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長期研究:中國民族主義並未抬頭

2020-12-14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編譯】據美國《芝加哥論壇報》2月8日報導,近日哈佛大學教授阿拉斯黛爾·伊恩·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在2月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安全》雜誌上發表題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在崛起嗎?——來自北京的證據》一文,指出中國的民族主義並沒有像西方學界和媒體想像的那樣在不斷崛起,而是有自身的邏輯。

哈佛大學教授阿拉斯黛爾·伊恩·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

任何長期通過西方媒體了解中國的人都對下面這個判斷不陌生:中國領導人一直在試圖表現得很強硬,以此來撫慰國內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那些堅持毛澤東主義的人、憤青,以及最新出現的現象:「小粉紅」——那些翻牆到社交媒體平臺臉書和推特上宣揚自己民族主義言論的年輕女性。西方媒體通常認為,民族主義會給中國政府在處理諸如南海爭端、中日關係等問題上帶來壓力。

2012年中國民眾抗議日本「國有化」釣魚島,這往往被西方媒體認為是中國民眾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表現

但是約翰斯頓教授的這篇文章則指出,中國的民族主義現狀或許要複雜得多。1998年以來,約翰斯頓教授就和他在北京大學的同事一起工作,對北京市民做了很多調查,這其中就包括北京人對外交政策的態度。這個名為「北京地區統計數據」的資料庫讓約翰斯頓和他的同事們可以長時間追蹤北京市民對特定問題態度的變化。

自2002年以來,這項調查就開始涉及被調查者的民族主義傾向,設計的問題包括以下這些測試民族主義傾向的標準化問題:「如果我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國家,我仍然願意做中國公民」;「總的來說,中國比大多數國家好」;「每個人都應當支持本國政府,即便是在政府犯錯的時候」。

2002-2015年,「如果我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國家,我仍然願意做中國公民」調查結果,顏色由深到淺分別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該論文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民的民族主義傾向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相反,「非常同意」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的受訪者從2002年到2015年出現了明顯的減少,而對這兩個問題不置可否的受訪者明顯增多。關於第二個問題,「中國比其他國家好」,表示贊同的受訪者則在緩慢上升。論文猜測,這可能與北京這十幾年來居民收入增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有關。

2002-2015年,「總的來說,中國比大多數國家好」調查結果,顏色由深到淺分別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不僅告訴人們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並沒有上升而是在下降,同時還告訴我們,中國的年輕人——至少是首都北京的年輕人,比起年長的中國人來說,民族主義情緒更少。這和西方媒體看到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網際網路表達來民族情緒、捍衛國家尊嚴的情況並不一致。

2002-2015年,「每個人都應當支持本國政府,即便是在政府犯錯的時候」調查結果,顏色由深到淺分別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在2002年的調研中,1978年以後出生的人在回答這三個問題時,選擇「非常同意」的人明顯少於比他們年紀大的人;到了2015年,關於「每個人都應當支持本國政府,即便是在政府犯錯的時候」的問題,表示「非常同意」的年輕人只有比他們年紀大的人的一半左右。

這項調查也讓研究者觀察到不同時期的年輕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否在強化。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北京的年輕人的情況是這樣的,而在遙遠的中國南方,廣州,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就更少了。

2009年,就在北京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後的一年,超過70%的年輕人認為如有選擇,自己仍然願意做中國公民(2007年,這一數據僅有大約50%)。但是奧運會帶來的民族主義效應似乎並沒有持續太久。到了2015年,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年輕人表示「非常同意」這三個問題,這一數據不僅比2009年的低,甚至比2007年的低。

2012年抗議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中國人

該研究同時追蹤了北京人對日本和美國的看法。除了在一些雙方衝突摩擦的時間段——例如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和2012年的釣魚島爭端期間,大部分時間受訪者對美日兩國的態度比較穩定。

