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寄哀思,香火念故人

2020-12-20 騰訊網

月下寄哀思,香火念故人

中秋是人間的希望,寄在碧落。

而中元,中元屬於黃泉,另一度空間。

——余光中《中元夜》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

俗稱「鬼節」,中元普渡,河燈渡孤,

傳說在此日,生與死是連通的,

那逝去的和未曾出現的都在此時獲得了溝通。

在《易經》中,

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

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

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中元節焚香祭拜是重要的活動項目,

那麼如何挑選香品變得至關重要,

因為所用香品直接影響環境,

影響使用者的身體健康。

特別是化學香品用多了對人身體不好,

香味也比較刺鼻。

那麼祭祀挑選什麼香品比較好呢?

小編強烈建議使用天然香,

天然香不含化學物質,對身體無害,

更是表達出對先人的敬重,敬祖盡孝。

沉香自古以來都是皇家御用香料,

是唯一一款能通三界之香,植物中的鑽石,

因此享有「香中之王」美譽。

採用天然沉香原材製作而成的香,

其燃燒時煙量少,香味清雅,天然安全健康。

「今朝道是中元節,天氣過於初伏時。

小圃追涼還得熱,焚香清坐讀唐詩。」

中元節已經是小秋了,暑熱漸退天氣轉涼,

此時,秋季養生宜薰香。

明代《神農本草經疏》中的「口鼻得芬芳清陽之氣,

則可除惡氣,安脾胃。」

《蘇合香疏》中說:「凡香氣皆能闢邪惡,

其走竅逐邪,通神明,殺鬼精,除魘夢,

去溫瘧蟲毒,亦能開鬱。」

均說明薰香給人們帶來的功效作用,

可調和理氣,幫助消除疲勞,運行氣血,

使身心平衡恢復。可護腎養肝,

幫助肝腎中毒素的代謝,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可安眠抗鬱,提高睡眠質量,

緩解大腦的疲勞與壓力,改善神經衰弱等問題。

中醫認為,

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調,

勞累過度則會損傷脾氣,

傷於飲食則生溼、熱、痰濁。

這種致病因素被視為「毒」。

沉香沉穩、清幽的香氣極具安神的效果,

燻聞沉香能使人消除浮躁的心情,

使人舒緩壓力、愉悅身心,

從而達到養心養生的作用。

相關焦點

  • 燈下寄哀思,花下念故人!成都皇經社區舉行綠色祭祀
    燈下寄哀思,花下念故人!8月31日,成都錦江區錦華路街道皇經社區居委會舉辦了一場特別的祭祀儀式,無煙塵、無紙屑、無汙染,居民們以獻鮮花、點水燈、寫祈福卡、製作香囊等方式寄託哀思。「這是我們連續第三年舉辦這樣的集中環保祭祀活動了。此外社區還打造了便民祭祀點,居民從8月28號到9月2號期間,每天晚上6點到8點都可以在皇經惠客坊進行祭祀。」皇經社區黨委書記馬皎告訴記者。
  • 今日中元: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
    燃一柱香火祈禱,寄託無盡的思念。祝福他們一切安好,因為他們永遠都沒有離開,他們一直在我們的心裡。道家:中元節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傳說這一天是地官的誕辰、赦免鬼魂的日子。
  • 中元節: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願天堂的親人一切安好!
    燃一柱香火祈禱,寄託無盡的思念。祝福他們一切安好,因為他們永遠都沒有離開,他們一直在我們的心裡。 不管是燒紙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祭先祖,或放河燈;即使是陰陽相隔,還是滿含思緒的追念。
  • 點點燭光寄哀思 聲聲誦念祈和平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中國江蘇網12月14日訊(記者 薛玲)點點燭光寄哀思,聲聲誦念祈和平。12月13日當晚,各方代表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祭場,用燭光追思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祈願世界和平。活動現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心情沉重。
  • 中元憶故人,燈火寄哀思
    每年這一天,我們思念故人,追憶往昔,點一盞心燈,為逝去的親人祈福。▲ 中元節「廟普」中元節,放河燈盈盈的燈火,照亮回家的路▲ 放河燈中元節,憶故人懷著逝者的思念,承著故人的祝福,活成最好的模樣,不負時光。
  • 雲端寄哀思,今年清明移動「5G+雲祭掃」即可預約
    為配合疫情防控下的清明安全祭掃工作,浙江移動近期結合5G、雲計算等通信科技推出多項遠程網絡祭掃應用,包括5G「雲上燭光會」網絡祭奠系統、「5G+雲祭掃」平臺、遠程視頻委託祭掃等多種形式,既有助於避免聚集祭掃風險,又能幫助人們寄託哀思,營造安全、環保的祭掃環境。
  • 寄託哀思 這種祭祀方式值得提倡
    為營造平安、文明、祥和的祭掃環境,南昌青山湖區昨日開展了「破除陋習、文明中元、黃絲帶在行動」活動,彩虹社區的居民系黃絲帶、摺紙鶴,通過文明、環保的祭祀方式悼念故人、寄託哀思。活動現場,有的居民拿起筆來把對親人的思念寫下來,有的則系上黃絲帶表達哀思,大家紛紛表示以後一定會用文明祭祀、節儉祭祀、網上祭祀、安全祭祀的方式,表達對先祖、先賢、先烈的懷念之情。而在南昌市東湖區豫章街道聆江社區,昨日上午,居民陸續帶來家裡閒置的書籍來到社區,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把書換成鮮花,並來到贛江邊,以鮮花紀念先人。
