然》總排名第13,《科學》第14,《細胞》第18。

截圖引自科學網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6/427632.shtm

能在CNS上發表論文自然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過CNS也不光是只刊發論文,還開設有一些其他欄目。以《科學》為例,該刊內容大致可分為科學新聞報導,面向科學家約稿組成的書評、綜述、政策論壇等觀點性文章和研究成果三大類。其中研究成果又可分為三種: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研究報導(Report)和通訊(Letter)。上述三種的篇幅各有不同,研究論文最長,而通訊最短(一般不能超過1頁的版面)。

正文內容分割線

自己對於鳥類有過那麼一點兒研究,對鳥類的保育也很是關心。不管出於興趣愛好,還是單純的職業習慣,CNS這樣牛刊上有關鳥類的內容,那自然都是很好的學習材料。這不,最新一期的《科學》(Vol. 367, No. 6480)上就有了一篇題為《Illegal poachers turn to helmeted hornbills》(非法偷獵者轉向盔犀鳥了)。盔犀鳥(Rhinoplax vigil)是生活在亞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熱帶雨林中的大型鳥類,由於近十年來國內部分文玩收藏人士的追捧而慘遭屠戮。了解更多,參見:不幸之中的更加不幸——盔犀鳥的悲劇。

通看下來,這篇通訊分為三段,第一段簡要介紹了下盔犀鳥的分布,以及由於種群衰減,其受脅現狀已經於2012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從近危(Near Threatened,NT)直接提升到了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第二段指明了盔犀鳥迅速消失的原因,除了已有的森林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大量遭到偷獵更是讓盔犀鳥雪上加霜,僅印尼西加裡曼丹每年被盜獵的犀鳥數量就在1200-27000隻之間。第三段,進一步指出盔犀鳥以種子傳播者的形式,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生態作用。針對該種的保育,亞洲相關國家應區域加強合作,研究人員和國際保育機構應採取行動等等。最後,以象牙非法貿易為例,作者認為只有改變追捧稀有物種的消費文化,消除需求才能挽救盔犀鳥不重蹈北白犀的覆轍。

嗯,不知道,您看了這文章是什麼感想。反正我是覺得好像都面面俱到了,又好像跟什麼都沒說似的。再看看作者們引用的參考資料,一共有12篇,其中有9篇都來自網頁報導,3篇是相應的論文、文章或出版物。這3篇出版物分別發表於2015年(編號6.)、2016年(編號8.)和2017年(編號3.)。而網頁報導當中,2018年有2篇(編號1.和5.),2019年的有3篇(編號4.、7.和10.)。也就是說,這篇刊發於2020年2月的通訊所主要參考的內容,基本都是2019年之前的。確實,沒發過《科學》這麼高大上的期刊,也不知道人家的通訊從投稿到接受,再到正式發表的具體時間周期是多長。但是,發表在2020年的這篇通訊,看起來似乎也並沒有就盔犀鳥,為我們呈現什麼新知吧?

會不會是2020年之前,就沒有關於盔犀鳥的重要文獻發表呢?不好意思,還真有。2018年,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犀鳥專家組的盔犀鳥工作組出版了關於該種的保育策略和行動計劃。原來,2017年5月在馬來西亞沙撈越Kubah國家公園召開了有關盔犀鳥的專門會議。會上來自於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科研人員等相關各方濟濟一堂,共同商討盔犀鳥的保育大計。2018年的這份出版物,正是對會議內容和現階段成果的總結,也為該種未來的保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然而,我們卻並未在最新一期《科學》上的這麼一篇有關盔犀鳥的通訊當中,見到作者引用上述盔犀鳥工作組的出版物。更神奇的是,在《科學》的官網上,以作者單位之一,能夠檢索到共計九篇類似盔犀鳥這樣的通訊。內容先後涉及野犛牛(2018年)、蒙古野驢、黃胸鵐、綠孔雀、斑鱉、野駱駝、勺嘴鷸、儒艮,以及盔犀鳥。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都齊了。

