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性質的程度。有的程度副詞表示某種情況的最高程度。這樣的程度副詞有:
「最」、「甚」、「極」、「絕」、「殊」、「太」、「尤」等。例如:
群臣爭功,歲餘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史記 蕭相國世家》)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賈誼《論積貯疏》)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陶淵明《桃花源記》)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與通,絕愛之。(《史記 呂不韋列傳》)
四面險絕,無由升陟矣。(《水經注 清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 趙策》)
臣愚以為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史記 主父偃列傳》)
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歷。(《史記 張丞相列傳》)
以上八例中「絕」充當補語,其他諸例中的程度副詞充當狀語。這一組七個程度副詞中,「最」、「太」可以不譯;「甚」、「極」、「絕」、「殊」、「尤」等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非常」、「特別」義。
有的程度副詞表示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一層。這樣的程度副詞有愈、益、彌、加等。例如:
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晁錯傳》)
(譯:丞相很快發病死了,晁錯顯得更加尊貴。)
漢矢且盡,廣乃令持滿勿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史記·李將軍列傳》)
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史記·孔子世家》)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朕親率天下農,十年於今,而野不加闢。(《漢書·文帝紀》)
這些例句中的程度副詞可以譯成「更」、「更加」等。
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漢書 李廣利傳》)
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 ,不敢發。……故盜賊寖多。(《史記 酷吏列傳》)
春秋之時,王道寖壞,教化不行。(《漢書 刑法志》)
(譯:春秋的時候,先王所行的正道逐漸被破壞,政教風化不能實行。「寖」通「浸」。)
項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史記 項羽本紀》)
這些例子中的「漸」、「浸(寖)」、「稍」都是逐漸、漸漸的意思。
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義,例如:
●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柳宗元《黔之驢》)
古漢語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詞有「差」、「少」、「略」、「頗」等。例如:
今軍士屯田,糧儲差積。(《後漢書 光武紀》)
(這裡的「差」和「差強人意」的「差」都是「略微」的意思)
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 趙策》)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 項羽本紀》)
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
例的「差」是略微的意思;例「少」,不是多少之少,也是稍微、略微義;例的「略」也是略微義;例的「頗」亦表程度較輕,可譯為約略、稍微。
但是,「頗」有時也表示程度之高,相當於今天的「很」,例如:
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
魯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史記 儒林列傳》)
古今異義
大體來說,在程度副詞中,表進一層意思的「加」是現代漢語中沒有的;「稍」表逐漸、「少」表略微與今用法不同;「頗」字的二義中,今天現代漢語中只保留下表程度之高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