  • 2018關於清明節心情說說句子大全 哀思親人的清明節寄語簡短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關於清明節心情說說句子大全 哀思親人的清明節寄語簡短 2018年清明節明天就要到了,不少人會在朋友圈裡面發一些心情說說或者一些哀思寄語句子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之情,那麼清明節在朋友圈清明節要說些什麼呢?小編給大家推薦幾個好的句子。
  • 江蘇高校開展線上祭英烈活動 「雲」寄哀思
    原標題:「雲」寄哀思,省內高校線上祭英烈 又到清明祭奠時。4月4日,全國舉行哀悼活動,以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江蘇高校紛紛開展線上祭英烈活動,通過網絡平臺「雲」寄哀思。
  • 【中元節】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
  • 今日中元節:文明祭掃、雲寄哀思,才是最好的緬懷方式!
    今日中元節:文明祭掃、雲寄哀思,才是最好的緬懷方式!在武清區松鶴園小區社區共祭的展板前,居民將手寫的卡片系在樹枝上,為離去的親人獻上一朵純白的花,他們用這樣文明環保的方式表達哀思。
  • 翠柏青松伴英烈 清明祭掃寄哀思
    清明寄哀思,深情悼忠魂。
  • 點點燭光寄哀思 聲聲誦念祈和平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燭光祭
    點點燭光寄託深深哀思,聲聲誦念祈願世界和平。這是江蘇臺記者從現場發回的報導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毛俊、郭奉銘、李棟報導)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緬懷先烈 致敬英雄——喬治中英文學校帶你雲端寄哀思
    今年清明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嚴防疫情反彈,大瀝鎮文明辦、大瀝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鎮宣傳文體辦、鎮組辦、鎮社工局、鎮教育局,共同推出「文明祭祀 健康清明」雲端寄哀思活動,是大瀝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推進移風易俗的一次活動,倡導廣大市民利用網絡雲祭拜、雲踏青,樹立綠色、文明、簡約、健康的清明新風尚。
  • 書信寄哀思 視頻雲拜祭
    網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郵哀思、工作人員集中獻花……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有的市民通過書信寄語寫下思念之語,也有家族開視頻會議進行雲拜祭。不少街坊認為,「冒險拜祭非先人所期,線上拜祭也很有儀式感。」近日,市民王先生全家動員,給逝去的親人寫祭語,雲端寄思念成為一家人的願望,通過用電子郵箱方式發給陵園。記者了解到,往年也有不少市民通過「留言」的方式追思逝者。「清明節快到了,我跟往年一樣,繼續通過網上祭掃的方式緬懷父母。」剛退休的李老師告訴記者,她從2016年清明節開始,就通過足不出戶的方式緬懷父母。
  • 清明時節寄哀思 濟寧市任興幼兒園舉辦清明節主題活動
    為傳承中華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心懷感恩,濟寧市任興幼兒園開展了以「清明時節寄哀思,春暖花開共感恩」為主題的系列活動。通過「看、讀、誦、說、畫、賞」等多種形式,來緬懷革命先烈。小班開展「了解民俗、懂得感恩」的活動,建議家長與幼兒一起觀看《清明節的由來》,並閱讀《永遠有多遠》《猜猜我有多愛你》等繪本故事。
  • 今天是中元節 祭奠哀思雞冠山公墓行
    明天是中元節 祭奠哀思雞冠山公墓行來自網絡暮雨初晴草木香江流細細月凝霜停身聽得蟲兒語不過該來祭奠老人還是要來看看,哪怕你送上一束普通的絹花(現在我們這裡提倡移風易俗,已經禁止燒紙啦),點上一注普通的香火,不知為什麼我總能在繚繞的香氣中看到母親的面容,徐徐地向我走來,我能在此時和母親說說心裡的話——母親的墓地坐落在雞冠山瑤仙苑這是母親長眠的家
  • 綠色環保寄哀思 別樣清明一樣情
    清明節是緬懷先輩、祭奠故人的傳統節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地暫停了集中祭掃活動,與此同時,全國多地紛紛開通網絡祭掃平臺,鼓勵公眾通過遠程祭掃來緬懷逝者。清明節期間,沈丘縣通過多種方式,廣泛宣傳文明祭掃新風,提倡群眾用新型祭掃方式懷念逝者、寄託哀思,引導群眾安全、環保、文明過清明。在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富國街道西楊村進村路兩側,一大片新栽苗木整齊排列,樹枝上還掛有小卡片,上面有的寫著對親人的追思,有的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年,我們在廣大村民中組織開展『綠色清明,文明祭祖』種植紀念樹活動。
  • 春節期間應文明祭祀 不應靠祭品"奢華"寄哀思
    春節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島城三大祭掃節日,是我們祭掃墓陵、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祭祖方式也「水漲船高」,像燃放煙花爆竹、焚燒各種紙製品的陋習屢見不鮮,而且排場越來越土豪,殊不知此舉在違反了規定造成了火災隱患的同時,也違背了祭奠已故親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