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ps, CI(持續集成)CD(持續部署)在軟體開發領域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 世界500強中的大部分企業都已採用DevOps方法來提升性能和安全性。4月24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雲計算標準和開源推進委員會承辦,雲計算開源產業聯盟、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雲原生產業聯盟以及雲原生技術實踐聯盟支持的首屆雲原生應用大會在京順利舉行。大會致力於加強DevOps標準體系的建立,推動CI/CD、DevOps等微服務架構在國內的落地。JFrog傑蛙科技高級架構師高欣博士受邀參加大會並發表了題為「JFrog的Kubernetes之旅「的演講。
談到關於JFrog在K8S上的實踐時,高欣博士稱:「在內部去做K8s的時候,我們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呢?我們希望通過K8s應用,能夠快速響應客戶的問題,能夠快速的搭建測試環境,去提供獨立的CI/CD的流水線,能夠讓用戶更方便的安裝部署我們的產品。
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之後我們達到一個什麼效果呢?現在我們每周可以部署超過上百個這樣的任意版本組合測試環境,這個基本上按需部署,有一個需求來能夠很快的部署相應的測試環境,而且每次部署都會超過50種微服務以上的架構去部署。針對我們的研發來講,每一個研發每一個分支,他需要去搭建完整測試環節的時候能夠很快對他提供一個完全獨立的自測環境。我們現在全線產品都提供了面向K8s環境的交付方式,一鍵就可以把我們產品部署上去。
我們真的要去做一個K8s的應用,首先要儘可能熟悉K8s的特性然後再去做。第二步就是要做很好的規劃,規劃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我們現有的一些應用,把他儘可能的K8s化,去做相應的一些改造,同時要規劃好在整個K8s環境相關的一些配置。第三,利用Helm Chart去編排如何更好的、整體的把應用部署到K8s上去。最後讓整體的規劃部署這些流程能夠很好的去復用,能夠自動化的運轉,這樣來節省我們的時間,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
在K8s實踐當中我們得到的這些經驗教訓,首先起步,從小處開始,去熟悉K8s的特性;然後規劃階段很好的去改造和配置應用,讓它適合於K8s環境的特性;充分利用Helm的能力,去編排我們的部署,同時提供很好的監測方案;最後建立一個很好的自動化的流程,能夠幫助我們很好的去做整體的開發,包括最後部署這樣一個流程。」
端到端一站式DevOps解決方案提供商-JFrog傑蛙科技
JFrog 作為一家技術為本的公司不斷在 CI/CD 的浪潮中進行探索,目前我們的 Artifactory 已經支持高可用的 Maven, Npm 私服,Docker 鏡像倉庫,Go 語言的倉庫 VGo,Helm 倉庫等全語言倉庫,它會作為公司內部的 Kubernetes 註冊中心,它能夠描述 Docker 鏡像的質量信息,比如是否經過單元測試,代碼掃描,性能測試,漏洞掃描等等,描述 Docker 鏡像的質量信息,能夠為研發團隊提供一站式的應用交付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你落地 DevOps 的最後一公裡,也是最稀缺的能力。
【免責聲明:CSDN本欄目發布信息,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CSDN無關。其原創性以及中文陳述文字和文字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網不做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由任何懷疑或質疑,請即與CSDN聯繫,我們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