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出生後,腦部神經元快速地發展,但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還沒有很清楚的建立起來,嬰幼兒在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會慢慢形成親子間的依附模式,這些依附互動的經驗會在孩子的腦袋裡形成情感的基本運作模式,這個模式將會影響孩子如何面對環境與他人,因此情緒發展對於嬰幼兒發展來說相當重要。
從出生到3歲左右是大腦神經迴路開始建立運作模式很重要的黃金時期。0-3歲這個階段,隨著跟人互動的經驗,互動迴路會建立起來,影響孩子將來如何對外在環境有所反應。生命早年若是遇到情緒上嚴重的創傷,這個創傷會影響腦部的發展,將來要修復就比較困難。
從一些腦部造影的研究中推論出,情緒發展在生命早期似乎有很重要的黃金時期,這個情緒窗口很早就關閉了。一旦在情緒窗口關閉之前,孩子遭遇很不好的情感創傷,這個創傷就會影響他未來的生命;長大以後當他遇到情感關係的時候,創傷經驗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很難被修正。
在童年階段,孩子還不是很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感情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但那時學到的互動經驗,在長大後一旦面臨人生重大情感事件的時候,很可能會「再現」。也就是說,似乎在幼兒早期某些很重要的情感互動經驗,不管是我們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可能成為我們成年以後情感互動內建的模式。
對孩子來說,情感和情緒的發展,關乎一生的幸福,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追求的是幸福的人生而非只是成功,那我們就應該重視孩子小時候情感關係的建立,是不是一個健康、合理的模式。
如果孩子小時候得不到情感的滿足,比如說母親得了產後抑鬱症,孩子受虐,或者是遇到不敏感的照顧者,恐怕終其一生都要不斷在伴侶關係、親子關係中不斷地被傷害和傷害別人,而且恢復不易。有些研究特別去做情緒創傷或者精神受虐的孩子的腦部造影,結果發現這些孩子腦部的活化狀態和一般孩子不一樣,證實了早期情感的剝奪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嚴重的損傷。但是,如果小時候受創的時間不那麼長,不那麼嚴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還是有可能恢復。
有些孩子如果受虐被安置到寄養家庭去,寄養家庭的父母若能不斷地讓孩子體會,「不管怎麼樣,你還是被愛」,這樣孩子有機會復原。但是情感的復原真的很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情緒在兒童發展的早期被特別強調。
情緒發展的早期,如果父母給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情感模式,溫暖的對待他、體貼的響應他,讓孩子的愛得以滿足,這個孩子將來很可能很樂觀、很有挫折容忍力和復原力。就像是以生理來說,發育期父母如果注重營養和調理,小孩將來身體發育好的機會自然就比較高。
在我們的文化中教養小孩,常常耳提面命「小孩子不要太寵他」「小孩子不要太黏媽媽」,整天黏著媽媽長大的男孩被譏笑為「娘娘腔」「長不大」......我們不喜歡孩子過度黏著父母,認為父母要儘早讓孩子學習不要黏著媽媽、要學會獨立。但是實際的研究發現,早年跟父母有緊密情感聯結的孩子,反而能夠及早獨立。而那些情感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的孩子,在將來的人生,反而得不斷地在各種關係中,去尋求那個心中始終沒有被填滿的空缺,所以他的外表和行為雖然獨立了,心理上卻一直沒有獨立。
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安全依附的孩子其獨立和探索的行為,出現的時間早、量也多,反而那些在依附上不安全、愛沒有被滿足的孩子,就整天黏在爸爸媽媽身邊,因為他生怕一放手這個人就不見了、不要我了,因為他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愛得不到滿足,因此探索行為出現得晚,探索行為也少。
所以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早一點在身心方面都能夠真正的成熟獨立,其實要給孩子愛的滿足,而不是及早剝奪他愛的需要。我猜很多父母恐怕對自己的情緒也不太清楚,比如說常常看到父母看到小孩跌倒了,心裡明明很擔心,但是父母當場反應是生氣:「你為什麼不好好走?」甚至揍他。這種狀況是不適當的父母情感表達。其實父母當下應該說:「有沒有受傷?」先表達關心,再表達:「走路不好好走,媽媽很擔心你會受傷。」而不是當場以憤怒的情緒去取代焦慮。
現在很多父母有個做的很棒的地方,就是非常重視親子關係。要叫父母、成人來為自己進修學東西很難,可是今天如果是為了孩子、很多父母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換個角度說,有機會生養孩子對父母本身來說,是值得感恩的意見事情,因為孩子的緣故,父母重新被教育,重新去修復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失落。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教養孩子的同時,其實也重新教養自己,這是一個很棒的互動關係。父母常常為了孩子而學習,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往往是父母本身。
情緒是上天給人最美的禮物,不論是喜怒哀樂,都讓我們有機會深刻體驗人生的滋味,情緒的學習是一生的歷程。但願每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可以依照他真實的情感被接納,得到適時適當的幫助,從愛中得到真正的自由。
蜜 友 邦 妮 的 託 嬰 中 心
MEYOUBABYEDUCARE
我負責助力育娃 你負責綻放芳華
北京市通州區月亮河金寶國際幼兒園c棟(蜜友邦妮的託嬰中心)
諮詢電話:1891036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