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民族主義的碰撞

2020-12-14 中國經營網

縱觀世界史,似乎還沒有別的民族在形成群體認知時,遭遇中國這樣的尷尬處境:一方面是作為中華民族而與東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則是作為人口大多數的漢族與佔統治地位的滿族之間的矛盾。
  同文同種、並且認為自己比滿清更能代表「中華」的日本,在它的軍刀揮向東亞大陸的同時,它也掀起了大清帝國上下的紛繁複雜的民族主義潮流,多種民族主義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後世學者在研究二戰中日本在華操縱當地人建立自治政權方面,驚訝地發現居然有無數的當地要人願意與之合作,「遍地漢奸」,不得不承認日本在精神建構和政權合法性營造方面的成功之處。

驅除韃虜與五族共和

  相比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國家,中國的民族主義在呱呱落地的時候,就面臨一個先天的難題:滿漢之分。對待滿漢關係問題上的不同見解,成為革命派與維新派激烈論爭的主題,也成為大清精英社會進一步「撕裂」乃至「內訌」的原因。
  滿清入關,定鼎中原,儘管經過歷代帝皇的精心調理,滿漢深層矛盾還是難以解決,這其實牽涉到最關鍵的政權基礎問題。滿清既決心將政權牢牢抓在部族手中,則漢民族的淪陷感便難免被一次次地激發出來,作為反抗暴政、乃至只是作為野心家的旗號而已。清史上的歷次動亂,幾乎無一不是打著「反滿」的旗號,無疑,當時的「反滿」與日後的「抗日」,在「政治正確」方面不相上下。受甲午戰爭戰敗刺激,中國的民族主義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性情各異的「雙胞胎」。一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君憲民族主義,「尊王不攘夷」(不排滿不排外),以君主立憲為基本訴求;二是以孫中山和同盟會激進派為代表的共和民族主義,尊洋攘「夷」(崇美排滿),以民主共和為目標。有學者另將以章太炎、黃節、鄧實、劉師培等國粹派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分列出來,認為他們尊夏攘「夷」(排滿崇漢)、以匯通中西文化、保存國粹、建構國魂為追求(單正平:《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
  無論如何劃分流派,中國民族主義的根本分歧,就在於對滿清如何定位。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是堅定地「排滿」者,不僅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寫進了黨綱,更是進行了多次對滿清權貴的刺殺。革命派將排滿作為號召,不僅是其理念使然,也是現實政治的技巧考量。當時的中國百弊叢生,要一一清理,相當費事,而將所有問題都一股腦兒歸結到作為「韃虜」的滿清的統治合法性上,無疑在政治動員上既簡捷又有效。當然,後來也證明,驅除韃虜後,中國的問題似乎一樣也沒少。除了訴諸民族主義的政治動員效力外,「排滿」也有效地遮蔽了對中央政權進行反叛和抗爭這一更為本質的訴求;對支持「中國革命」的國際勢力來說,支持「排滿」也有效地遮蔽了他們對中國利權的實質侵奪。
  國際關係的本質就是利益,國際社會的本質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叢林原則,國與國之間就是不擇手段。當這樣的國際關係遭遇到同樣不擇手段的革命時,中國的民族主義表現便給後世的官方史家增加了許多解說的難度,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沉默是金,不提那些複雜的細節。
  革命黨的民族主義,訴諸歷史上慣用的大漢族情結,以簡捷、直接、激烈、著重於破壞的「憤青」形象出現。而梁啓超和楊度等所謂立憲人士,就沒有這麼灑脫,畢竟他們著重於「立」而非「破」,因此,不得不在複雜的現實政治糾葛中,殫精竭慮地思考同樣複雜的民族關係。正是在這個時候,歐洲的現代民族主義理論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最終推動了革命派將狹隘的、在革命過程中十分有效的「驅除韃虜」口號,轉變為更寬容的、在革命勝利後的建設過程中更為現實的「五族共和」。
  梁啓超將瑞士著名法學家布倫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紹到中國來時,創新地提出了「大民族主義」概念。他說:「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隨後,由此他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認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而「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非合種不能與他種敵」。梁啓超的理論,成為民國肇始後最終實現民族和解的基礎。
  但在「驅除韃虜」與「五族共和」的兩種民族主義爭論中,日本的民族主義卻變得更為激進,最後與中國的民族主義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相關焦點