九宮格都湊夠了

自認也還算是研究過一點兒鳥類,略微知道一點點兒哺乳動物。可我從來都沒有在國內研究鳥類或是哺乳類的視野裡,聽說過上面那家單位呀。嗯,一定是自己太過孤陋寡聞了。於是,就在CNKI中國知網上,用「單位名稱」+「鳥類」進行複合檢索,得到了11條結果。確實,真的沒有找到黃胸鵐、綠孔雀和盔犀鳥這幾個字眼。野犛牛、蒙古野驢、斑鱉、野駱駝、儒艮,這幾個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挨個兒試試。

...噢

參考資料

Breuer, T.et al. 2018.師昌緒,等. 1997. 「科學引文索引(SCI)」——國際上評定科研成果的一種方法. 科學通報,42 (8): 888-894.

歡迎關注鴉雀有生,這裡有關於鳥獸、自然、保育、圖書等方面的獨到見解

相關焦點

  • 學習怎樣在《Science》上發Letters|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截圖自Science官網,https://www.sciencemag.org/authors/science-information-authors有一點可能會引起混淆。在《自然》雜誌上也曾有過Letters這個欄目,但須經過同行評議,篇幅相對較短,大致對應《科學》上的Reports。
  • 浙大連發2篇Science論文,聚焦近日Science期刊精華
    兩篇Science:揭示共生細菌在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發育中的作用 doi:10.1126/science.aax6624; doi:10.1126/science.aaw2719; doi:10.1126/science.aaz4014 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
  • Science連發3篇中國學者文章,呼籲對野生動植物的關注
    3月27日,最新一期 Science 同期發表了來自中國學者的三篇文章(Letters)。這三篇文章均關注和呼籲中國野生動植物。例如,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但也在商業繁殖名單上。野生種群與圈養種群之間無可區別的差異,這為非法野外捕獵後混入養殖並流入市場提供了機會。同時,我國受保護物種名錄已經近30年沒有更新,僅涵蓋了大約三分之二的本土野生物種。例如,已經極度瀕臨滅絕的勺嘴鷸(下圖)仍只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 ACG漢化組九連發 《極限脫出3:時之困境》下載
    當你厭惡於《守望先鋒》被坑無數、煩惱於《精靈寶可夢GO》無法正常玩耍以及沒有XX遊戲玩我就要死了時,不妨拿起你的掌機,因為,ACG漢化組暑假漢化九連發來啦!2028年12月31日,在內華達沙漠的核避難所裡,角色將會分成三組——C·Q·D進行事關人類存亡的遊戲……  【漢化說明】  終於到暑假連發的最後一波了。接下來的就不是暑假連發了。  暑假開始之前,我們就計劃好要用2代來開頭,用3代來結尾。在所有組員幾個月的努力下,這次的暑假連發算是歷年來最順利的一次了。
  • 真厲害:學術女神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據 iNature報導,5月13日,有學術女神之稱的顏寧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背靠背,連發2篇論文。這2篇文章分別如下:第1篇5月13日,顏寧等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 最新Science期刊連發三篇Report類型文章和1篇Letter類型文章...
    如今,這這兩個研究小組都報導,他們試圖重現這些結果的努力沒有取得成功,並且都將他們的研究工作都發表Science期刊上。與此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也試圖用SIV的另一種變體來重現2016年那項研究的結果。他們在同樣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中稱,他們無法重現這一結果。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Vertebrate diapause preserves organisms long term through Polycomb complex members」。他們在這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這種魚的遺傳分析以及從中了解到的信息。
  • 四指控制,四檔連發,蓋世小雞 F4拯救FPS手遊體驗
    蓋世小雞 F4採用的是背夾式設計,不需要配對和設置,裝上即可使用。而且,從包裝盒就可以看到,尺寸比起6.44寸手機還要小,你還擔心什麼?最重要的是,這款F4可以幫助手殘黨,提高連點速度,最高可以1秒9擊,而且每發是隨機頻率,遊戲不封號。蓋世小雞 F4支持安卓和IOS雙平臺,並且能夠真正達到即插即用。
  • 一起發15篇Science/Nature,世界上最默契的科研合作莫過於此!
    DOI:10.1126/science.1121401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11/5758/2082.從一般意義上講,這些方法與對其相關力學的理論分析相結合,為將發達的平面設備技術集成到複雜曲線物體的表面上提供了實用的途徑,適用於傳統手段無法解決的各種應用。
  • 刺激戰場連發狙擊槍和單發狙有什麼區別 容錯率很高
