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亞·格林菲爾德談民族主義全球傳播③|不同背景的傳播差異

2020-12-14 澎湃新聞

裡亞·格林菲爾德談民族主義全球傳播③|不同背景的傳播差異

王軍、吳澤映

2018-07-12 13:58 來源:澎湃新聞

作為「現代化進程:民族主義在全球的傳播」系列的第三講,6月29日下午,裡亞·格林菲爾德(Liah Greenfeld)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學知行堂進行了題為「民族主義的全球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的講座,主要圍繞在東西文明差異背景下民族主義在日本、中國的傳播展開。本場講座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王軍教授主持。

裡亞·格林菲爾德「現代化進程:民族主義在全球的傳播」系列的第三講「民族主義的全球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首先,從民族主義的傳播看,它涵蓋了文明內傳播和跨文明傳播。民族主義在16世紀的英國誕生,先是在一神論的文明內傳播。格林菲爾德教授認為,目前世界存在三大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一神論文明 (即所謂的「西方」文明)。她提出,人類社會有不同層次的文化:個人層次的文化體現為個體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舉止;國家層次的主要文化表現形式便是民族主義;在民族主義之上的文化層次則是文明。格林菲爾德教授將文明定義為一種持久的、自給自足的、能夠自我繁衍的、由多重文化層次組成的文化現象。文明有不被其他文明吞沒的抵制力。但低於文明層次的文化現象(如民族主義)進行跨文明傳播時,該文化現象將受文明的影響,產生與具體文明相對應的文化現象。比如,當民族主義從西方傳播到日本時,民族主義並沒有讓日本實現民族成員內部的實際的平等。也就是說,在西方社會裡極其重要的個體民族成員之間平等概念在深受儒家文明影響的日本社會並沒有被重視和實現。相反,尊崇集體主義的日本更強調整個日本民族與其他民族國家在國際上的平等。因此,日本在受民族主義思潮影響後便極具國際競爭力。日本人在翻譯英文「competition」一詞,便用了本意為賽跑和爭奪的兩個漢字 「競爭。」

歷史上,古羅馬帝國入侵巴勒斯坦地區,因為猶太人有成文基本法,即使流離失所,他們在羅馬統治下也沒有失去猶太教傳統。在猶太教基礎上衍生出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本質上和猶太教一樣,都是「一神論」。這三大宗教的影響範圍很廣,使得受一神教文明影響的人口大約佔據全球人口的一半。格林菲爾德教授進一步指出,西方一神論文明與中印文明有著質的差異。一神論文明奉行對立論的邏輯模式(the logic of non-contradiction)。在此邏輯的影響下,民族主義在西方國家的傳播使西方民族國家極具競爭力,對他族有「羨恨交織」的情感 (resentiment),對外則實行侵略擴張。因中國文明固有與西方對立論完全不同的「事事無礙」的邏輯,格林菲爾德教授進一步提出假設,認為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將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

為說明在中西文明下民族主義傳播的不同結果,格林菲爾德教授梳理了民族主義通過西方堅船利炮外輸到日本的過程及日本的反應。20世紀中期以前,「一神論」文明主要在西方傳播,唯一的例外就是日本。日本的民族主義與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不同,它不是自願引入,而是「被輸出」的結果。不同於西方民族國家,日本並沒有產生對他族「羨恨交織」的情感。它雖然認為有必要向西方學習,但並不想成為西方。日本根本上是鄙視西方人的,認為西方人是野蠻人。1853年,美國黑船的入侵對日本民族意識的產生起了重要作用。正是與美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打破了日本閉關鎖國的狀態。從被侵略的教訓中,日本明白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甚至接受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潮,使日本民族具有與西方民族國家一樣的競爭力。在民族主義驅使下,日本很快崛起,在先後打敗中國和俄羅斯後,雖最終與西方民族國家一樣走向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但與中國一樣,日本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都堅持了「中體西用」原則。

最後,格林菲爾德教授論述了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她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起源於1895中日戰爭的失敗帶來的屈辱。曾是中國藩屬國的日本的公然挑釁,讓中國喪失自尊,中國人被喚醒。而到日本留學的中國精英尤其感到屈辱。梁啓超等人便是在日本學習並接受民族主義等西方思潮,同時引進相關詞彙,將民族主義話語傳入中國。日本對民族主義的闡釋幾乎未經修改便被引進中國。因此,格林菲爾德教授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可能和日本的民族主義類似:不強調民族內部成員個體之間的平等,而注重整個民族在國際上的威望。然而,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和日本不同。在國共內戰過程中,由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獲得勝利,中國的民族主義事業之後便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下展開。