儘管該研究局限在北京一個地區,沒有考慮到中國複雜的國情,但據約翰斯頓說,另外一項自2008年開始的全中國範圍內的調查獲得了與該研究相似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日本民族主義抬頭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華爾街日報網4日發表題為《日本民族主義抬頭》的文章。文章說,二戰結束後,日本一直以懺悔者的謙卑形象示人。然而,隨著日本和中國以及韓國等亞洲鄰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再度抬頭。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正確認識歐美民族主義再度抬頭
    所以,早在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一些學者就從不同角度對民族主義進行過嚴厲批判,他們確信過激的民族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嚴重破壞性。事實正是如此,發生在20世紀導致千百萬生靈塗炭的兩次世界大戰都與民族主義有關。於是,二戰後民族主義在歐美一度遭到否定,人們普遍對之感到恐懼和厭惡。   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民族主義再度抬頭。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摘要]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和復興,對國際和平和民族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族主義也再一次成為人們不得不關心的一個重大議題。中國也不例外。也正因為如此,自從其產生的第一天起,民族主義便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有人歌頌,有人詛咒。今天,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和復興,對國際和平和民族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族主義也再一次成為人們不得不關心的一個重大議題。中國也不例外。可以說,民族主義不可避免。只要這個世界仍然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民族主義就不會離開人們而遠去。
  • 調查顯示:德國年輕一代對歐洲民族主義抬頭表示擔憂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據德國媒體報導說,德國年輕人對歐洲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感到擔憂,與此同時,德國年輕一代對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卻越來越缺乏認同感。  一家民調機構的調研結果顯示,德國18歲到34歲的年輕一代中,75%的受訪者認為歐洲民族主義問題越來越嚴重,並且對這種發展趨勢感到擔憂。
  • 美媒:蒙古民族主義抬頭 擔憂中國擴大影響力
    【環球時報駐蒙古特約記者 李 傑 ● 王曉雄】「中國與蒙古煤炭糾紛升級」,美國《華爾街日報》28日以此為題發文稱,中國鋁業公司高管威脅,如果蒙古合作方EET公司撕毀雙方2011年7月籤署的「煤炭換貸款」合同,中鋁將採取法律措施。25日,蒙古國駐中國大使登扎布·蘇和巴託稱,蒙古無法接受之前同中鋁的協議,已停止向中國出口煤炭,並呼籲另一家中國能源企業——神華集團介入,以「打破僵局」。
  • 北大滙豐教授何帆:狂熱民族主義為什麼會抬頭
    何 帆北大滙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大滙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中心主任蘇聯學習了西方的民族主義,中國又學習了蘇聯的民族主義,其實,中國的民族政策是一筆糊塗帳。我有個同學住在湖南,一直都是漢族,到了上中學的時候,縣裡突然改為土家族自治縣,於是他就成了土家族。我們在課本裡學過,臺灣有高山族。你要是到臺灣旅遊,不妨問問他們,啥是高山族?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民族的概念。中華是個文明的概念,不是個民族的概念。
  • 《中國不高興》引熱議 海外憂中國民族主義抬頭
    美國《時代》周刊在3月20的報導中這樣定義:「這是繼1996年不滿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影響的一部民族主義暢銷作品。」  而打開這本被《時代》視為「《中國可以說不》續集」的《中國不高興》目錄,類似的觀點頗具「衝擊力」:  持劍經商:崛起大國的制勝之道  該由西方正視中國「不高興」了  中國對西方:「有條件地決裂」  ……  這樣極具殺傷力的標籤式主題,迅即引發國內外從網際網路到傳統媒體的一輪激辯。
  • 外媒稱中國極端民族主義抬頭 或開啟全球帝國
    當被問及中國和西方是否正開打網絡戰時,他說:「我認為戰爭已全面展開。」在明天開播的電視系列片《在中國:勝利與混亂》中,哈佛大學教授尼爾 弗格森將審視第一人口大國的驚人經濟增長及其對世界的意義。他發現,一些熱心的中國年輕愛國者有技術、經濟條件及民族主義熱情。弗格森找到當初建立「反CNN」網站的年輕愛國者們。
  • 中國年輕人沒有那麼民族主義?美國擔憂或被誇大
    美國《外交政策》2月7日文章,原題:令人驚訝的發現:中國年輕人變得不再那麼民族主義了長期關注西方媒體對華報導的人都熟知一種觀念:為迎合不斷加劇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領導人得要表現得比較強硬。太多報導都是關於展現民族主義的憤青和小粉紅等。
