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和物理學的區別,為什麼可以穿越未來,卻不可以回到過去?

2020-12-15 李論科學

「歷史將會改變。」——回到未來

《回到未來》這部電影是80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幻穿越題材,主要講述了一個回到過去糾正歷史錯誤的故事,相信很多人有看過!

就算沒有看過這部影片,甚至你平時對科學不怎麼感興趣,但我相信你在生活中應該為某件事後悔過,甚至幻想回到過去扇自己一巴掌!並且改變你之間犯的錯誤。除了回到過去,有些人還想穿越到未來,看看自己或者後代的樣子,並且試圖通過調整現在,來改變自己或後代未來的命運。

穿越時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誘人的一件事!

那麼在物理學中穿越時空有可能嗎?首先,時間旅行不是人類的幻想,也不是科幻小說虛構出來的題材,而是有一定的科學理論為其支撐。而且在科學中,時間旅行是一件我們不論做什麼都無法阻止的事情。

因為不管我們處在何種狀態,不管我們是靜止,還是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狀態,在我們自己所在的參考系中,我們的時間總是以同樣的速度在流逝,你的一秒還是你認為的一秒,你能活100歲還是100歲。

但是你的1秒卻不等於靜止狀態觀察者的一秒,你的100年可能等於別人的500年,甚至更長。

還有,我們知道光子或者任何無質量粒子,它們都以光速運行,在它們看來時間是不流逝的,也就是時間是靜止的,而且在它們的運動方向上,不管多遠的距離都沒壓縮到了一個點上,光子從被發射到被吸收是瞬間完成的。光子也體驗不到自己旅行的過程。

但在我們外部的觀察者看來,光子在傳播的過程中是要花費時間的,時間長短只跟距離有關。

除了光子和無質量的膠子以外,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是由質量的,運動速度總是被限制在低於真空中的光速。而且不管我們的運動狀態如何,不管以多快的速度在運動,光速對我們來說都是恆定不變的。

光速不變原理就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結果,假如你正在觀察一個相對於你運動的人,那麼在你看來他所經歷的時間會比你的慢。

關於時間膨脹的理解,我們常會類比一個「光鍾」,這個「光鍾」的工作原理是光子通過上下反射一個循環來計時,當「光鍾」處於靜止狀態的時候,從下到上再返回下,我們計時為1秒,但是當「光鍾」運動起來以後,在我們靜止的觀察者眼裡,光子的路徑就會變長,如果光速不變的話,是不是時間就變慢了。

同樣的,由於運動是相對的,在運動的觀察者眼裡,我們靜止的時鐘也會變慢,那麼到底是誰的時鐘變慢了?到底是誰的時間發生了膨脹?到底是誰變老了?

這個問題就是愛因斯坦"孿生佯謬",簡單的回答是,如果我們選擇一個共同的參考系(地球作為參考系)的話,然後以相同的參考繫結束運動,那麼旅行的人時間就會變慢,而和共同參考系保持相對靜止的人,時間則以正常的速度流逝。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相對論效應在慣性系下才存在同等的意義,也就是沒有哪個參考系優於另外一個參考系,但是這裡不包括非慣性系,所以飛船在遠離地球,並且返回的途中經歷了加速、減速、再加速的過程,所以飛船上的人不是一個慣性系,因此是地球上的人老得更快,而飛船上的人則發生了時間膨脹效應。

那麼,如果你想要穿梭到未來,則需要去遙遠的地方旅行一次,並且加速到接近光速,並以這個速度旅行一段時間,然後返回最初的起點。那麼你就有可能穿越到未來的幾個月、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

只要你的飛船有足夠的能量,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旅行到未來。

但是想要回到過去就沒那麼簡單了。狹義相對論,或者說運動和時空之間的聯繫,只可以讓我們進入未來。但是想要回到過去,就需要考慮廣義相對論了,或者是時空和物質(能量)之間的基本關係。我們知道,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能量的存在可以使其發生彎曲變形。

