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5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上述相關草案,擬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並擬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每年12月13日舉行國家公祭活動。
在這兩個特殊的日期背後有怎樣的歷史?觀察者網在此為讀者進行簡單的梳理。
2013年4月4日清明節,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代等人,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牆祭奠大屠殺死難者。
抗戰勝利紀念日為何選在9月3日?
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一般將這場戰爭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一般稱其為抗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戰爭時間約為八年,故亦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廣播詔書;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籤字無條件投降。當時的國民政府於第二天下令舉國慶祝3天,並從1946年把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這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紀念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紀念日。
45年9月9日,小林淺三郎向何應欽遞交投降書。
1945年9月2日,重光葵籤署投降文書。
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曾將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通告,將抗戰勝利紀念日改為9月3日。政務院的通告稱,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籤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
這一認定,在1999年再一次得到確認。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進行修訂,規定了「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仍將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這是中國政府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抗日戰爭紀念日。國務院修訂發布的有關抗日的紀念日有「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
中國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在9月3日這一天,紀念抗戰勝利。1995年9月3日,抗戰勝利50周年,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人來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2005年9月3日,中國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大會,胡錦濤到會並發表講話。
2005年9月3日,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
胡錦濤向10位老戰士、愛國人士和將領代表頒發紀念章。
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為何選在12月13日?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華戰爭初期日本軍國主義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
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
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
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開始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發動全面侵華的日本軍隊侵佔中國南京,開始了長達40多天的大屠殺。有30多萬人,被認為在這場屠殺中遭到殺戮。南京城被日軍大肆縱火和搶劫,致使南京城被毀三分之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對上述歷史作出認定。
此前,在12月13日,有地方性的紀念活動,比如在南京,全市會拉響警報。
2013年12月12日,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紀念日前夜,南京舉行燭光祭活動悼念遇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