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我們的語言——讀《漢語動詞語法化》(圖)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漢語動詞語法化》馬貝加 著 中華書局

    全世界有數千種語言,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法,人類對於語法問題充滿了好奇。

    比如,在現代漢語中,我們既可以說「自行車被小王騎走了」,也可以說「自行車讓小王騎走了」。可是,為什麼我們只說「自行車被騎走了」,卻不說「自行車讓騎走了」?

    又如,臺港粵人說「我有說過這句話嗎」,溫州人說「吾有講過個句話」(我說過這句話),「有」的用法顯然與普通話不同,但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表示「擁有」義的動詞「have」同樣發展為「完成體」的標記。這種「巧合」是語言接觸的作用,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

    這些問題都與目前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語法化」有關。語法化是指語法範疇、語法成分以及某些特殊的語法結構萌生或形成的過程及現象,典型的是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或結構演變為表示語法功能的成分,也包括較虛的語法成分演變為更虛的語法成分。語法化成為目前語言學界的熱點,不僅源於人類對於語法形成問題的好奇心,而且是共時語言學研究和歷時語言學研究結合的需要,並與認知語言學的異軍突起關係密切。在認知語言學背景下,語法化成了語言認知研究的重要課題,不僅影響著語言的發展,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這種認識成為語法化研究背後的重要動因。

    馬貝加撰寫的《漢語動詞語法化》一書正是在這種學術背景下展開的。該書體現出作者紮實的語料功底和從語料中獲取觀點的能力,既做到了取精用弘,又做到了揭微顯隱,值得中國語言學界的關注。

    在眾多的語言學理論視角中,《漢語動詞語法化》主要選用了語用和認知的視角,這反映了作者學術研究的當代意識,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在語料方面,從先秦到近現代關於漢語動詞語法化進程的語料是海量的,如何選擇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眼光。

    這裡舉一個「卻」的例子。動詞「卻」原本是「退卻」的意思,就歷時演變結果而言,至少有三種詞性:副詞、唯補詞和體助詞。《漢語動詞語法化》一一描述了「卻」多種功能的語義來源和產生機制。僅就副詞而言,就有20多種意義。茲羅列幾種:「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為「再」義;「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李白),為「只好」義;「忽驚映樹新開屋,卻似當簷故種花」(白居易),為「恰」義;「你不是鬼,那死的卻是誰?」(《小孫屠》),為「究竟」義;「那婦人道:『放著石叔叔在家看管,卻怕怎的?』」(《水滸》),為「還」義。副詞「卻」的各種意義和功能,可以在各類語文工具書中查到。但是要釐清諸多功能的來源,考究彼此之間的源流關係,需要學術眼光和功底。

    又如,對「要」的研究,作者探究了助動詞「要」的來源,還追溯了假設連詞「要」的產生過程。下面三個例句,能夠清晰地顯示助動詞「要」與假設連詞「要」的聯繫:

    1.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史記》)

    2.昭儀曰:「陛下常言不負汝,今竟負約云何?」上曰:「要使天下無出趙氏上者,無憂也。」(《前漢紀》)

    3.要君意如此,終始莫相輕。(張說《雜詩四首》)

    例1的「要」是助動詞,可解作「想要」,但句義中蘊含著向「若、如」義連詞發展的可能性,例2介於助動詞與連詞之間,例3是確鑿的連詞。

    從海量的語料中選擇具有說服力的例句,可以起到不言自明的作用,確實稱得上取精用弘。

    「揭微顯隱」體現於作者在漢語動詞語法化研究上的諸多創穫。首先是秉持交際中的語用目的是導致語法化的主要動因。語言在使用中發展、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基於該事實的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無疑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贏得人們的信服。例如,作者將句法語義機制概括為「擴展」兩字,又將「擴展機制」細分為五種類型,全面概括了語法化的句法語義機制,特別是作者提出了「次類變換」概念。以「沿」為例,可顯示「次類變換」的作用。試比較兩例:

    1.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後漢書》)

    2.而巴漢舟師沿江東下。(陸機《辯亡論》)