民族主義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尊嚴。但在20世紀初,中國民族主義事業的參與者主要是知識精英,佔人口多數的農民和其他廣大勞動人民的參與度很小。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發生了根本變化。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在此起了決定作用,尤其是對商人的充分認可。它促使廣大人民通過參與經濟活動獲得了尊嚴的同時,為整個中華民族在國際獲取威望做出貢獻。民族主義因而在中國廣大群眾中得到傳播,中國的民族主義事業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中國獲得了經濟等方面的矚目成就,進一步提高了國際威望。中國的崛起不意味著這中國將會像西方國家那樣選擇武力擴張,發展海外殖民地。在中國文明下,中國民族主義發展的結果將會和西方殖民擴張史有質的區別。隨著印度的日益壯大,世界的未來可能取決於中國和印度的關係。而中國和印度是否會將自己的價值理念強加於其他國家,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存在不確定性的問題。

裡亞·格林菲爾德(Liah Greenfeld)教授與參與活動的部分學者與同學。

王軍教授、楊須愛副教授等分別就「日本民族主義思想對中國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與局限」、「外來民族主義如何與內生理念互相適應」、「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未來走向」、「民族主義的傳播是否需要藉助其他意識形態」以及「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係」等問題與格林菲爾德教授進行了互動。格林菲爾德教授細緻地對上述問題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王軍教授對此次講座進行了總結,指出格林菲爾德教授在前兩場講座的基礎上,呈現了一個新的視角,即民族主義與文明的關聯性,從而在文明自覺與民族主義傳播之間形成了對話。另外,他指出,與諸多學者將民族主義空虛化、符號化不同,格林菲爾德教授的新穎之處在於,她將民族主義本質化了(用民族主義與現代性相互定義),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本質主義化了——即間接認為民族主義是現代意識形態的底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裡亞·格林菲爾德,民族主義,傳播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三者若有不同之處的話,便是:蓋爾納和安德森強調現代化這一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而史密斯則把重點放在民族主義和民族的「原生材料」—— 族裔上。在這三大理論問世幾年後,蘇聯的解體不僅引起了東歐的劇變,同時使盛行一時的蘇聯研究轉向了民族主義研究。截至九十年代中期,有關民族主義的個案研究在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裡風靡,眾多學者對民族主義研究趨之若鶩。
  • 網絡亞文化的社會化傳播——以「屌絲」文化為例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亞文化的現象頻現,不斷衝擊人們的傳統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屌絲」文化是一種典型的網絡亞文化,它誕生於網絡且在社會化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擴大其影響力,被人們所認知和接受,成為一種新文化。本文以「屌絲」文化為例,分析在網絡環境中,亞文化的生成機制、傳播模式及對人們的生活和觀念產生的影響。
  • 讀書|民族主義是被想像出來的?
    ,從美洲到歐洲再到亞非擴散的民族主義。」 宗教的信仰集團,王朝中心的君主,時間性概念中日常宿命是民族主義興起的背景。 而16世紀,拉丁文神秘化、宗教改革運動中方言市場的衝擊以及方言與政治體系的結合使得印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背景下印刷業的發展和方言的衝擊進一步直接導致了民族意識的崛起,印刷語言使得方言能夠交流、傳播和相互理解,使得語言成為一種新的固定性,方言成為與舊的行政語言不同的權利語言,這奠定了民族意識的基礎。
  •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但是目前看來,我國新聞在跨文化傳播中仍面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與發展。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和特點,結合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究解決的方式,以期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助力。
  • 全球化與地方化丨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民族主義政治異動
    我們看到,就在疫情引發的新一輪逆全球化的表面之下和邊緣之外,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正在挑戰西方世界的秩序。觀察人士指出,世界範圍內的民族主義興起可能會成為病毒大流行和各國應對措施的後果。這場世界範圍內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根源何在?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 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檢審與突圍
    如果抓住機會,實現傳播突圍,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呈現更好的效果。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對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歷史脈絡和現狀發展有一個宏觀、總體的體認。整體而言,當前全球範圍內跨文化交流走過了自發傳播、自覺傳播兩個階段,進入了筆者所概括的自是傳播階段。
  • CCTSS-亞非語言專委會成立,推動與亞非國家文化互譯與傳播
    中國網12月17日訊(記者李慧如)12月15日,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CCTSS)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舉辦「中國文化在亞非國家的翻譯與傳播」學術研討會,並成立CCTSS-亞非語言專家委員會。
  • 中國智庫全球傳播的淵源、形式與路徑
    這些機構的傳播主體和範圍在持續擴大,由跨區域傳播走向跨國界傳播。同時,傳播主體也由官員、幕府擴展到民間:政府推動和發力,同時吸收民間元素,關注對普通公眾的思想啟蒙。可以說,中國古代智庫型機構的傳播是中國智庫全球傳播的歷史淵源,也為當代中國智庫的全球傳播埋下了種子。
