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編譯】據美國《芝加哥論壇報》2月8日報導,近日哈佛大學教授阿拉斯黛爾·伊恩·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在2月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安全》雜誌上發表題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在崛起嗎?——來自北京的證據》一文,指出中國的民族主義並沒有像西方學界和媒體想像的那樣在不斷崛起,而是有自身的邏輯。
哈佛大學教授阿拉斯黛爾·伊恩·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
任何長期通過西方媒體了解中國的人都對下面這個判斷不陌生:中國領導人一直在試圖表現得很強硬,以此來撫慰國內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那些堅持毛澤東主義的人、憤青,以及最新出現的現象:「小粉紅」——那些翻牆到社交媒體平臺臉書和推特上宣揚自己民族主義言論的年輕女性。西方媒體通常認為,民族主義會給中國政府在處理諸如南海爭端、中日關係等問題上帶來壓力。
2012年中國民眾抗議日本「國有化」釣魚島,這往往被西方媒體認為是中國民眾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表現
但是約翰斯頓教授的這篇文章則指出,中國的民族主義現狀或許要複雜得多。1998年以來,約翰斯頓教授就和他在北京大學的同事一起工作,對北京市民做了很多調查,這其中就包括北京人對外交政策的態度。這個名為「北京地區統計數據」的資料庫讓約翰斯頓和他的同事們可以長時間追蹤北京市民對特定問題態度的變化。
自2002年以來,這項調查就開始涉及被調查者的民族主義傾向,設計的問題包括以下這些測試民族主義傾向的標準化問題:「如果我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國家,我仍然願意做中國公民」;「總的來說,中國比大多數國家好」;「每個人都應當支持本國政府,即便是在政府犯錯的時候」。
2002-2015年,「如果我可以選擇世界上任何國家,我仍然願意做中國公民」調查結果,顏色由深到淺分別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該論文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市民的民族主義傾向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相反,「非常同意」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的受訪者從2002年到2015年出現了明顯的減少,而對這兩個問題不置可否的受訪者明顯增多。關於第二個問題,「中國比其他國家好」,表示贊同的受訪者則在緩慢上升。論文猜測,這可能與北京這十幾年來居民收入增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有關。
2002-2015年,「總的來說,中國比大多數國家好」調查結果,顏色由深到淺分別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不僅告訴人們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並沒有上升而是在下降,同時還告訴我們,中國的年輕人——至少是首都北京的年輕人,比起年長的中國人來說,民族主義情緒更少。這和西方媒體看到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網際網路表達來民族情緒、捍衛國家尊嚴的情況並不一致。
2002-2015年,「每個人都應當支持本國政府,即便是在政府犯錯的時候」調查結果,顏色由深到淺分別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在2002年的調研中,1978年以後出生的人在回答這三個問題時,選擇「非常同意」的人明顯少於比他們年紀大的人;到了2015年,關於「每個人都應當支持本國政府,即便是在政府犯錯的時候」的問題,表示「非常同意」的年輕人只有比他們年紀大的人的一半左右。
這項調查也讓研究者觀察到不同時期的年輕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否在強化。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北京的年輕人的情況是這樣的,而在遙遠的中國南方,廣州,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就更少了。
2009年,就在北京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後的一年,超過70%的年輕人認為如有選擇,自己仍然願意做中國公民(2007年,這一數據僅有大約50%)。但是奧運會帶來的民族主義效應似乎並沒有持續太久。到了2015年,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年輕人表示「非常同意」這三個問題,這一數據不僅比2009年的低,甚至比2007年的低。
2012年抗議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中國人
該研究同時追蹤了北京人對日本和美國的看法。除了在一些雙方衝突摩擦的時間段——例如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和2012年的釣魚島爭端期間,大部分時間受訪者對美日兩國的態度比較穩定。
儘管該研究局限在北京一個地區,沒有考慮到中國複雜的國情,但據約翰斯頓說,另外一項自2008年開始的全中國範圍內的調查獲得了與該研究相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