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被動標記「得」的來源及其語法化

2020-12-11 同花順財經

要:漢語被動標記「得」遵循了世界語言中「獲得」義語法化為被動標記的普遍模式,即GET(『to get』,『toreceive』,『to obtain』)>PASSIVE,漢語動詞「得」的「獲得」義及由其引申而來的「遭受」義共同構成其語法化為被動標記的語義基礎。被動標記「得」發生語法化的結構為「受事主語+得+NP+VP」,語法化機制為重新分析,產生時間不晚於晚唐五代時期,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被動標記「得」是晚唐五代時期「得」字被動句的遺留。

【作

者】毛文靜[1]

【作者單位】[1]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武漢

【期

刊】《方言》2019年第3期293-305,共13頁

【關鍵詞】漢語方言被動標記得「獲得」義語法化

來源: 社科院網站

相關焦點

  • 漢語方言受益者標記來源考察
    引言   漢語方言的受益者標記1至少有以下幾個來源。漢語方言受益者標記地域上的這種差異在元明及其以後文獻中也有反映。根據李煒、王琳(2011),《紅樓夢》和《兒女英雄傳》中有受益者標記「與」、「替」、「給」,但沒有來源於協同介詞的「和」、「同」等受益者標記。據陳澤平(2006),1891年的《英漢福州方言詞典》中,「共」是首選的伴隨介詞和並列連詞,還可做引進受益者的介詞。
  • 漢語方言去除義標記的多功能性研究
    去除義標記在與動詞搭配時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語法化,有些還停留在補語階段,如泉州方言的「嗦」;有些已經無法充當句法成分,只能與動詞結合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如四邑方言的「拋」。本文擬對去除義標記在漢語方言中的表現形式及其多功能性進行描寫,構擬去除義標記的語法化路徑,並探究漢語去除義標記的本質。
  • 2017年度漢語方言學科發展報告(下)
    「唧」實質上來源於趨向動詞「起」,且語法化途徑與「得」類似。從嶽陽十五個地區方言的補語標記使用情況來看,汨羅話「得」和「唧」表現出了不同的語言類型學特徵,處於嶽陽各地區方言補語標記模式向「得」泛化過程中的原始階段。受補語是否包含「量」的語義特徵制約,「得」與「唧/起」在嶽陽一些方言中還不能自由替換。
  • 漢語語法化研究的幾點思考
    又如英語的be going to 原本是一種表達位移的結構式,後來在後接表目的的不定式這樣的語境裡獲得將來時指稱的語法功能,從而演變為將來時標記。可以說,「漢語語法化問題」系列會議的召開及其論文集《語法化與語法研究》的出版,為中國語言學特別是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在沈家煊、劉丹青、洪波和吳福祥等學者的踐行和推動下,國內語言學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於語法化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
  •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在跨語言比較的視角下,重點研究了漢語假設標記的位置、語法化來源類型、從句和主句標記的配套使用、從句和主句的相對位序等議題。相較於之前的相關研究,該書值得肯定的有以下三點。(一)運用跨語言比較的方法,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觀察和處理漢語假設句的相關現象。
  •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
    《跨語言視角下的漢語假設句研究》在跨語言比較的視角下,重點研究了漢語假設標記的位置、語法化來源類型、從句和主句標記的配套使用、從句和主句的相對位序等議題。相較於之前的相關研究,該書值得肯定的有以下三點。 (一)運用跨語言比較的方法,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觀察和處理漢語假設句的相關現象。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概述
    如曹志耘《吳語湯溪方言古陽聲韻和入聲韻的演變——介紹一種無輔尾的韻母系統》,麥耘《元韻系在粵方言和粵北連州土話的一種表現》,莊初升《客家方言名詞後綴「子」「崽」的類型及其演變》,趙日新《豫北晉語兒化韻的層次》,謝留文《贛語「魚虞有別」的層次》等。
  • 理解我們的語言——讀《漢語動詞語法化》(圖)
    比如,在現代漢語中,我們既可以說「自行車被小王騎走了」,也可以說「自行車讓小王騎走了」。可是,為什麼我們只說「自行車被騎走了」,卻不說「自行車讓騎走了」?    又如,臺港粵人說「我有說過這句話嗎」,溫州人說「吾有講過個句話」(我說過這句話),「有」的用法顯然與普通話不同,但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表示「擁有」義的動詞「have」同樣發展為「完成體」的標記。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8)綜述