    例1的「沿江」後面是「號哭」,屬原地動詞,「沿」雖然處於與介詞相同的位置,但還有「向下遊走」的意義,包含「位移」和「路徑」兩個概念。例2的「沿江」後面是動詞性短語「東下」,「下」屬於位移動詞,「運行」概念由「下」承載,「沿」純表路徑意義。正是由於對句中第二個動詞的仔細觀察和辨析,作者建立了準確而實用的區分標準,與此同時,「次類變換」作為「擴展」的一種類型,在語法化中的作用也清晰浮現。這些創穫是作者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發現,也是繼承創新的成果。

    馬貝加1981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是「文革」後首批研究生,數十年寒燈孤室,持之以恆,使她在漢語研究方面擁有了堅實深廣的知識,熟練掌握了漢語語法研究的方法。《漢語動詞語法化》的出版,距離她的前一部力作《近代漢語介詞》已逾十載,由此看來,此書已不僅僅是十年磨劍之作。

    至於本文開頭所舉兩例的答案,讀過此書,讀者自會明了。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李然

相關焦點

  • 漢語語法研究:理解我們的語言
    全世界有數千種語言,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法,人類對於語法問題充滿了好奇。    比如,在現代漢語中,我們既可以說「自行車被小王騎走了」,也可以說「自行車讓小王騎走了」。可是,為什麼我們只說「自行車被騎走了」,卻不說「自行車讓騎走了」?
  • 漢語語法化研究的幾點思考
    典型的情形是,一個詞彙項或結構式在特定的語言環境裡獲得了某種語法功能,或者一個語法化了的成分繼續產生出新的語法功能(參看Hopper & Traugott 2003:xv)。例如漢語的「了」原本是「終了」義的完成動詞,後來在述補結構裡獲得表達完整體的語法功能,從而演變為完整體標記(perfective marker)。
  • 馬若瑟《漢語札記》中的語法化、詞彙化意識
    馬若瑟不僅依據是否做句子基本成分來劃分實詞和虛詞,還點明了隱喻這條語法化路徑,並舉出一些虛化例證,在銜接中國傳統實詞虛化思想與現代語法化思想方面具有重要的裡程碑式的意義。其對「所以」「以為」等的研究呈現出由分開的兩個詞到一個凝固詞語轉化的過程,表現出超前的詞彙化意識,這在漢語語言學史和歐洲漢學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 漢語方言被動標記「得」的來源及其語法化
    摘要:漢語被動標記「得」遵循了世界語言中「獲得」義語法化為被動標記的普遍模式,即GET(『to get』,『toreceive』,『to obtain』)>PASSIVE,漢語動詞「得」的「獲得」義及由其引申而來的
  • 【筆談】郭錫良:也談語法化
    作為行為動詞的「說」,說的是語言;作為心理動詞的「想」,也是要用語言想的。「心」固然可以「想」,「心」也未嘗不可以「說」,不過是說著無聲的語言。要知道,在這裡鄧友梅用「心說」,還是用「想」或「心想」是有細微差別的。
  •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在跨語言比較的視角下,重點研究了漢語假設標記的位置、語法化來源類型、從句和主句標記的配套使用、從句和主句的相對位序等議題。相較於之前的相關研究,該書值得肯定的有以下三點。(一)運用跨語言比較的方法,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觀察和處理漢語假設句的相關現象。
  •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在跨語言比較的視角下,重點研究了漢語假設標記的位置、語法化來源類型、從句和主句標記的配套使用、從句和主句的相對位序等議題。相較於之前的相關研究,該書值得肯定的有以下三點。 (一)運用跨語言比較的方法,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觀察和處理漢語假設句的相關現象。
  • 英語中的言說動詞say的用法
    「說」是漢語語法學界爭論的焦點,現代漢語言說詞語「說」呈現兩類研究視角: 以動詞「X說「為研究視角;以動詞「說」的矩陣結構為研究視角。前者關注「X 說」 的詞彙化及其嬗變機制,後者探討「我說」、「你說」和「他 /她 + 看 /說 /想」的語法化嬗變溯因。
  • 程度副詞「異常」的語法化探析——兼談漢語程度副詞形成中的一條語法化途徑
    文中所用語料,上古至近代的文獻藉助袁林研製的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二版)進行檢索,現代所用語料利用北京大學漢語語言中心網站語料庫進行檢索,並參考傳世版本文獻。在《現代漢語詞典》查得,「異常」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形容詞,表不同於尋常之意;二是做程度副詞,表示非常、特別之意。
  • 漢語方言去除義標記的多功能性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類型學、漢語方言學。去除義標記在與動詞搭配時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語法化,有些還停留在補語階段,如泉州方言的「嗦」;有些已經無法充當句法成分,只能與動詞結合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如四邑方言的「拋」。本文擬對去除義標記在漢語方言中的表現形式及其多功能性進行描寫,構擬去除義標記的語法化路徑,並探究漢語去除義標記的本質。