    刺激戰場連發狙擊槍和單發狙有什麼區別 容錯率很高時間:2018-08-17 07:46   來源:7230手遊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刺激戰場連發狙擊槍和單發狙有什麼區別 容錯率很高 在絕地求生中,狙擊槍是很重要的一個武器,不管是團隊作戰還是單兵作戰,它都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效果!
  • 科學網—一篇論文能中英文「兩連發」嗎
    大概20年前,我讀研究生的時候,能在EI收錄的國內核心期刊發表一篇中文論文都能顯擺好幾天,要是能在SCI收錄的國外期刊,甚至是論文集上發表一篇英文論文那都是大神級的表現。 當時那麼崇拜英語論文尤其是SCI論文的主要原因是,當年無論老師還是學生的英文水平或國家視野普遍比較低。所以總覺著只要是英文的就比中文的水平高。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主要參考:inature 報導文章】第一篇 2020 《Cell》: "原位"進行蛋白質組學在細胞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介導了單細胞到組織的組裝,並因此控制著多細胞生物的發育和生理。2020年1月16日,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及Alice Y.
  • 國內學者最近接連發表12篇Science/Nature
    其中作為第一通訊單位的大學有北京大學(2篇)、清華大學(2篇)、香港科技大學(1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篇)、南京大學(1篇)、南開大學(1篇)、暨南大學(1篇);作為第一通訊單位的科研院所有>中國醫學科學院(2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篇)。
  • 【劍橋學子的暑假】學霸的帝國理工 「science fortnight」之深度體驗(上)
    她愛好廣泛,除了在學習上永爭第一之外,也非常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一次暑假,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如願參加了倫敦國際青少年科學營,在那裡度過了極度忙碌但眼界大開的兩周。小編現在就為大家奉上趙旭同學在忙碌的間隙撰寫的遊學體驗。特別註明,所有英文部分均為趙旭本人撰寫,小編一字未改!當然,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小編特意配上了中文翻譯。
  • Science發函質詢中方學者存在學術不端,或成首篇被撤文章
    依據是什麼?,質詢該文中的兩則圖例分別與兩篇發表於2017和2018年的論文圖例高度相似,而且,這兩篇已發表論文的作者之一朱斌也是這篇 Science 論文的作者。,並於9月4日的雜誌上發表了一則「編輯關切」。
  • 高中英語篇193:高中英語的八種否定形式,千萬別混淆!
    高中英語篇193:高中英語的八種否定形式,千萬別混淆!英語中的完全否定可以用not, no, never, none, nobody, nothing, neither...nor, nowhere等表示。如:1.Nothing is difficult for him. 沒什麼難得到他。
  • 3篇Science | 轉錄和翻譯的一次「牽手」——「紅娘」 NusG 背後的故事
    Miller等人就通過電鏡觀察到大腸桿菌體內多個核糖體結合在同一條信使RNA上,並在此信使RNA起始位點發現可能的轉錄中RNA聚合酶【1】。Landick教授接受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採訪時所說:「像所有好的研究結果一樣,這篇文章沒能回答所有的問題,而是因此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like all good results do, more questions than there are answers」)」: 在其解析的轉錄翻譯複合體結構中,並沒有NusG/RfaH轉錄調控因子
  • Letters of yester years
    I'm not blaming modern technology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handwritten letters; instead, I'm blaming modern men (me included) of becoming lazy and less attached to kinship while enjoying the ease and convenience
  • 西安交通大學連發6篇Science,在材料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4/475
  • 看過這19篇Science和10篇Nature正刊再說!
    塑料回收之路,道阻且長Nature評述:5篇Science劍指塑料回收之路! 2019年4月22日,Nature雜誌發表觀點文章,從近年來包括5篇Science及多篇Nature系列在內的多項前沿成果進行闡述,並重點點評了最新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期刊上的熱固性塑料的循環回收利用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