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還不知道城裡人怎麼過年,也不知道誰家過年還會比我們家的「年」更幸福。
後來,我從農村來到城市,成了一個西裝革履的「農民」,老聽城裡人譏笑鄉下人:「三十畝土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起初,我很是疑惑:有土地種,有耕牛養,有老婆疼,有孩子愛,溫暖的炕頭上一幅天倫之樂圖,難道不幸福嗎?要是這算不上幸福,為什麼古代有那麼多人要逃離城市的「幸福」生活和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官場而來到鄉下,去過田園生活呢?比如陶淵明,放著縣太爺不當,就要跑到鄉下悠然見南山去了,在城裡「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他,卻為了鄉下的一把米累彎了腰。
其實,幸福只是一種心理的感覺,它甚至與收入和物質、環境條件無關,它只與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有關。窮人有窮人的幸福,富人有富人的不幸。
早在1950年,美國的兩位社會心理學家默頓和凱蒂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美國空軍軍官的晉升要比陸軍高許多,可是,空軍軍官反倒更為不滿。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個概念———相對剝奪感,指當人們選擇了某一個參照群體之後出現的感受。
幸福的參照物很多,可以選擇與別人比或與自己比,可以選擇與自己的過去比或與自己的未來比。農民的主觀幸福感來自他們常常與自己周圍的人比,甚至與周圍不如自己的人比,與自己的過去比,或者與自己的父輩比。即使與城裡人比,也是拿人家的劣勢與自己的優勢比,比如城裡人生活的不確定因素多,經常收到下崗的威脅,而且在單位競爭激烈,甚至有些人在單位勾心鬥角,追名逐利,活得太累等等,而樸實憨厚的鄉下人則沒有這麼多顧慮,他們思想相對單純,對變化了的生活一直懷有感恩的心態。他們可以滿足於一袋煙、一壺小酒,甚至滿足於今天早上他的老牛吃上了一把嫩草。一場好雨、一茬莊稼的豐收,都使他們感到城裡人無法體驗的幸福。更何況他們從來都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他們不會把吃苦受累當做受罪。
甚至我有時覺得他們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發表在藍天白雲和寬廣的大地之間,任何繪畫都畫不出一片麥浪的動感和一望無垠的油菜花的清香,任何書法都無法達到山頂上一棵老樹的蒼勁,任何一首詩都沒有農民的钁頭抒寫在大地上的句子那麼堅實深刻,任何音樂都無力表現一片豌豆在陽光下爆裂的美妙。我還可以說,一個農民就是一個將軍,他指揮著一場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持久戰。農民的成就感最大,他們沒有理由不感到幸福。
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愛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風,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猶如茶一樣,或濃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細細的品味,人生在世,總想爭個高低之分,成敗得失,殊不知高與低,成與敗,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祿來來往往,炎涼榮辱浮浮沉沉,一份淡泊,一份寧靜,深入細緻的品茶,就像品味漫漫人生一樣,酸甜苦辣。
夜已深,聞著淡淡地茶香,漫漫長夜有一份靜養之心,此時沒有一點矯飾和浮躁,忘卻了一切得失和榮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然而,在這個功利的世界,人人都在為生存而奔波,忙忙碌碌,去實現和拼搏自己的夢想和希望。生活的壓力和緊繃的心弦,讓人無法釋懷那份輕鬆的心情。人們渴望心靜、心安、心清的狀態,好像似水中撈月,祈盼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願景,恰如海市蜃樓。驀然回首,方才意識到真正值得我們為之追求與嚮往的東西其實很簡單。茶可清心,淡淡的一絲香甜,柔柔的一縷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驀然回首中感悟著人生的真諦。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靈去悟。茶分: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花草茶。茶不同,茶韻和茶味就不同。
敏銳芳香的茉莉香片。那隔了一季的花香,聞來卻依舊生動如初。仿佛似初戀少女情懷的芳醇。茶氣中,猶如一素衣少女隔岸淺笑低吟。
淡雅的是碧螺春。聽名字就不僅讓人想起眉清目秀、風姿綽約行走在阡陌的秀麗村姑。淡淡的一口,面前幻化出古典的舊式女人。深閨大院,相夫教子。雖美麗而不張揚,氣質的清芬卻常常在舉手投足間似有若無地飄散出來。
雲霧茶有種矜持的冷。沸水注入後升騰起的依然是漠漠的雲霧,有幾分超然象外的禪意。像生性沉靜的女人,很難真正被熱情點燃。她總在雲裡霧裡氣定神閒地看你,你卻很難走入她的內心。
毛尖最言情。溫柔纏綿,風韻十足,散發著高貴成熟的女人氣息。有種女人生來柔骨而就,媚而不俗,甜而不膩。當然,此茶須得好水衝了,再加上適當的品茶方式,你方能品盡其中的韻味。
鐵觀音品來悠長醇厚,底氣十足。一如韜光養晦、守拙式的婦人。一生的紅袖脂香,滄桑雲雨,都已經是明日黃花。沉澱下來的是幾分落寞的清明,品來又有幾分綿長的回味。
普洱茶色如紅酒,猶如柔情似水的女人,千般情絲在杯中起起落落,縈繞不絕。
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沉默、一種憂傷、一種落寞。也可以說是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節裡飲茶,每個人都宛若一片茶葉,或早或晚要融入這變化紛紜的大千世界。在融會的過程中,社會不會刻意地留心每一個人,就像飲茶時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葉一樣。茶葉不會因融入清水不為人在意而無奈,照樣只留清香在人間。
其實,生活的本身就是在於不斷地吸取、積累和淘汰。生命是一種過程,一種吐故納新的過程。就是吸取有道理的,積累應該堆積的,淘汰那些個糟粕。正是因此,人生難免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學會忘記,也就不會記住;這是生活的辯證法,也是生活本身的規律所在。我認為在很多時候,人們不僅要學會忘記,更要學會懂得捨得。
忘記是一種風度,捨得是一種智慧。
人要想讓自己的一生過得快樂和幸福,就必須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夠改變的。這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忘記是一種心靈超脫的修養,捨得就是一種心靈的升華;忘記是一種優秀的品德,捨得就是一種絕好的心態;忘記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捨得就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最高境界。
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隨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人生若能如此,那麼將會是多麼的完美和幸福呀!靠得住,實為可貴,珍惜的事務切勿忘記;丟得下,實為應該,廢棄的東西應早摒棄。忘記別人對自己的不敬,牢記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和幫助,忘記自己過去的輝煌和成就,銘記今天的責任。
學會捨得,捨得身外的名利和虛榮,捨得一時的風光和瀟灑,捨得誘人的利益和榮譽。只有懂得舍的人,才能獲得卓越的成就。
做到能忘記處且忘記,能饒人處且饒人;能捨得之時,就一定要捨得,絕不回頭。能牢記的一定要銘刻在心底,能施人處且施人。只有懂得感恩和珍惜的人,才能獲得人生最大的收穫——快樂和幸福!學會忘記,讓身心輕鬆;懂得捨得,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