據我們目前所知,整個可觀測宇宙的時空在整體來看是十分平坦的,沒有任何可觀測的曲率,也沒有任何形狀或者循環模式。

但是在廣義相對論的數學解中,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如果宇宙的空間是一個閉合的循環往復式的空間,你朝一個空間方向運動很長時間,那麼你就可以回到最初的起始點,例如:你在麥哲倫在地球的大海上航行,最後證明的地球是個球一樣,那麼封閉循環的宇宙空間也是一樣的。

在這個數學解中,不僅空間可以這樣循環,時間也可以。這就說明,我們可以回到過去。

因此愛因斯坦就設想了一條時空隧道,通過強大的能量,將時空摺疊起來,我們人類通過中間的蟲洞就可以回到過去。

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是,數學上可行,不一定在物理上可見。因為數學並沒有描述真實的宇宙,它只是我們人類理解宇宙的一個工具而已,宇宙也不一定要按照所有的數學模型來設計自己。但物理學卻不一樣,物理必須遵守客觀事實,遵守宇宙的客觀規律,不能想當然。

如果我們想穿越到未來,高速運動就可以實現,但想回到未來不僅受到了宇宙法則的限制,而且還會造成因果定律的混亂。

假如我們回到過去並且改變的歷史,或者是你回到了過去,阻止了你父母的相識、相愛,這就明顯違背了因果關係。並且製造了一個時間悖論。

所以時間可以循環的數學解在現實宇宙中是不存在的。我們的宇宙是建立的物理學的基礎上,而物理學只不過是數學解方案中的一個特殊的子集,宇宙並不需要完全按照數學規律來發展。時光倒流的想法雖然很誘人,但過去的終究已經過去,無法再去改變和挽回,宇宙並沒有給我們重來和改錯的機會,所以,小心行事,萬事三思而後行。