  • 章仁彪:關於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的一點思考
    本人以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張,科學技術的全球互連(或曰同步),生態環境的全球聯動」3大方面的一體化趨勢。而文化未必就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而且文化的一體化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將是一場文化的災難。因為只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繽紛,才有彩練舞當空。試想,失去了文化多樣性的世界完全成了一個單向度的世界,那將窒息人類多少創造性啊!
  • 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關鍵詞:電影;好萊塢;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及組織、國家等社會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或文化交往活動。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各國文化進口的重要選擇,在當今全球傳播的語境下,好萊塢電影更是取得了無可質疑的霸權地位。
  • 「中國方案」是構建全球傳播新秩序的有效機制
    請您結合您的研究領域,談一下中國網際網路該如何做、該如何向世界表達?您有怎樣的建議和想法?  史安斌:根據全球網際網路治理委員會發布的報告,網際網路已經連接了世界近半數的人口,預計未來五年將有5億人和約200億臺終端接入這個無遠弗屆的賽博空間。
  •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
    央廣網上海10月2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江倩倩)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與國際傳播學會(ICA)共同主辦的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日前舉行。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為主題,通過「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
  •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清華大學師生赴阿聯開展實踐調研清華新聞網1月23日電 (通訊員 景嘉伊)1月10-19日,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張莉帶領下,來自土水學院、經管學院、公管學院、人文學院、教研院和新聞學院等
  • 謝耘耕 單玲玲:二十一世紀中國全球傳播的策略
    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東方衛視、美國杜克大學中國媒體與傳播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電視英語新聞20周年論壇——暨首屆全球新聞與傳播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這次研討會展示了在全球傳播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實力和創新。
  • 從俄語和俄國文化的全球困境,看中文和中國文化如何傳播
    俄羅斯語曾經是世界四大流行語言之一,在前蘇時代,曾經花費巨資在全球進行俄語的普及推廣,在最巔峰時期,全球有4億人熟練使用俄語! 1、民族主義興起 網際網路崛起後,交流變得更便捷,現實中的束縛在網絡上消失,民族主義迅速崛起,民族正確成為潮流。回歸傳統,回歸民族,正成為政治家博取民意的手段,而俄語和俄國文化不幸成為墊腳石。
  • 首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
    來自新華社等國內傳媒和社會思潮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人和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百餘位師生,聚焦從傳播學和跨學科視域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思潮產生的時代背景、內涵特徵,以及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思潮傳播的新特點、新趨勢,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工作。
  • 英國傳播/文化產業碩士專業如何選擇?
    申請注意:申請者需要有相關專業的2.1學位05 利茲大學利茲大學與媒體、文化相關的專業非常多,以下所選的三個項目來自於不同系所,社會、文化和媒體碩士是社會學系和傳播學系聯合開的,傳播和媒體碩士是傳播學系開的,企業傳播和市場營銷是商學院開的,如果對於職業發展有比較清晰的定位,將來打算從事公共關係和企業傳播的話可以考慮商學院專業,這個專業不需要商科背景
  • 人大新聞學院啟動"一帶一路"全球新聞傳播英文碩士項目
    外交部新聞司公共外交處處長劉禹同參贊認為,開辦這一項目能夠為各國記者提供更多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機會,「在10個月的時間裡,你們將走訪中國十多個省份,相信你們會有許多收穫。」胡百精教授談「一帶一路」全球新聞傳播英文碩士項目Q:「一帶一路」全球新聞傳播英文碩士項目是如何發起的?
  • 漢語熱背景下北美中文學校文化傳播功能研究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熱在全世界興起,使得北美中文學校的文化傳播功能得到了深化。本文將綜合運用問卷、訪談、網絡資料等,分析漢語熱背景下北美中文學校中華文化傳播的新特點,探討其傳播中華文化的優勢和途徑。
  •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內容摘要:在多元文化傳播背景下,一些與主流文化相伴而生卻存在差別的亞文化形態以其獨特的方式,呈現於時下網絡社交媒介中。人既是文化的創作者也是享受者,對於不同文化價值取向的自主追求,客觀上活躍了亞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大眾化傳播。 關鍵詞:網絡社交媒體;亞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   在當前社會經濟全球化時代,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對文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同類型的文化樣態在發展過程中有衝突也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