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了,工作堆積成山
忙碌之餘,您有沒有關注身體情況?
有的親可能會問
我熬夜加班
心跳有時候特別快
嚴重嗎?
心臟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總受到格外的關注
很多人在加班、疲憊的時候
會感覺心臟不舒服
體檢報告上會出現「心律不齊」字樣
一看到就惶恐
擔心是不是心臟病?
醫生表示,心律不齊是我們常說的心律失常的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據調查,每4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患有心律不齊!
那為什麼會出現心律不齊?
心律不齊還分良性和惡性?
又該如何對待呢?
小編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
什麼是心律不齊?
心律不齊是我國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病,雖然多數是良性,但少數嚴重心律不齊則因發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發生心臟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如果心跳次數過快、過慢,或超過一定範圍,又或是心跳不規律、不整齊,在醫學上習慣稱之為「心律失常」。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心律不齊」,是心律失常的一種症狀。
心律不齊是十分常見的,人的一生中難免出現,不一定都是疾病。並非所有心律不齊都需要治療,如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00次/分)、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5次/分),均不用特殊治療。另外,偶發的期前收縮(早搏),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後,也無需特殊治療。
心律不齊的原因
按照誘發原因來分,心律不齊可分為生理性因素與病理性因素兩大類,其中生理性因素主要有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進食、體位變化、睡眠及吸菸、飲酒或喝咖啡、冷熱刺激等。
病理性因素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即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血管疾病,也有可能是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或減退症、垂體功能減退、嗜鉻細胞瘤等。當然,發熱、低血糖、惡病質等代謝異常也有可能引起心律不齊。此外,藥物影響也是出現心律不齊的重要原因。
建議出現心律不齊
最好定期到醫院檢查
以鑑別是良性還是惡性
鑑別心律不齊是良是惡
心律不齊也分「良惡」,良性就是非病態性,惡性就是病態性。要區分病態與非病態的心律不齊,應根據患者病史、症狀、體徵等狀況進行判定,同時要結合一些輔助檢查,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等。
1、看既往病史和原發病。如果一直身體健康,偶爾出現心律不齊多為非器質性的,可先觀察。如果心律不齊多次、反覆發作,本人又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則要提高警惕。
2、看發作誘因。在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或大量飲酒、服用某些藥物等後出現心律不齊,可能是正常的;若查不出明顯誘因,則應進一步檢查。
3、看伴隨症狀。這是判斷心律不齊輕重緩急的重要指標,如果發作時伴有頭暈、胸悶、胸痛、氣急、大汗、面色蒼白或青紫、四肢發冷、抽搐、昏厥等,提示病情急重,應立即就醫。
4、看起病快慢及持續時間。一般說來,如果起病迅猛且持續時間較長,可能病情較重;若起病較緩、持續時間短,則可進一步觀察。
5、看發作頻率。如果發作不頻繁,比如每分鐘出現早博等在5次以下,多提示病情較輕;若每分鐘在5次以上或更多,說明病情較重,不可掉以輕心。
6、看其他指標。在心律不齊的同時,如果血壓、血脂、血糖等明顯增高,同時年齡又偏大,則要考慮心血管病變的可能,及早進行全面、系統檢查。
7、看心電圖。經常發生心律不齊,最好做一次動態心電圖,持續觀察24小時無明顯異常,基本上可排除器質性心律不齊;若心電圖發現異常,則要高度重視。
如何預防心律不齊
對於患有心律不齊的市民朋友來說,日常的預防是不可缺少的。
1、生活要規律,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不要熬夜,保證睡眠,因為熬夜或失眠可誘發心律不齊。運動要適量,量力而行,不做劇烈及競賽性活動,可做氣功、打太極拳。不要暴飲暴食、不抽菸喝酒、不飲濃茶等。
2、要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精神放鬆,不過度緊張。精神因素中,尤其緊張的情緒易誘發心律不齊。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避免過喜、過悲、過怒,不計較小事,遇事能寬慰自己,不看緊張刺激的電視、球賽等。不從事緊張工作,不從事駕駛員工作。
3、定期檢查身體。比如定期複查心電圖、電解質、肝功、甲功等,因為抗心律不齊藥可影響電解質及臟器功能。用藥後應定期複診及觀察用藥效果和調整用藥劑量。
來源: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健康八桂、網絡綜合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
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繫我們即刪。
原標題:《【科普】心跳突然變快,嚴重嗎?7招教您鑑別心律不齊是良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