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奈: 日本的民族主義走向

2020-12-14 環球網

聯合早報網11月14日文章 英文原題:Japan's Nationalist Turn最近,日本因它稱為尖閣諸島,中國稱為釣魚島的6平方公裡荒蕪小島與中國爆發爭端而頻頻登上媒體。雙方對島嶼主權聲索的矛盾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但最近爭執加劇並導致中國的大規模反日遊行卻始於9月。當時,日本政府從私人所有者手中購買了三座小島。

首相野田佳彥表示,他決定由日本中央政府購島的初衷,是防止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利用市屬資金購島。之後辭去公職並籌劃組織新政黨的石原的民族主義挑釁行為廣為人知,野田擔心他會試圖佔據小島,或尋找其他方法刺激中國以激發日本民眾的支持。然而,中國高官並不接受野田的解釋,並認定購島行為證明日本企圖破壞現狀。

美國於1972年5月將衝繩縣歸還日本時,同時歸還的也包括尖閣諸島。數月後,中國和日本實現戰後關係正常化,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詢問中國總理周恩來對尖閣諸島的看法,得到的答覆是與其讓爭議延緩雙邊關係正常化,不如將這個問題留待後人解決。

因此,雙方都堅持對島嶼擁有主權。日本雖然行使行政控制,但中國船隻偶爾也會進入日本領海以宣示自己的合法立場。對中國來說,這就是9月被日本打破的的現狀。不久前,當我在北京時,中國分析家告訴我,他們認為日本正走向右翼軍國民族主義,而購島行為則是蓄意破壞二戰後協議的企圖。

儘管中國方面有言辭過激之嫌,但日本民族情緒的確有右轉的傾向,只不過用軍國主義來形容是言過其實了。早稻田大學的很多學生不久前接受了一項對軍事力量態度的調查。儘管相當多人表示希望日本加強自衛能力,但佔壓倒性多數的受調查者否決了發展核武器的想法,支持繼續依賴《美日安保條約》。一名年輕專業人士告訴我,「我們感興趣的是保守民族主義,不是軍國民族主義。沒有人願意重蹈1930年代的覆轍。」

當然,日本自衛隊是專業軍隊,而且完全由非軍人控制。日本最遲將於2013年8月舉行議會選舉,但選舉也有可能提前到明年初。民調結果顯示,自由民主黨很可能取代2009年上臺執政的民主黨,而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則很可能再次出任首相。

安倍是眾所周知的民族主義者,最近剛參拜過在中韓兩國引發爭議的東京戰爭紀念館靖國神社。此外,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的年輕知事橋下徹已成立了新政黨,他同樣是知名的民族主義者。

日本政治似乎受到了20年低增長的影響。長期的低增長引發了財政問題,也促成了年輕人變得較內向的態度。自2000年以來,日本學生在美國大學的入學率減少了逾50%。

30年前,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出版了《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Japan as Number 1: Lessons for America)一書,敘述了日本在製造業的推動下崛起,最終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不久前,傅高義用「一團糟」來形容日本的政治制度——首相幾乎年年更換,持續多年的通縮摧毀了年輕一代的希望。《朝日新聞》前主編船橋洋(Yoichi Funabashi)同樣憂心忡忡:「日本人覺得還沒有做好準備在全球化世界中成為堅強、有力的競爭者。」

儘管存在種種問題,日本仍具有顯著的優勢。中國雖然兩年前就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日本卻是個人均收入更高的舒適社會。日本社會教育程度高、有知名的大學、管理完善的環球性公司、員工也有良好的職業道德。19世紀明治維新期間和1945年戰敗後,日本社會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實現了兩次徹底的變革。有分析家希望,去年爆發的地震、海嘯及核災難能夠點燃第三次重塑國家的熱情,但這樣的情形迄今尚未出現。

不少日本年輕人告訴我他們已經「受夠了」停滯不前。被問及政治上的右傾趨勢時,有些年輕的國會(議會)議員表示希望這有助於黨派重組,建立一個更加穩定有效的國家政府。如果能夠利用溫和的民族主義來推進政治改革,可能會為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帶來好處。

但如果日本民族主義情緒加劇所帶來的,是在國內贏得選票卻在鄰國喪盡人心的民粹主義立場,那麼日本和全世界都會受害。日本政壇未來數月所發生的變化,波及的範圍將遠遠超出日本國內的範疇。(作者Joseph S Nye是哈佛大學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環球網觀點】