    報告圍繞漢語歷史語法研究,著重探討了學界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如語境吸收、篇章語法、話題標記、語體語法、語法化、詞彙化等,對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體貌以及被動句、平比句、使動句、兼語句、肯定義句式、NP之VP結構、動補結構等語法項目都有深入的專題研究,在理論背景、研究方法以及材料等方面都充分展現出新時期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多元化傾向和求真務實的學風。
  • 馬若瑟《漢語札記》中的語法化、詞彙化意識
    馬若瑟不僅依據是否做句子基本成分來劃分實詞和虛詞,還點明了隱喻這條語法化路徑,並舉出一些虛化例證,在銜接中國傳統實詞虛化思想與現代語法化思想方面具有重要的裡程碑式的意義。其對「所以」「以為」等的研究呈現出由分開的兩個詞到一個凝固詞語轉化的過程,表現出超前的詞彙化意識,這在漢語語言學史和歐洲漢學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 從廉江方言看粵語「佢」字處置句
    從廉江方言看粵語「佢」字處置句 2019年08月27日 10:59 來源:《中國語文》 作者:林華勇 李敏盈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超級構式:來自漢語語法演化史的證據
    2.上古漢語的被動結構及其超級構式  跟現代漢語相比,先秦漢語的被動結構具有兩個突出特徵:一是被動助詞「見」、「被」等只能出現於謂語動詞之前,但是不能引入施事名詞;二是如果需要表達施事,則必須用介詞「於」在謂語中心之後引入
  • 第四屆「漢語副詞研究學術研討會」
    大會報告  地點:王源興國際會議中心G103序號發言人報告題目1邵敬敏漢語虛詞框架詞典的創新意識及其實踐2張先亮試論話語標記「還說呢」3唐賢清、田洋靛房方言中的「滿沒VP/AP」結構4張誼生「很/太+名/動」的形化模式、演化機制及其表達功用——兼論程度副詞在相應組配中的四種功用5楊德峰、楊鴻祿「程度副詞+有+N」和「程度副詞
  • 【筆談】郭錫良:也談語法化
    近若干年來有關漢語語法化的研究十分興盛,確實出了一些有內容、有價值的好作品;但是又不能不看到,語法化研究中也存在概念混淆不清、濫用語法化和理論偏頗的傾向。下面我們舉例就語法化的個別問題、個別論點(x 標記)談一點個人的看法。有的論著用「語法化」作理據把許多帶「說」的詞語(「x說」)都論定為詞。這是很難令人苟同的。
  • 第五屆「漢語副詞研究學術研討會」日程安排
    3姜其文漢語新興程度副詞「十足」試析4吳劍鋒  章近勇句法-語義界面和句法-語用界面的習得:以漢語否定性副詞結構「不太」為例5王  琴王資穎皖北方言極性程度量構式「X+哩很哩很.」——動轉副視角3代宗豔當代漢語「實力」的語法化與主觀化4金豔芳「實力」的副詞化研究5劉  焱現代漢語「儘管」的語義、語法化研究 ************************   茶歇   ***********************
  • 漢語變音理論著作推介
    音義作為語言的不同層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在構造方式上及其歷史演變上,二者有密切的互動關係。從音義層面的互動關係來看,河南北部方言以及晉語,在漢語方言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其豐富的構詞、構形變音現象,如子化變音、動化變音、擬象變音、節律變音(包括分音、合音和表音字詞頭和後字的黏著)等,關涉到音義交織的複雜關係,蘊含著語言結構轉換和歷史演變的不同層次。如何闡明這種現象,是國內外語言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綜述
    報告圍繞漢語歷史語法研究,或從專書語法描寫、斷代語法研究和貫通式的通史研究三個方面進行,或宏觀論述,或微觀分析與描寫。對代詞、副詞、介詞、助詞、體貌以及被動句、平比句、增賓句、使動句等熱點性的語法項目都有深入的專題研究,在理論支撐、研究方法以及材料使用等方面都充分展現出當今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多元化傾向和求真務實的學風。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2020年,漢語方言學在方言事實的調查描寫與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視野更加開闊,理論方法的運用和探索更加自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語音和語法研究成果最多。漢語方言學發展的新趨勢日益彰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 【新書快報】|《佛典與中古漢語代詞研究》
    前言  朱慶之從漢譯佛經看中古漢語代詞「之」的發展    魏培泉中古漢語的第三身代詞和旁指代詞    汪維輝上古—中古漢語「其S」結構的演變 ——兼論第三身代詞「其」的產生過程    龔波東漢譯經中做單句或根句主語及各類賓語的三稱代詞「其」    朱慶之「你」字前夜的「爾」與「汝」    真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