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南京舉行國際和平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5周年,參加集會的小學生向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獻花。(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4日刊登題為《「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好處》一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志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丹尼爾·貝爾。文章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件壞事,或者說外界貌似是這麼看的。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中國都將自己視為遭受外國欺凌的受害者,中國政府利用民眾的情緒把國家維繫在一起。現在,中國正變得愈發強大,其他國家自然要擔心。
文章稱,中國存在兩種模式的民族主義。外國媒體通常報導的「硬」模式往往是以北京的軍方和中共上層為核心。公平地講,硬民族主義未必是壞事。增強國力的意義在於確保政治穩定,這樣人們就能體面地生活。因此,當中國還貧窮並且經常受到外國列強欺侮時,增強國力是有意義的。
不過,問題是中國現在是一個經濟大國,它的領土邊界也比較安全。因此,現在更難找到理由宣揚硬民族主義了。
但還有另一種民族主義,姑且稱之為「軟」民族主義。這在當下中國很有道德說服力。文章指出,「軟」民族主義是以中國古都南京為中心的。最近,上海交大和美國埃默裡大學在南京聯合舉辦了一個中美媒體交流活動。活動上,一位南京學者對我們說,南京是一個交匯點,在信奉「儒家思想」的北方和更重視商業的南方之間的交匯點,也是更近時候的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交匯點。
文章稱,中國式的「軟」民族主義以儒家價值觀為驕傲,包括人道主義觀點和學習別人的長處。這兩樣價值觀都在南京得到強調。南京有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還有一個紀念館是緬懷約翰·拉貝的,這個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曾敞開家門收容中國公民,從而救了幾百個中國人的命。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緬懷了2500名在與國民黨一道抵禦日本侵略者過程中犧牲的美國飛行員。
這些展覽旨在顯示,中國人以一種重視人性與同情的觀點為驕傲,這種觀點不分民族與國籍、一視同仁,孔子有一個重要的主張就是「仁」。而孔子的另一句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放到國家身上,意思就是說國家可以並且應當總是學習其他國家的優點,這就意味著與那些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
文章認為,從道德角度講,「軟」民族主義無疑是未來的發展道路。那麼,它能從南京推及中國其他地方嗎?文章說,有理由對此感到樂觀。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改革者都認識到,必須推行一種更溫和的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