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是一個一輩子都不能奈何自己命運的可憐人。他於公元937年生於南唐皇室,因自小目有雙瞳便被人稱為又帝王之象受到哥哥的忌憚。可李煜自小就只是相當一個無拘無束的隱士,偏愛吳舞文弄墨,詩詞歌賦。
可是命運就是這麼的捉弄人,公元961年,李煜25歲,太子李璟意外身亡,李煜被推上了皇位。一個整天鍾愛歌舞書畫的皇子登上了皇位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他不通政治,也不明白政治。但是還好他有一個文人該有的風骨。
作為一個不通理政的帝王,他可以做到寬宏大量,用人不疑,大膽放權,真的很不錯了。若是一個盛世那倒至少可以混過去一代,等後代再好好培養也不錯。可是這是一個亂世,處於五代十國時期,兵荒馬亂,易子而食。
一個適合在太平時期生存的清高的文人墨客怎麼可能在亂世之中做一個君王呢?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南唐後主李煜兵敗降宋,囚禁於汴京,成為一段亡國之君。這時,偉大的詞人李煜便就此出現,在這囚牢之中寫出許多流傳後世的千古名詞,諸如《破陣子》《烏夜啼》等等。
可是其中李煜的代表作是其臨死前最後一個作品,名為《虞美人》。是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囚犯生活的無盡哀怨,是一絕命詞。詞的上片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了李煜當時身為階下囚被春花秋月勾出了傷心往事,「往事知多少」則是在問自己回首往事,到底明白了多少,身為一國之君,怎麼就到了這種地步呢?
而後的「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小樓指的就是自己被囚禁所在的地點,意味昨夜的下樓又吹來了東風。連著下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則更能感受到詩人身居敵國對著明月愁緒萬千的場景,以及詩人對於往事的後悔與懷念。而一個「又」則恰好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間變化,又說明詩人的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多次,這是何等痛苦的精神上的折磨。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則是詩人李煜的思緒已經回到了曾經的南唐後宮,當時的雕花欄杆,以及玉石的臺階應該是還在的。但是當年的俏麗宮女應該是已經容顏漸老,不再青春靚麗。」在「與"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表現出詩人李煜對於物是人非的感慨。
其實這時的李煜亡國才不到三年,哪來的朱顏改?只不過是詩人李煜對自己亡國的事實不能夠接受而已,還有對自己以前不理政事的悔恨,覺得自己當初要是放一點心思在政治上會不會好一點。表現出自己對於物是人非的不能接受。
最後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是最後的情感爆發,結合上面三句就像是無限的愁苦向你洶湧的噴薄而來。更容易讓讀者感同身受。
這首《虞美人》是李煜於公元978年所寫,當他這首詞傳至宋太宗耳中之時,其再也忍不住賜下一杯毒酒給李煜,李煜逝世。後世這首詞便廣為流傳,令人一看就為之淚雨如下。這是一個國家敗亡的輓歌,也奠定了李煜」千古詞帝「的地位。代代傳頌,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