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是一種自然本能,
人性是一種道德修養。
愛孩子,
是每一個為人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情;
而愛父母,
並不是每一個做子女都能做到的。
不管你走多遠,飛多高,
父母永遠是你的航空母艦。
不管你年齡多大,職位有多高,
在他們眼裡永遠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
孝順的人,會給父母笑臉,
而不孝的人,會怒目相向。
愛孩子,
每一個人都能禁得起考驗;
而愛父母,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像愛子女那般。
人生就是一個一個輪迴,
做子女也好,做父母也罷,
都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階段。
讓老人開心、幸福,健康、長壽,
理應成為做兒女的最大心願。
愛孩子是天性,是一種順應;
愛父母是人性,是一種超脫。
行走於塵世,我們需求的其實不多,最重要的,莫過於一顆安寧的心。心安則神定,可於大廈將傾而不亂,狂瀾即至而無懼;神定則慧生,迷象叢生能覓出路,危難時候善尋妙招;慧生則徹悟,幸福不過是一種理解,快樂不過是一種心態;徹悟則有得,那些看開的、看淡的、看透的、看破的,皆是人生大收穫。
把人生全體分為三大類。
第一是「物質的」,亦可說是「自然的」人生,或「經濟的」人生。
一切衣、食、住、行,較多隸屬於物質方面者,均歸此類。人生本身即是一自然,人生不能脫離自然的大圈子大規範,人生不能不依賴物質支持,此是人類生活最先必經的一個階段,我們可稱之為文化第一階層。沒有此最先一階層,將不可能有此下各階層。
然而人生是多方面互相融攝的一個整一全體,所以物質人生中,早已須有很大的精神成分。若使人類沒有欲望,沒有智慧,沒有趣味愛好,沒有內心精神方面種種的工作活動參加,也將不會有衣、食、住、行之一切物質創造與活動。因此換言之,衣、食、住、行只可說是較多依賴於物質部分,而實非純物質的。只可說是較更接近於自然生活,而並非一種純自然的生活。
只要我們稱之為「人生」的,便已歸屬到「自然人生」與「精神人生」之兩方面,決不再是純自然、純物質的。即就環繞我們的自然界而言,如山川、田野、草木、禽獸、風景氣象,試問洪荒時代的自然界,何嘗便如此?這裡面已經有幾十萬年代的人類精神之不斷貫注、不斷經營、不斷改造、不斷要求而始形成。此刻環繞我們之所謂自然,早已是人文化了的自然,而非未經人文洗鍊以前之原始自然。一切的「物世界」裡,早已有人類的「心世界」之融入。
故所謂物質人生,只就全部人生中之比較更偏近於物質方面者而言,而實無所謂純物質的人生。
其次是「社會的」人生,或稱「政治的」人生、「集團的」人生。
這是第二階段的人生,我們稱之為文化的第二階層。在第一階層裡,人只面對著物世界,一切人生全都從「人對物」的關係而發生、而存在。在第二階層裡,人面對著人,即人生大群。這時的人生,主要在添進了許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類的生活,不先經第一階層,將無法有第二階層。但人類生活經歷了某一段時期之相當演進,必然會從第一階層進入第二階層,乃始得為正式的人生。第一階層只是人在物世界裡過生活,亦可謂之一預備階層。待其進入第二階層,才開始在人世界裡過生活。此如家庭組織、國家體制、民族分類等,凡屬群體關係的,全屬此一階層。
最後才到達人生第三階層,我們可稱之為「精神的」人生,或說是「心靈的」人生。
此一階層的人生,全屬於觀念的、理性的、趣味的,如宗教人生、道德人生、文學人生、藝術人生等皆是。這是一種無形累積的人生;這是一種歷史性的、超時代性的人生。只有這一種人生,最可長期保留,長期存在。
孔子、耶穌時代,一切物質生活,一切政治組織、社會法律、風俗習慣,到今幾乎是全歸消失,不存在了。在他們當時的第一、第二階層裡的人生,到今亦是全部變質了。但孔子、耶穌對人生所提示的理想與信仰,觀念與教訓,就其屬於內心精神方面者,卻依然存在,而且將千古常新。這是屬於心世界的,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只可用你的心靈來直接感觸的世界,來直接體認的人生。
1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如果一個人能保持淳樸的本性,那她的美就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因為人生活在世間,浮世滄桑過後若還能保持淳樸的初心,那將是人之大美。
2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自己對事情的主觀偏見會妨礙對真理的追求,偏信花言巧語則容易掩蓋真言。
3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不貪世俗的快樂,乃有真正的快樂 。不享世俗的榮譽,乃有真正的榮譽。
如果我們能把外在的錢財、權利、都放下,也許就會體會到生活中真正的快樂了。
4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都稱讚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努力,全世界的人都反對他,他也不會因此而灰心喪氣。
在人生道路上,有人指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做事的準則,不受外界的影響,不做隨風搖擺的人。
5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一個人如果深陷慾海、貪婪無度,就會失去生命中的靈性與智慧,錯過人生中許多好的機緣與福報。
一個人如果淡泊名利,生命中的靈性與智慧就會比較豐富,就會得到人生中許多好的機緣與福報。
6
絕跡易,無行地難。
一個人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跡就很難。受世人的驅遣容易偽裝,受自然驅遣就很難作假。
我們每個人做事前都要三思後行,因為我們要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這便是「因果」了。
7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處境無法改變,而安於這種處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這樣。
生活工作中必然會碰到無法逾越的困難,平靜地接受現實,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
以眾小不勝為大盛。
在小問題上,不與人爭勝負,在大的方面取得勝利才是值得自豪的。
為一點兒利益你爭我奪,是不明智的,以一種超脫的心態看到更高遠的目標,就能取得更大的勝利。
9
夫以利合者,
迫窮禍患害相棄也。
因為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人,必然會因為遇到困難、災禍而互相拋棄。
因利益而生的友誼,會因利益關係的結束而結束,真正的友情,來自志同道合的人。
10
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君子以義相交,他們之間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樣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們之間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樣甘甜。
君子之間的交情雖平淡,卻能保持長時間的親近;小人之間的交情雖然甘甜,卻一點也不牢固,容易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