相關焦點

  • 日本經濟民族主義新論(4)
    二 從經濟民族主義基本形態變化來看,各經濟主體間的利益矛盾更為突出從歷史來看,勞動者、企業和政府為了國家或民族的利益「萬眾一心」是日本經濟民族主義成功的基礎。二戰後,由國民、國家(或民族)和企業的利益關系所體現出的日本經濟民族主義基本形態呈現出一定獨特性。
  • 日本民族主義抬頭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華爾街日報網4日發表題為《日本民族主義抬頭》的文章。文章說,二戰結束後,日本一直以懺悔者的謙卑形象示人。然而,隨著日本和中國以及韓國等亞洲鄰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再度抬頭。
  • 昭和的命,昭和的病|從日本看民族主義失控的後果
    但是,失控的民族主義成為日本膨脹並走上毀滅之路的一個重要因素。昭和時期日本的案例,值得每一個走在大國路上的國家借鑑。 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客觀地說,日本當時的成功,從側面證明了亞洲族群並不天然遜色於西方人。可惜的是,本應成為亞洲領袖,帶領亞洲走向光明未來的日本卻選擇了一條錯誤的、對外擴張的道路,最終成為了法西斯勢力在太平洋地區的策源地。
  • 從天下到中華:中國民族主義已經走向成年了嗎?
    剃髮易服之後,雖然朝鮮日本不認同,但國人倒也形成了一種新的辮子認同。天朝上國,皇帝子民,4萬萬的中國人依然是一個堅實的群體,也使得清朝沒有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在政權變革後瓦解,而是保持了大致的版圖。同時,曾經埋沒的《明夷待訪錄》等書籍再次流行,失敗被歸結為滿族,現代化首先被理解為民族解放,首先得從滿洲皇族中解放出來,才能從日本、俄國等列強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孫中山、章太炎、陳天華、秋瑾、鄒容等反滿民族思想風行於世,重新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明朝口號,但是意思卻更加清晰,引起許多人的認同,乃至最後爆發辛亥革命,將滿清政權推翻了事。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如本文第一作者在《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五條道路》和《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和經濟發展》等書的論證,「羨恨交織」是十八世紀以來西方世界裡許多民族主義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然而,歷史上,它卻沒有成為在一神論文明以外的國家的民族主義的特點。日本和中國就是明顯的例子。基於以上對民族主義的實證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系統地解釋在當今和過去出現的眾多的民族主義現象。
  • 民族主義的悲情記憶與中日關係史
    據作者在該書前言中自述,關於日本以單一民族國家思想為標誌的民族主義對中國民族主義的強烈影響,他主要關注三個層面:民族思想和民族主義、建設民族國家的制度設計與近代中國民族問題這三者之間的關聯,以及近代日本的民族主義者與這一問題的關係。很顯然,上述三個層面貫穿在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社會史等多個領域,其思潮之彰顯隱伏、人物之紛繁變化、事件之風雲詭異等複雜情狀可想而知。
  • 美媒: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危險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民族主義危險嗎?它經常出現在有關中國走向的談話中,它也常常讓人聯想到正在崛起的偉大的全球力量。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誠然,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語言可能是激烈的和好戰的。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但在很多多民族國家,無論是民主國家還是非民主國家,內部各種民族主義的興起則往往是致命的,經常導致多民族國家的解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就是如此。今天,老牌帝國英國和西班牙等也面臨內部民族主義的挑戰。從外部看,民族主義更不時地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近代以來各國之間的戰爭無一不和民族主義有關,尤其是德國和日本的民族主義。在所有這些案例裡,民族主義不僅對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災難,也給本國的人民帶來災難。
  • 日媒刊文呼籲日本報業勿煽動狹隘民族主義情緒
    【《日本經濟新聞》10月14日文章】題:兩個「主義」的對峙(作者芹川洋一)  日本社會正瀰漫著兩個「主義」:一個是以國家和民族為單位理解事物的Nationalism,我們翻譯威「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另一個是Populism,即迎合選民的好惡並操縱他們的情緒以獲得支持的「民粹主義」。兩個都是不好對付的東西。
  • 裡亞·格林菲爾德談民族主義全球傳播③|不同背景的傳播差異
    比如,當民族主義從西方傳播到日本時,民族主義並沒有讓日本實現民族成員內部的實際的平等。也就是說,在西方社會裡極其重要的個體民族成員之間平等概念在深受儒家文明影響的日本社會並沒有被重視和實現。相反,尊崇集體主義的日本更強調整個日本民族與其他民族國家在國際上的平等。因此,日本在受民族主義思潮影響後便極具國際競爭力。
