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是一種最壞的感情。它可以頓時改變一個人的脾氣,造成一切其它壞事,一起捲入它的毒焰。」——迦爾託斯
憤怒的表現,不僅僅只有跳起來打罵;它的形式變幻多端,有時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因為當憤怒不再表現為外在衝突時,其對外對己的傷害往往是成倍增加。
所以,控制憤怒,學會在憤怒來臨之前有效應對,是我們生活的重要課題。
有些憤怒,發發脾氣也就煙消雲散;但大多數的憤怒情緒,最可怕的,往往是後續的「連鎖傷害」。
焦躁、厭煩、不滿、自責甚至是自我悔恨,一番折磨之後,憤怒將再次震顫,就像永不停歇的地震一般。
我講一個非常典型的憤怒事件。
一個相識近十年的朋友,相處起來十分輕鬆,看到的幾乎都是他樂觀開朗的一面。
有一天,竟然收到了朋友妻子的求助,說他在家一生氣,就會摔東西,有時甚至會動手。
聽著電話那頭的哭訴,我始終把這樣的行為和這個朋友聯繫不到一起,這是讓我始料未及的。
當我第一次和朋友探討這種憤怒時,他告訴我:「平時我真的很少生氣,但是憤怒一旦有了苗頭,似乎就愈演愈烈,變得無法掌控,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確實!人在憤怒的時候,容易回到類似「原始本性」當中,這和人類大腦的進化歷程有關。
理性腦區和情緒腦區相比,進化更晚,神經傳導的時間也更長;所以,情緒無論好壞,總是先來一步,待到情緒減弱,理性才袍笏登場。
所以,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的是,在負面情緒還未造成嚴重後果之前,呼喚理性支援,發揮應用的作用。
電影《盜夢空間》當中有這樣一個劇情,當人物身處夢境無法分辨真實與否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觸發機制,而主角用來觸發機制的物品就是一個陀螺;實際上,夢境中的陀螺也並非真實,而是意識塑造出來的一套防禦機制。
雖然真實的防禦機制並不如電影生動,但對於我們控制憤怒,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我對話」,是心理學應用體系當中十分常見的方式。就像是在大腦當中重塑一個情緒再現的真實場景,再與自己塑造的角色進行一場對話,在這種自我對話的過程當中,往往我們會覺察到一些能夠與憤怒和解的關鍵要素。
比如說:塑造一個和伴侶吵架時的場景,在哪裡?你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是什麼讓你變得越來越憤怒?
當憤怒或者是其他情緒逐漸升起時,給自己一點時間,深呼吸,放慢節奏;漸漸的,你可以讓意識當中的自己慢慢後退,遠離那個憤怒的場景,此時,或許你依然帶著憤怒,但是不要緊,可以仔細感受這種情緒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告訴衝突的對立:「給我一分鐘時間,給我一個冷靜的機會。」
在現實衝突當中,暫時離開衝動的場景和人是非常有必要的,哪怕是進入另一個房間,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在這個過程中,哪怕只有十幾秒鐘,有一些衝動的行為和言語,也是隨著理性的介入而消失。
「自我對話」是一個日常生活當中的練習方式,我們可以著重用在一些容易讓自己憤怒的場景當中應用,這樣的一種練習,會在不知不覺中,強化我們對於憤怒情緒的掌控。
面對外人,我們總是擅長將憤怒隱忍或是逃避,但是面對親人、愛人、孩子,我們的憤怒表現總是顯得理所當然。
然而,當我們習慣於這種方式之後,對親密關係的傷害又會反過來傷害我們,甚至是無法彌補。
所以,學會表達憤怒,而不是發洩憤怒,就變得非常有必要。
心理學當中對於憤怒表達有一個名詞,叫做「潔淨地表達憤怒」,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把憤怒轉換成一種可以明確表達的感受,然後將這種感受敘述給對方。
舉個例子,在夫妻爭吵中可能會出現一個場景:「我跟你結婚真是太倒黴了,你真不是個玩意。」
通常情況下,一旦這樣的對話出現,往往就是衝突愈演愈烈的開始。
接下來,如果使用潔淨表達的方式,會是怎樣的呢?
或許可以是這樣的表達:「你做了哪些事情讓我覺得很憤怒,很難過,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解釋或承諾,或許我們的關係可以不用這麼緊張。」
這句話當中,有尊重,有明確的情緒表達以及自己的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往往也會容易引發對方的理性思考以及自我反思,對於任何關係來說,這都是利大於弊的。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發洩憤怒,用極端的語言和行為來攻擊對方,會是一種更有力量的體現,但這種情緒過後,出現的更多是焦慮和空虛。
文.水哥 心理諮詢師 婚姻家庭諮詢師
公眾號:我心飛翔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