  • 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Slobin(2006:64)認為如果一種語言的框架化「路徑和方式具有大致相當的形態句法地位」, 則該語言應屬E型3。漢語因為屬於連動語言, 無法在路徑動詞(表達路徑的動詞)和方式動詞(表達方式的動詞)中確定哪個是主要動詞, 因此Slobin(2006:64)判定為E型。Chen和Guo(2009)以及Guo和Chen(2009)分別從語用和兒童語言習得的角度驗證了漢語的E型說。
  • 2017年度漢語方言學科發展報告(下)
    多從語法化、語言類型學的角度進行研究。邢向東《晉語過去時標記「來」與經歷體標記「過」的異同——晉語時制範疇研究之二》(《語文研究》第3期)考察晉語的過去時標記「來」與經歷體標記「過」的一系列差異。「來」屬於「時」範疇,一般位於句末,轄域涵蓋全句;「過」屬於「體」範疇,位於動詞之後,轄域包括動詞及其賓語。
  • 漢語變音理論著作推介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11年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衛恆的專著《音節與意義暨音系與詞彙化、語法化、主觀化的關聯:豫北方言變音的理論研究》一書。作者通過自己的母語,對河南北部及其毗鄰地區的語言現象進行考察,獲取了第一手語料,並以此為基礎,吸收了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對漢語音義跨層關聯的諸多問題,從理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對開展漢語的變音研究有借鑑作用。
  • 第五屆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暨漢語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徐朝東《宋元以來藥鐸覺韻母讀音演變研究》從詩文用韻、韻書韻圖、對音資料和現代漢語官話方言等共歷時語音資料中的藥鐸覺「末」韻母以及果攝一等字、效攝音讀發展的歷史,系統考察了其演變規律和分布特徵,並重新解釋了《中原音韻》和現代北京話中的藥鐸覺異讀情況。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8)綜述
    與會學者積極借鑑現代語言學如語言類型學、形式語言學等最新理論成果來研究漢語歷史語法問題。研究中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並重,還引入了豐富的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材料,在世界語言的大背景下探究漢語歷史語法的個性和共性,宏觀與微觀並重,顯現出當前漢語語法史研究在拓寬廣度的同時,也在朝著精深的方向發展。
  • 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語序演變:主謂賓→主賓謂
    (唐詩)   在現代漢語官話中,「把」變成一個用作賓格標記的小詞(particle),即詞彙意義弱化、虛化或語法化,例如:  (5) 魯迅把胡適批評了。(註:關於「把」字的語法化以及漢語中大量的語法化現象已有大量研究,在此不一一列舉。)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漢語中當動詞是多音節時,把字句已經變成優勢形式。
  • 電子書丨《先秦至中古漢語語法演變研究》
    作 者 :朱冠明著出版發行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6.05ISBN號 :7-5161-6271-2頁 數 :228原書定價 : 55.00主題詞 : 古漢語-語法-研究-先秦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圖法分類號 : H141 ( 語言、文字->漢語->語法->古代語法(
  • 匯聚語言理論與漢語研究前沿成果 重慶師範大學推進語言學科發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1日5時23分訊(李婷婷 劉春容)日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四川大學以及重慶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和語言研究所的二十多位專家齊聚重慶市沙坪垻區大學城,共同參加由重慶師範大學主辦,由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承辦的「2019年語言理論與漢語研究高端論壇」,共享語言理論與漢語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與經驗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綜述
    與會學者積極借鑑現代語言學如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等最新理論成果來研究漢語歷史語法問題。研究中還引入了豐富的漢語方言、民族語言材料及世界其他語言材料,在世界語言大背景下探究漢語歷史語法的特點,顯示出當前漢語語法史研究向廣度和深度方向發展。會議閉幕式由北京大學楊榮祥教授主持,北京語言大學吳福祥教授作論壇總結。
  • 中班語言活動:讀散文學動詞-落葉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語言活動:讀散文學動詞-落葉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學習散文詩,發展幼兒思維的連動性、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