相關焦點

  • 3種方法可以穿越到未來,霍金認同時間穿越,但警告不要回到過去
    而在三維空間中我們可以沿著任意的維度前進後退而不受任何限制。那麼在時間這個第四維度上面呢?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自由地前進和後退呢? 然而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霍金是《時間簡史》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在生前就認真的對時間進行過研究。霍金認為單單是在一維的時間上穿越這是可行的,並且也不會違背我們目前所知道的物理學理論。
  • 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穿越時空,但科學家警告,最好不要回到過去!
    在我們目前的認知中,光速是最快的速度,如果我們旅行的速度能夠達到或超過光速,那麼我們就可以回到過去或者走向未來。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一個物體的速度要越快,那麼它的質量就要相對來說越小,如果能夠達到光速,那麼它的質量變會變成0。但質量為0的飛行器是不存在的。那麼想要達到光速度,而且質量不為0,那就只有把飛船內的時間變慢。
  • 「時間旅行、回到過去」可以實現嗎?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畢生的研究都集中在天體物理學、黑洞、蟲洞領域,他就曾表示利用蟲洞進行時間旅行,只要克服了相應技術上的困難,也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 我們可以時光旅行,但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可能觀測未來
    掙脫時間的束縛,自由的往來於過去與未來一直是人類的終極夢想。無數電影與小說中時光穿越、改變過去、死者復活的情節都能扣人心弦繼而產生無數遐思;。但是這個我們真的能夠實現在時間長河中自由穿梭的夢想嗎?在我看來, 時光旅行是可行的,但是回到過去卻和觀測未來根本無法實現。當然,必須明確這裡說的「回到過去」,不單單指的是觀測過去的景象,而是與過去的事務產生交互後進而改變過去影響已知事實的情況;觀測未來也不是那種模糊的畫面或者莫名其妙的文字,而是可以確定的精確到時分秒的事實,任何事實。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
  • 穿越到未來的3種方法!霍金認同時間穿越,但警告不要回到過去
    在三維空間中,我們可以沿著任意維度前進和後退,完全不受限制。那麼,在時間維度上,我們是否也能夠向前和向後自由穿越呢? 作為《時間簡史》這本科普著作的作者,霍金在生前對「時間」進行過一系列的研究。霍金認為,在一維的時間上穿越是可行的,不會違背目前所知的物理學理論。只是時間穿越是有方向性的,只能朝著未來,而無法倒過來。
  • 為什麼神奇的莫比烏斯環可以實現穿越時空?
    今天院長告訴大家克萊因瓶是可以裝滿的,在用實驗告訴你莫比烏斯環怎樣可以穿越時空,不只是時間,還有空間。那麼在講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什麼叫做莫比烏斯環,然後在往後推什麼叫做克萊因瓶。   莫比烏斯環是一個正面和反面同一面的環,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首先準備一條長方形紙條,然後旋轉180度,讓他首尾相接,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如果你沿著這個面走下去,他會無限制的循環,而且,他的正面和反面你都走過。而克萊因瓶是立體瓶子的內部,就是瓶子的外部,所以說,二者是有關聯的,那麼我們先講一下莫比烏斯環穿越時空的性質。時空就是時間和空間。
  • 不存在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
    回到並改變過去,這個想法類似於永動機,是人類長期的美好設想。但實際上如果能夠實現,回到過去將會對我們的當下和未來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過去是決定論的,我們的現在才會是安穩的,我們的未來才有現實化可能,改變過去實際上意味著毀滅當下。
  • ...格林:還沒有理論證明人可以穿越到過去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此前,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曾在《三體》裡提到未來的宇宙戰爭可能是降維打擊,即高維的生物通過降低維度消滅低維的生物。 布賴恩·格林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及物理學教授,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也是「世界科學節」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宇宙的琴弦》《宇宙的結構》是科學愛好者的必讀書,同樣被列為此類書籍的還有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
  •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想做什麼?
    如果有機會給你選擇一個時間節點生活,你會選擇未來還是過去?我想很多人都想回到過去。未來還沒發生,而且一切都是未知的,即便去了未來,我們也無法把握一些事情,還不如靜候它的到來。而過去,就不一樣了。現在有很多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講的就是一個人回到過去,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舊的世界。比如有熟知的《步步驚心》,以及一些網絡小說,他們從現代穿越到古代,看到舊世界的模樣,帶著自己學過的歷史和對世界不一樣的認知,和古代人一起生活。這種穿越有一定的獵奇性,我們可以看到歷史,體會到真正的舊時代生活。
