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高興》引熱議 海外憂中國民族主義抬頭

2020-12-14 中國僑網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經該報許可)

  「中國不高興」是所謂「投機」還是「建言獻策」,它是否就能夠代表第二次「中國可以說不」浪潮?或許這些都並非重點,關鍵在於,崛起的中國人究竟應該對中西方關係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我不知道風朝哪邊吹

  徐志摩詩裡這種迷惘的心緒,在這個春天有了新的對應物,它就是時下被輿論炒得火熱的《中國不高興》。

  今年3月出版的這本新書,一問世就吸引了國外媒體的關注。美國《時代》周刊在3月20的報導中這樣定義:「這是繼1996年不滿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影響的一部民族主義暢銷作品。」

  而打開這本被《時代》視為「《中國可以說不》續集」的《中國不高興》目錄,類似的觀點頗具「衝擊力」:

  持劍經商:崛起大國的制勝之道

  該由西方正視中國「不高興」了

  中國對西方:「有條件地決裂」

  ……

  這樣極具殺傷力的標籤式主題,迅即引發國內外從網際網路到傳統媒體的一輪激辯。

  震動西方世界的「小平頭」

  對於出身與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來說,這樣的文章應該並不陌生。1996年,隨著一本名為《中國可以說不》的圖書的誕生,「說不」風靡國內,當時的青年學子幾乎人手一本。這是一本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評述中美關係、中日關係和臺灣問題的談話錄。

  張小波等五位當年被季羨林稱為「小平頭」的青年作者,也成為了西方媒體眼中中國民族主義的「領軍人物」。在張小波的印象中,之所以寫《中國可以說不》,是在讀了日本出版的《日本可以說不》譯本後「受到刺激」的結果。「那年有個輿論調查的結果是,中國人最討厭的國家是美國,最嚮往的國家也是美國。我思考這是為什麼。這是寫書的契機。」張小波說。

  另一個契機是「中國威脅論」在美國的興起。在1995到1996年間,由於臺海危機,美國國內掀起了對華政策的大辯論。加上1997年香港回歸在即,美國知識界擔心在臺灣和香港兩個問題上中國將威脅民主和和平,於是有了「中國威脅論」。

  這些都促使一部分青年學者對美國的觀念開始轉變。而「說不」的出現,抒發了中國人積壓在內心多年的憤怒,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浪潮由此爆發。

  「《中國可以說不》引發的民族主義思潮在西方世界也受到極高關注,」作者之一的宋強,自稱來自民間的草莽知識分子,他也是《中國不高興》的作者。

  1998到1999年間,美國又掀起了新的中國威脅論熱潮。此後幾年裡,民族主義成為中國社會的焦點話題。

  