  • 中國應重建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然而,因為民族主義所包含著的不可控的因素,這些西方勢力似乎又找到了新一波挑戰中國的資源,那就是這一波新民族主義本身。對這些西方勢力來說,他們所希望的是這一波民族主義浪潮最終失去控制。  如果中國人的情緒被鼓動起來,如果中國人能夠在奧運會期間顯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如一些中國球迷早些時候對待日本球隊那樣),如果西方的運動員或者其它人在奧運會期間和中國發生了衝突,那麼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達到了。  這裡的邏輯很明顯,那就是:到那個時候,西方的這些力量可以公然地把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往日的德國民族主義和日本的民族主義等同起來。
  • 亞洲民族主義與區域安全
    主要內容如下:近年來,亞洲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難看到,這一波民族主義的核心是對領土和領海的主權糾紛,可以說是一種最古老的民族主義形式。越南、菲律賓因為南中國海問題經常發生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韓國和日本兩國就獨島(日本稱竹島)的主權糾紛,發展著針對對方的民主主義運動。
  • 兩種民族主義的碰撞
    同文同種、並且認為自己比滿清更能代表「中華」的日本,在它的軍刀揮向東亞大陸的同時,它也掀起了大清帝國上下的紛繁複雜的民族主義潮流,多種民族主義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後世學者在研究二戰中日本在華操縱當地人建立自治政權方面,驚訝地發現居然有無數的當地要人願意與之合作,「遍地漢奸」,不得不承認日本在精神建構和政權合法性營造方面的成功之處。
  • 張治江: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1901年,梁啓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中指出:「今日之歐美,則民族主義與民族帝國主義相嬗之時代也。」「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今歐美列強皆挾其方剛之膂力,以與我競爭,而吾國於所謂民族主義者,猶未胚胎焉。」
  • 叢日雲:為什麼當代中國激進民族主義愈演愈烈?
    近十幾年來,中國政治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民族主義的興起。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如果它繼續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中國政治的走向,影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第三,極端的或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想。其特點在於:(1)以對本民族、西方民族(包括日本)、中西民族關係的歷史和現實的片面認識、虛假信息和由此而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偏見為其判斷、情感和態度的基礎;(2)以過時的、僵化的理論來理解當代國際關係;(3)以排外仇外(主要針對日、美)的方式表達對本民族的忠誠;(4)極端的、非理性的、好鬥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汪朝光:我個人對民族主義一向持一種比較包容的態度,我一向主張,我們不能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是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義一定需要,而且一定客觀存在。日本有日本的民族主義,美國有美國的民族主義,我舉一個切身經歷。七八年前我去日本,在京都做了半年的客座研究員,期間我去東京開一個會,主題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並非一天建成
    我們的讀者還記得,這件事是在非常奇特的情況下發生的,因為日本人企圖把中國人趕出倉庫的行動有很多人在觀察,後者聚集在公共租界的邊緣上。血一定要流在自己的土地上」;《狼山喋血記》以人們縱容與恐懼下的狼患隱喻日本侵略者,反對「不抵抗政策」。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抗日幾乎成為電影標配,講述愛恨情仇的《夜半歌聲》(1995年被張國榮與黃磊重新演繹)中主人公在舞臺演唱《黃河之戀》中,歌詞中有「不願做亡國奴,寧願做黃河裡的魚」這一句。同年的《青年進行曲》中反日宣傳最直接,日本間諜、中國奸商、漢奸以及義勇軍各色人等相繼登場。
  • 王德華:紀念抗戰不是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1945年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裡」號上舉行,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籤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總理籤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
  • 紀念抗戰勝利:以紀念為契機更新民族主義內涵
    抗戰中值得思考的國家民族認同的正反兩面  早在抗日戰爭之前,中國就因為日本的步步緊逼,產生了強大的民族主義思潮。在舉國呼籲「救亡」的強烈意願中,國民政府的「北伐」,一度獲得了極大範圍的支持,一些原本擁兵自重的武裝力量,也在國家危機面前,放棄政治成見與利益分歧,而逐漸走向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