  • 時空旅行並非科幻,能回到過去但不能參與,穿越未來不可能!
    引語:時空旅行並非科幻,能回到過去但不能參與,穿越未來不可能!劇中的情節一次一次讓我們驚嘆,人們穿越蟲洞,遇見黑洞,碰見巨大潮汐,令人不可思議的時間差和四維空間,這都不是子虛烏有,全部都是基於科學現實都可以實現的,也是的,星際穿越成為了一個非常好的作品,豆瓣分數更是達到了9.2分,很多網友拿《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相比,可看過的人都知道,《流浪地球》相比於《星際穿越》有著巨大的差距,原因很多是因為星際穿越更基於現實和事實
  • 能穿越時空嗎?怎麼回到過去?
    夢見未來的場景--時空穿越方法?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種奇特的現象,他們會偶然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地方和某一時間遇到「夢」中的場景。而他們「遇到」的這些地方甚至以前從未來過,但在過去的某一天的睡夢中見到。這種夢也被稱為「預知夢」。
  • 為什麼數學無法解決芝諾悖論,但物理學卻可以
    因此,芝諾說,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的悖論。這是不直觀的解決方案從最純粹的數學角度出發,當然,您可能需要進行無限多次的跳轉,但是每個新跳轉都比前一個跳轉越來越小。因此,只要您能證明需要進行的每次跳躍的總和加起來是一個有限值,那麼將其分成多少個塊就無關緊要。
  • 時間是不可逆的,不能回到過去,或許能夠去未來看看,不過回不來
    但是時間是否真的存在,我們在這裡先不提,這一切都有待科學的考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穿越時間。相信大家都看過很多的電視劇。有一些電視劇當中某一位男主或女主因為某種遭遇而回到了過去。然後當上了太子或者是皇帝,或是一些大官等等,一生十分輝煌。但是事實上,穿越回過去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的。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因此他從物理學歷史發展的角度,窺測未來的前景,並表示了物理學有光明的未來。如今,20年過去了,正如馮端先生的預想,物理學正在急速地發展中,而且有更多的未知問題在等著我們。撰文 | 馮端 (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非常大而且重要的題目,也是一個非常難講的題目,特別是涉及物理學的未來,結果往往是貽笑大方。
  • 《x戰警逆轉未來》:時空也可以被改寫,金剛狼為了命運回到過去
    對於金剛狼,想必我們每個人都是不陌生的,金剛狼是一個美國的超級英雄,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強大力量,能夠輕而易舉的懲罰敵人和意圖圖謀不軌的人,金剛狼能夠從身體中伸縮自如的應用狼爪,這對狼爪本來是骨頭的,在金剛狼系列電影中被改造成了艾德曼金屬所製成的鐵爪,讓我們熱血沸騰腎上腺素飆升,同時金剛狼還擁有極強的身體癒合能力。
  • 我們可能無法回到過去,但我們可以通過幻想實現穿越,這就是現在
    我不止一次想過,如果孔子、老子、孟子、孫子、祖衝之、張衡、華佗、李時珍、秦始皇、李世民、武則天、康熙、曹操、諸葛亮、關羽、周瑜、石、王昭君、丟辛的故事、等,都可以留下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視頻圖像,那會是什麼樣子,我很想看看他們當時是怎麼生活的。
  • 回到過去的時間旅行能夠實現嗎?
    時間旅行主流科學認為,時間旅行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會違反能量守恆定律。例如,假設有人做了一個時間旅行傳送門,它可將物體發送回3秒前完全相同的位置。3秒後,這個人正在放入最初的電池,而它旁邊是剛經歷穿越和反彈的電池。傳送口打開,兩節電池同時落入,這個循環是在沒有人類幹預的情況下自動發生的。只要最初打開傳送門,放下第一節電池。接著兩節電池變成4節,然後又變成8節,以此類推。生意人看見了可能會說,哇,免費的電池,趕緊賣了賺錢吧。
  • 為什麼數學上自洽的物理學理論不一定正確?
    數學是人類研究和認識宇宙的一個有力工具,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數學可以很好地描述自然。不管怎樣,數學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經驗事實。正因為如此,人類可以用數學公理來闡述理論並從中得出結論。雖然這並不是物理學理論在歷史上的發展方式,但這是思考理論和數學之間關係的好方法。
  • 人為什麼只能穿越到未來,不能穿越回過去?
    為什麼這麼多穿越回過去的影視劇,因為過去比較好想像。想像未來需要極其強大的想像能力。但是根據相對論,人類只能穿越到未來,卻不能穿越回過去。如果要穿越回過去,必須宇宙之外還有宇宙?換句話說,必須從孤立的系統外面注入能量。迄今為止沒有科學家能確定沒有平行宇宙。假設如果能從未來穿越回過去,那為什麼沒有人從未來穿越到當下呢?1,人類已經滅亡,人類在宇宙中很脆弱,滅亡是大概率事件。
  • 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旅行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了三種理論上可行的回到過去時間的方式:蟲洞、黑洞、超過光速,然而目前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要回到過去的時間,或者說穿越到另一個時空,也有另一種可能的方式,就是像哈利波特那樣找到一個九又四分之三月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