 [1] [2]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日本民族主義抬頭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華爾街日報網4日發表題為《日本民族主義抬頭》的文章。文章說,二戰結束後,日本一直以懺悔者的謙卑形象示人。然而,隨著日本和中國以及韓國等亞洲鄰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再度抬頭。
  • 外媒稱中國極端民族主義抬頭 或開啟全球帝國
    資料圖:在海外的中國人與藏獨示威者爆發衝突一名肉嘟嘟的年輕中國男子坐在擺滿電腦屏幕的陰暗房間內,看上去並不像是衝鋒在全球戰爭前線的戰士。當被問及中國和西方是否正開打網絡戰時,他說:「我認為戰爭已全面展開。」在明天開播的電視系列片《在中國:勝利與混亂》中,哈佛大學教授尼爾 弗格森將審視第一人口大國的驚人經濟增長及其對世界的意義。他發現,一些熱心的中國年輕愛國者有技術、經濟條件及民族主義熱情。弗格森找到當初建立「反CNN」網站的年輕愛國者們。
  • 美學者長期研究:中國民族主義並未抬頭
    ——來自北京的證據》一文,指出中國的民族主義並沒有像西方學界和媒體想像的那樣在不斷崛起,而是有自身的邏輯。哈佛大學教授阿拉斯黛爾·伊恩·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任何長期通過西方媒體了解中國的人都對下面這個判斷不陌生:中國領導人一直在試圖表現得很強硬,以此來撫慰國內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中國應重建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在很大程度上說,如果中國的民族主義不能容納適用於全球化時代的人類價值,那麼民族主義只會成為一種微弱和無效的抗爭。如何避免這種情況,這是需要人們深思的。  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一段時間,海外「藏獨」力量和在西方的一些反華力量利用中國奧運會的機會,對中國發起了眼花繚亂的挑戰。這激起了中國人民新一波自覺的民族主義浪潮。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摘要]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和復興,對國際和平和民族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族主義也再一次成為人們不得不關心的一個重大議題。中國也不例外。也正因為如此,自從其產生的第一天起,民族主義便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有人歌頌,有人詛咒。今天,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和復興,對國際和平和民族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族主義也再一次成為人們不得不關心的一個重大議題。中國也不例外。可以說,民族主義不可避免。只要這個世界仍然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民族主義就不會離開人們而遠去。
  • 【日】吉田陽介:日本轉內向,狹隘民族主義抬頭
    對日本比較了解的一些朋友注意到,最近幾年日本到海外留學的人數減少了,企業員工也不太願意被派到海外常駐。筆者認為,這種現象與日本社會正在回歸的「內向意識」不無關係。作為島國,日本的內向趨勢本來就強,國內不易發生革命性改革。但通過引進外國文化或因遭受外來壓力,日本也有過並不完全內向型的時期,明治時期和戰後高速發展時期就是兩個典型例子。先說明治維新時的日本。
  • 美媒:蒙古民族主義抬頭 擔憂中國擴大影響力
    【環球時報駐蒙古特約記者 李 傑 ● 王曉雄】「中國與蒙古煤炭糾紛升級」,美國《華爾街日報》28日以此為題發文稱,中國鋁業公司高管威脅,如果蒙古合作方EET公司撕毀雙方2011年7月籤署的「煤炭換貸款」合同,中鋁將採取法律措施。25日,蒙古國駐中國大使登扎布·蘇和巴託稱,蒙古無法接受之前同中鋁的協議,已停止向中國出口煤炭,並呼籲另一家中國能源企業——神華集團介入,以「打破僵局」。
  • 美媒: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危險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民族主義危險嗎?它經常出現在有關中國走向的談話中,它也常常讓人聯想到正在崛起的偉大的全球力量。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誠然,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語言可能是激烈的和好戰的。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民族主義是帝國入侵的產物鳳凰評論《高見》:革命黨利用了民族主義,那麼,你們怎麼看民族主義?王奇生:簡單說,只要民族國家存在,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這樣一種意識要完全消泯幾乎是不可能的。近代以來,中國的遭遇又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我們常說的帝國主義侵略,它是無形的壓力。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正確認識歐美民族主義再度抬頭
    所以,早在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一些學者就從不同角度對民族主義進行過嚴厲批判,他們確信過激的民族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嚴重破壞性。事實正是如此,發生在20世紀導致千百萬生靈塗炭的兩次世界大戰都與民族主義有關。於是,二戰後民族主義在歐美一度遭到否定,人們普遍對之感到恐懼和厭惡。   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民族主義再度抬頭。
  • "甄嬛傳"海外翻譯引熱議 美版名暫定"宮裡的皇后"
    "甄嬛傳"海外翻譯引熱議 美版名暫定"宮裡的皇后" 與此同時,一段《還珠格格》在美國被脫口秀主持人柯南配音惡搞的視頻也在微博引發熱議。惡搞翻譯加上搞笑配音,中國古裝劇在海外的翻譯問題,成了近期最熱門的話題。  【熱議】「甄嬛」闖美國,網友忙惡搞  《甄嬛傳》將在美國播出的消息,近來引發了網友的持續關注:翻譯成英文之後,老外能否理解 「一丈紅」、「曹貴人」等專有名詞?
  • 調查顯示:德國年輕一代對歐洲民族主義抬頭表示擔憂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據德國媒體報導說,德國年輕人對歐洲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感到擔憂,與此同時,德國年輕一代對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卻越來越缺乏認同感。  一家民調機構的調研結果顯示,德國18歲到34歲的年輕一代中,75%的受訪者認為歐洲民族主義問題越來越嚴重,並且對這種發展趨勢感到擔憂。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正是受西方列強入侵之後,日本和中國先後被迫輸入民族主義以抵禦侵略,謀求與西方民族國家的平等。民族主義傳入日本和中國之後雖然給兩國帶來了類似西方的現代化變革、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獨立主權,然而,受高於民族主義這一文化層次的中華文明的影響,民族主義在日本和中國的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有諸多不同的特徵。
  • 狹隘民族主義可能會阻礙中國發展
    上學期中國和日本之間發生釣魚島紛爭的時候,一些中國人向日本餐廳投石頭,燒掉日本國旗,破壞日本公司的汽車。兩國之間的領土糾紛,在民間演變為一場民族主義的衝突。  中國人正在實現自己的「中國夢」的概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中國成為富強的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在釣魚島領土糾紛中出現的激烈的民族主義,可能會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障礙。
  • 叢日雲:為什麼當代中國激進民族主義愈演愈烈?
    [5]實際上,在主動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是主要的受益者,這些年中國迅速的發展就是證明。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中國,利益驅動的民族主義是比較弱的,而宣傳導向的民族主義是很強的。青年學生是最缺少利益基礎的群體,但他們卻成為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中堅。而全球化受損最大的群體,其民族主義情緒並不特別強。
  • 美報:「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好處
    (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4日刊登題為《「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好處》一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志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丹尼爾·貝爾。文章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件壞事,或者說外界貌似是這麼看的。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中國都將自己視為遭受外國欺凌的受害者,中國政府利用民眾的情緒把國家維繫在一起。
  • 【日本導演紀錄片引熱議 外交部:讚賞!望媒體用眼用心用情報導中國...
    【日本導演紀錄片引熱議 外交部:讚賞!望媒體用眼用心用情報導中國】近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引發中日網友熱議,在各類媒體平臺上有著不俗的播放量。在今天(6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我們對竹內亮導演不帶偏見地真實記錄中國走過的這段非凡歷程表示讚賞。
  • 環球社評:中國的民族主義真比周邊厲害嗎
    實際上,較為積極參與全球或區域競爭的社會裡都會不同程度存在民族主義的情緒,或者有這樣的人群。中國不能自我標榜完全沒有民族主義,問題是那些經常這樣批評我們的國家,又有誰是「乾淨的」?   西方輿論如今談論民族主義,大多針對的是中國。西方一些人認為,民族主義是中國意識形態中比共產主義更實質的東西,當他們這樣說時,實際上是再造了民族主義的含義,幾乎把它作為專有形容詞使用,同中國掛起鉤來。
  • 北大滙豐教授何帆:狂熱民族主義為什麼會抬頭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也說過:「除非我們憎惡非我族類,便不可能愛我族類。」不幸的是,西方逐漸徵服了世界,也就將民族主義的毒芽播種到各個地方。巴爾幹號稱是「歐洲的火藥桶」,這裡有異常複雜的民族和宗教。但是,當西方沒有到這裡之前,當地的民族認同相當淡漠,大家都能相安無事。當民族主義被傳播到這個地區之後,戰火才開始綿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