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語史的分期,筆者參考了高本漢、王力及太田辰夫等前人關於漢語史分期的研究,最後對漢語史的分期是:先秦至西漢為上古漢語,東漢至隋唐為中古漢語,晚唐五代至清代為近代漢語,五四運動以來為現代漢語。其中,1840 年至1919 年是近代到現代的過渡時期。文中所用語料,上古至近代的文獻藉助袁林研製的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進行檢索,現代所用語料利用北京大學漢語語言中心網站語料庫進行檢索,並參考傳世版本文獻。
在《現代漢語詞典》查得,「異常」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形容詞,表不同於尋常之意;二是做程度副詞,表示非常、特別之意。漢語單音詞組合的詞組凝固成複音詞應是以語義為基礎的,因此,根據作為形容詞的「異常」的詞義,應是由表「不相同」之意的「異」和表「正常」的「常」凝固組合而成的複音詞。表「不相同」之意的「異」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論語·子張》:「異乎吾所聞。」表「正常」的「常」最早出現在春秋中期的《詩·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常。」但這兩個多義單音詞凝固組合成複音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雷虛篇》:「況聞天變異常之聲,軒盍迅疾之音乎?」而王充《論衡·雷虛篇》裡頭的「異常」應是形容詞,表示「超出正常」之意。但在東漢時期能找到的文獻只有這一處。從南朝開始,「異常」出現的頻率才開始增多,主要是用作形容詞,修飾名詞,即可以位於名詞之前,也可以位於名詞之後,如:
(1)奕既上,猶推布衣交。在溫坐,岸幘嘯詠,無異常日。(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
(2)康生性驍勇,有武藝,弓力十石,矢異常箭,為當時所服。(北朝·魏收《魏書》卷七十三)
(3)陸氏異林曰:「繇嘗數月不朝會,意性異常,或問其故,云:『常有好婦來,美麗非凡。』」(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
(4)初,後生劭,自詳視之,馳白太祖:「此兒形貌異常,必破國亡家,不可舉。」(南朝·沈約《宋書》卷四十一)
以上例句,「異常」都表示「不同尋常的」,然而這一時期,也出現了「異常」位於所修飾的形容詞之後的例子,如:
(5)朝歌大蒜,辛辣異常,宜分破去心,全心用之。不然辣則失其食味也。(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
(6)內肚著坑中,還以灰火覆之,於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頃,便熟。香美異常,非煮、炙之例。(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
「辛辣異常」「香美異常」從語義上判斷是並列短語。但是隨著語義的發展,「異常」逐漸演變為對前面形容詞的一個補充,強調形容詞程度的加深。
(7)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恆慮及禍。(南朝·沈約《宋書》卷七十七)
例(7)中的「異常」是對「嚴暴」的一個補充,強調程度的加深,可見,此時的「異常」已經成為程度副詞,作補語。直到明清時期,「異常」依舊修飾形容詞、名詞,主要還是出現在形容詞的後面。放在形容詞前面,表示特別、非常之意的也有出現,但用例相對較少。如:
(8)時俱哩多遙見而來。告鄔波底沙曰。汝今容貌。異常鮮潔。(唐·義靜《義靜譯經》卷二)
(9)貧道頻患腳氣,異常憂悶也。(唐·懷素和尚《臧真律公帖》)
(10)他又多方措置,支給糧草,又道濟南要地,僱請民夫,將濟南城池築得異常堅固,挑得異常深闊。(明·陸人龍《型世言》)
(11)這回書接著上回,表的是安公子回到店裡,把安老爺的話回明母親,並上覆嶽父、嶽母,大家自是異常歡喜。(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以上例子是程度副詞「異常」出現在形容詞、動詞之前的,但情況非常少,大部分是位於所修飾的形容詞、動詞之後的。直到現代漢語,其位於所修飾詞前的格局才開始增加,如:
(12)我熱血沸騰地向她走去,表情異常莊嚴。(王朔《動物兇猛》)
(13)望出門的欲望在他清醒的時候也異常強烈。(餘華《兩個人的歷史》)
(14)他看到一個異常清秀的孩子正坐在他腳旁,孩子不知是什麼時候進來的,此刻正靠在牆上望著他。(餘華《夏季颱風》)
從所做成分來講,「異常」主要是用來修飾名詞,作定語,也可以修飾形容詞,放在形容詞後面,作補語,這是「異常」較為常見的用法。張誼生(2000)也提到過,他認為「能充當補語的詞都是程度副詞」,他將程度副詞分為兩類:可補副詞和唯補副詞。可補副詞即「那些基本功能是充當狀語,可以在語義不變的情況下充當補語的副詞」,現代漢語中可補副詞共16個,其中就包括程度副詞「異常」[3]。但有時又除此之外,「異常」還可以充當謂語,如:
(15)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奉令。(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二十二)
例(15)中,「異常」和「大」可以同時修飾「事」,也可以看作是「異常」修飾「大」。正如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副詞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王力在《中國現代語法》(1954)中也做了這樣的解釋:「描寫狀態的程度往往由副詞來承擔」,「用來表示程度者叫程度副詞」。[4]因此,我們認為例(15)裡的「異常」已經演變為程度副詞。當「異常」普遍性用於修飾形容詞和動詞,作狀語,並且位置固定下來,也就標誌著「異常」已經真正虛化為程度副詞了。這些用法也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異常」可以修飾動詞,尤其是修飾表示心理的動詞,如:
(16)以君賤臣,讎滅楚王,回兵討鄭。鄭王得信,忙怕異常,莫知何計。(唐《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
(17)無奈撫臺病著,一時不能舉行,公事不完,又不敢擅離省城一步。各位太爺異常焦躁。(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
(18)而且外洋文明進步,異常迅速,他看的洋板書還是十年前編纂的,照著如今的時勢是早已不合時宜的了,他卻不曉得,拾了人家的唾餘,還當是「入時眉樣」。(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
通過以上對「異常」的歷史演變考察研究,其歷史演變歷程可通過圖1進一步直觀地顯示出來。
以下藉助袁林研製的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進行檢索,進一步考察「異常」歷代出現的頻率狀況。
表1所呈現的是利用袁林研製的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進行檢索所得出的「異常」一詞在歷代所出現文獻的篇數和出現的次數,雖沒有呈現出每個階段出現的頻率都逐步增長的趨勢,但整體上,「異常」出現的頻率是逐漸增長。而表中的南北朝時期和宋遼金時期的「異常」之所以會比後一時期出現的頻率高,是因為沒有將南北朝分成南朝和北朝兩個時期,同樣宋遼金沒有被分成宋、遼、金三個時期,跨越的時間段比較長,使用的頻率也就高些。而民國時期,「異常」出現的頻率比清代的低,是因為民國所跨的時間段比起清朝要少得多,因此,「異常」出現的頻率比清代的低也不見得稀奇。也因此,這並不影響我們得出「異常」出現的頻率是隨著年代而逐漸增長的結果。
綜上所述,在語義上,程度副詞「異常」是由形容詞義「不同尋常的」經過引申虛化而來的,在六朝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經過中古時期、近代漢語時期,它出現的頻率逐漸增長。一直到現代都在使用,在書面語和正式場合使用居多,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在句法結構上,「異常」構成並列結構的短語,但是語義程度加深,最終成為狀語,修飾謂語以及定語,最終成為程度副詞。也就是說,從意義上看,「異常」詞條意義已經虛化;從形式上看,「異常」的語法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這正是語法化的特徵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