  • 美媒:歷史和民族主義是中國的兩種終極武器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7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兩種終極武器:歷史和民族主義中國國家主席最近訪問韓國,這一重大事件卻沒得到(國際)應有的關注。此行有兩個明顯主要動機。一是向平壤發出信息,繼續違抗中國對飛彈和核試驗的反對將付出代價。
  • 民族主義釋義
    現代民族國家有兩種類型:一是單一民族國家,二是多民族國家。   關於民族主義的類型,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民族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表現形式,民族主義可以分成四種:政治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宗教民族主義。   政治民族主義是表現在政治方面的民族思想、態度和行為。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談兩種不同的民族主義:美國與東南亞
    這篇文章根據2014年10月21日本·安德森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討會上的講座記錄編輯而成,討論了西歐與東南亞兩種不同的母國/殖民人口關係模式,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理解中國以外民族主義政治的一個起點。       西半球的早期民族主義:以美國為例       歷史上在西半球建立的各種殖民定居點,是否也可以看成是「邊緣地帶」的一部分呢?
  • 美國民族主義的多重靈魂
    美國民族主義的兩種傳統就如美國性格中截然不同的兩面,決定了美國國家認同以及美國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和所採取的政策。美國正是這樣一個將最現代與最保守的理念融為一體的國家。美國民族主義的兩種理念是「正確」還是「錯誤」?讓我們一起跟隨英國阿納託爾·利文教授來尋找答案。
  • 民族主義的悲情記憶與中日關係史
    據作者在該書前言中自述,關於日本以單一民族國家思想為標誌的民族主義對中國民族主義的強烈影響,他主要關注三個層面:民族思想和民族主義、建設民族國家的制度設計與近代中國民族問題這三者之間的關聯,以及近代日本的民族主義者與這一問題的關係。很顯然,上述三個層面貫穿在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社會史等多個領域,其思潮之彰顯隱伏、人物之紛繁變化、事件之風雲詭異等複雜情狀可想而知。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訪談|資本主義為何既依賴民族主義,又被民族主義瓦解?
    (在蘇格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主義是不列顛民族主義(對於信仰愛爾蘭天主教的許多蘇格蘭人來說則甚至是愛爾蘭民族主義),而不是蘇格蘭民族主義。鑑於蘇格蘭民族黨(SNP)最近的霸主地位(hegemony),人們很容易忘記:儘管這個政黨建立於1934年,但直到1967年之前他們在國會(威斯敏斯特宮)都只擁有過一名議員,而且才做了幾個月。
  • 莫迪的崛起和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會害怕民族主義失控嗎?
    在印度的政壇上,莫迪之所以能夠崛起,很多大程度上就是他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並且充當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旗手,這使得大批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成為莫迪的支持者,以至於狂熱的印度教教徒在莫迪老家古吉拉特邦為莫迪修建神廟以此紀念莫迪,可以說莫迪多年的政治經驗使得他對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了如指掌,試問莫迪這樣的人可能害怕民族主義失控嗎?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民族主義的雙刃劍
    (註:我在整篇文章的行文當中,民族主義這個概念使用的都是較為廣義的,即也包含了國家主義與種族主義等與民族主義有一定區別的概念,對於民族主義內部的種類為了文章的簡單易懂則儘量不予區分)   從好的方面來講,首先,民族主義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飛速發展。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
  • 美報:「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好處
    (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4日刊登題為《「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好處》一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志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丹尼爾·貝爾。文章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件壞事,或者說外界貌似是這麼看的。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中國都將自己視為遭受外國欺凌的受害者,中國政府利用民眾的情緒把國家維繫在一起。
  • 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升溫與溫和
    可以認為,2019年,國內國際雙重環境下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與流變。單純的愛國主義情緒抒發與略顯激進的民族主義情緒表達2019年,在國際國內大環境下,諸多重大事件都對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產生了推動作用,民族主義思潮也順勢滲透至由各種事件所誘發的輿論話語中,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昭和的命,昭和的病|從日本看民族主義失控的後果
    然而,本文同時認為,現存的四種解釋實際上都可以被納入一種新的解釋體系之中,即日本在二戰前具有自我毀滅性質的擴張政策,實際上是一種民族主義失控的具體體現。更確切地說,這四種解釋實際上回答了「昭和政府為何無法控制住國內的民族主義勢力」這一問題。從另一個側面,對於「民族主義在沒有外界幹擾的情況下是否必然膨脹並導致擴張政策」這一問題,則並沒有得到解釋。
  • 美媒:民族主義無法取代全球主義
    參考消息網7月4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6月30日發表題為《民族主義取代不了全球主義》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維基戰略網站高級分析師利昂·哈達。文章稱,在很大程度上,英國脫歐和美國初選後的普遍看法似乎都圍繞著一種政治觀點:脫歐公投和川普主義在美國的興起被視為民粹主義革命的標誌。
  • 亞洲民族主義與區域安全
    主要內容如下:近年來,亞洲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難看到,這一波民族主義的核心是對領土和領海的主權糾紛,可以說是一種最古老的民族主義形式。越南、菲律賓因為南中國海問題經常發生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韓國和日本兩國就獨島(日本稱竹島)的主權糾紛,發展著針對對方的民主主義運動。
  • 民族主義的心理學基礎
    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和因果機制構成了民族主義的心理學基礎。如果深入了解這些研究,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的民族主義態度和行為有很強的可預測性。心理學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思維如何處理接收到的紛繁複雜的信息。事實上,分類是這一過程的第一步。如果人類沒有學會分類,就會無休止地去調查每一個新信息、新發現和新想法。譬如將複雜多變的交通情況劃分為「危險」和「安全」兩類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們耗盡腦力。
  • 讀書|民族主義是被想像出來的?
    「安德森運用比較歷史社會學的方法探討了構建民族主義的理論道路,前三章闡述了想像的共同體如何起源,民族主義是什麼的問題,從第四章起展開論述具有地方特性的民族主義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