  • 【日】吉田陽介:日本轉內向,狹隘民族主義抬頭
    在那期間,狹隘的民族主義逐漸抬頭,要當亞洲乃至世界霸主的擴張主義聲音成為主流,避免戰爭的理性聲音消失不見。而在最近二三十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取得快速發展時,「失去20年」的日本經濟卻持續停滯。在此期間,強調日本是亞洲大國的民族主義抬頭,出現了要當政治大國、變回「以前那樣的日本」等聲音,內向傾向不斷加劇。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民族主義怎麼發揮著作用?今年是孫中山誕辰150周年,近日,《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上下)座談會舉行,鳳凰評論《高見》就上述問題對話黃克武、汪朝光、王奇生。包括共產黨方面也一樣,也強調反抗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所以,我們還是該用一種包容、理性的心態去看民族主義,它對中國這麼一個超大的、多族群的國家,一定有它正面的意義。但是,要儘量克服它在表現形式,或者一些狹隘的方面。黃克武:現代中國民族主義跟帝國主義侵略是相關的,也就是說,現代民族主義的興起,是帝國主義侵略的結果,沒有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講的是天下共主,沒有這種自卑感。
  • 叢日雲:為什麼當代中國激進民族主義愈演愈烈?
    [5]實際上,在主動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是主要的受益者,這些年中國迅速的發展就是證明。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中國,利益驅動的民族主義是比較弱的,而宣傳導向的民族主義是很強的。青年學生是最缺少利益基礎的群體,但他們卻成為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中堅。而全球化受損最大的群體,其民族主義情緒並不特別強。
  • 美媒: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危險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民族主義危險嗎?它經常出現在有關中國走向的談話中,它也常常讓人聯想到正在崛起的偉大的全球力量。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誠然,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語言可能是激烈的和好戰的。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的《想像的共同體》先後出版,把塵封多年的民族主義話題提上學者的研究日程和討論焦點。三者若有不同之處的話,便是:蓋爾納和安德森強調現代化這一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而史密斯則把重點放在民族主義和民族的「原生材料」—— 族裔上。在這三大理論問世幾年後,蘇聯的解體不僅引起了東歐的劇變,同時使盛行一時的蘇聯研究轉向了民族主義研究。截至九十年代中期,有關民族主義的個案研究在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裡風靡,眾多學者對民族主義研究趨之若鶩。
  • 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升溫與溫和
    另外,香港事件也是民族主義思潮抬頭的直接導火索,受到境內外反動勢力鼓動後逐漸演變為暴力事件,一再突破法律底線和國家制度底線,招致國內網民的大量抨擊討伐,在此過程中,具有一定情緒性和煽動性的民族主義思潮,也隨之加入聲討隊伍中。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風靡世界的民族主義研究本是我寫給懵懂英國人...
    (記者 李純一 實習生 祁濤)全球知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闊別中國大陸70多年後,再一次來到他出生的土地。安德森教授在訪問期間,接受了《文匯報》記者的採訪。手裡攥著載有填字格遊戲的報紙和一隻沒拆封的口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踱著步走進來。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中國應重建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中新網4月2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22日發表題為《在壓力下重建中國民族主義》的文章說,無疑,在外在壓力下,中國需要民族主義。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沒有任何民族主義的反應,那麼中華民族的確很難被人所尊敬。作為大國,中國需要的是一種類似於傳統儒家那樣的具有很強包容性和普世主義性質的國家精神。
  • 民族主義的雙刃劍
    光是在中國,就有春秋時期的楚、吳、越等國;戰國時期的魏、秦等國;以至於現在的中國。而外國的例子就更多了,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國就極為典型,其餘國家更是數不勝數。甚至可以這麼說,民族主義的思想浪潮支配著古今中外絕大多數國家的高速發展與崛起。   其次,民族主義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也有利於國家的建立與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