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2020-12-25 哎呀娛樂先生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

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

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值得注意的是,民族的個性這一課題在盧梭的思想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盧梭於1722年在波蘭曾有過主旨為波蘭國家應該只由波蘭人構成的講話,可以說與國家這一政治性框架相比,他本來更關注於民族共同體的個性與連帶關係。帕拉梅那茲(J.Plamenatz)甚至斷言,「在盧梭的著作中根本見不到政治民族主義的蹤影」。這是因為,盧梭「雖然說政治性共同體的構成人員為了其共同體統一、強大而必須共有同一的基本性價值,但他沒有論述到共有同一文化者必須統一於一個政治共同體」。再者,赫德、博林布魯克、盧梭這些92在思想上立場不同的人們在強調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對整個人類傾注了關愛。在這一點上,海斯(Carton Heyes)甚至把他們都歸入到「人道主義的民族主義者」範疇,這是意味深長的。

確實,在文化民族主義思想框架中對盧梭作出評價是有意義的,但不能忘卻其與赫德以及浪漫主義思想的相異之處。凱密拉依涅對海斯的論點基本上予以認同,但也指出,各類思想家對有關民族獨特性的原因各有不同的考慮。他說:「博林布魯克、盧梭與赫德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前兩者與後者相比沒有給國民性(民族性)明確定義,而且對於產生民族個性的源泉也想法各異」。也就是「對於赫德,產生固有的民族性的是有機的遺傳性要素,而博林布魯克與盧梭則承認民族性(國民性)的重要性,但還要從民族的(national)制度(intitutions)這一觀點考慮這個問題」。

同樣指出這一點的還有柯邦(Alfred Cobban)。柯邦關注的是,18世紀的歐洲有關民族自我認同意識思想的發展,其與德意志流派浪漫主義的、有機的思維方式是迥然不同的。[9]它不是像19世紀的「民族精神"(volksgeist)那種被誇張了的概念,在這種思想的1發展中,與國家及共同體自我認同意識相關的、更加穩健的觀點也得到了展開。應當在這樣一種潮流中來評價盧梭的思想。盧梭認為正是制度(institutions)才是創造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的主要源泉。

通過制度,國民性才被嵌入鑄型中或是被創造出來,並且培育出對民族的熱愛。借用盧梭的話,「使國民的才能、性格、趣向、禮儀方式得以形成的是國家的各種制度(national institutions)。制度使國民成其為國民,使國民表達對國家的熱烈的愛」。按照柯邦靈巧的表達,盧梭是要「把大多數過去以及同時代的思想家認作為自律性的力量(即國民性)"圈入「人的意志的領域".。柯邦論述道:如盧梭也承認的那樣,國民性與制度的關係是複雜的。民族是由制度而形成的,同時制度是要由民族來適應。但是,在盧梭的思想中,「與其他所有的相比,制度更受到重視"

制度論式的文化民族主義,例如用漢斯?柯恩(Hans Kohn)的分類法,可以在體驗過(萊茵河西側這一意義上的)「西型"民族主義的若干國家(英國、法國、美國等)中看到(「東型」即意味以德國為首的東歐、亞洲)。應該指出的是,如柯恩的分類所顯示出的那樣,「西型」民族主義是與政治民族主義被等同看待的,即使在「西型」地域,文化民族主義也有助於國民意識的創造、發展。

相關焦點

  • 讀書|民族主義是被想像出來的?
    「安德森運用比較歷史社會學的方法探討了構建民族主義的理論道路,前三章闡述了想像的共同體如何起源,民族主義是什麼的問題,從第四章起展開論述具有地方特性的民族主義的興起
  • 民族主義釋義
    關於民族主義的類型,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民族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表現形式,民族主義可以分成四種:政治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宗教民族主義。   政治民族主義是表現在政治方面的民族思想、態度和行為。
  • 民族主義的雙刃劍
    (註:我在整篇文章的行文當中,民族主義這個概念使用的都是較為廣義的,即也包含了國家主義與種族主義等與民族主義有一定區別的概念,對於民族主義內部的種類為了文章的簡單易懂則儘量不予區分)   從好的方面來講,首先,民族主義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飛速發展。
  • 民族主義解釋
    「民族主義」,筆者認為簡言之,即指將自我民族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而置於至上至尊價值觀考慮的思想或運動。美國學者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思想狀態。」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訪談|資本主義為何既依賴民族主義,又被民族主義瓦解?
    事實上,又能定義民族又不會立即舉出反例或者例外的話,就只有主觀定義了:一群人感到自己與其他群體不同——通常出於歷史文化的累積等原因,但也不一定。箇中原因可能因情況而異,但是這種主觀的認同感是他們唯一的共同屬性。這種相互承認的感覺就是我所說的「民族意識」:一個社會群體中集體身份認同的或多或少的被動表達。
  • 民族主義並非一天建成
    一、近代歐洲歷史催生的民族主義「民族」不但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而且是一項相當晚近的人類發明······民族主義早於民族的建立。並不是民族創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他認為,在農業社會下「國家多半只是代表著權力正統的君主,代表著政治正統的官僚和代表著文化正統的社會精英階層的寄身之所」,因此嶽飛式的忠臣「報國」只是忠君而已,而非忠於民族。至於三元裡抗英事跡,他在《愛鄉還是愛國》一文中解釋,保護家鄉的行為並不是保護清朝或者中國,因為保護家鄉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公民意識」並不一致,後者是「建立在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基礎上,由市民身份發展而來」。
  • 兩種民族主義的碰撞
    受甲午戰爭戰敗刺激,中國的民族主義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性情各異的「雙胞胎」。一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君憲民族主義,「尊王不攘夷」(不排滿不排外),以君主立憲為基本訴求;二是以孫中山和同盟會激進派為代表的共和民族主義,尊洋攘「夷」(崇美排滿),以民主共和為目標。
  • 民族主義的心理學基礎
    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和因果機制構成了民族主義的心理學基礎。如果深入了解這些研究,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的民族主義態度和行為有很強的可預測性。心理學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思維如何處理接收到的紛繁複雜的信息。事實上,分類是這一過程的第一步。如果人類沒有學會分類,就會無休止地去調查每一個新信息、新發現和新想法。譬如將複雜多變的交通情況劃分為「危險」和「安全」兩類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們耗盡腦力。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羅新:超越民族主義的國家史觀
    為了服務於民族國家的領土主張,民族主義史學都會把現有國土說成自古以來的合法領土,而且還會強調歷史上失去的領土,把領土爭議中的他國說成理虧的一方。對歷史上國家之間的複雜關係,民族主義史學總是把本民族描繪成和平主義者、助人為樂者、輸出文化和財富者,並刻意強調受侵略、受凌辱的經歷。民族主義史學不僅要激起讀者對本民族(本國)的驕傲,還要激起讀者對他民族(他國)的隔膜、敵意、甚至仇恨。
  • 美國民族主義的多重靈魂
    阿納託爾·利文教授的研究建立在美國過去和當代著名學者的著作之上,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通過對美國歷史和文化的剖析來理解麥卡錫主義和越南戰爭的那一代偉大的思想家,但遺憾的是,這些偉大思想家的作品除了在學術圈小範圍內流傳以外,當今絕大多數美國人對它們幾乎一無所知。人們並不常用「民族主義」的視角來觀察美國政治和文化。
  • 環球時報:民族主義是個西方概念陷阱
    原標題:民族主義是個西方概念陷阱 隨著中國與亞洲周邊國家的領土爭議近兩年變熱,對此很多西方媒體喜歡給中國政府、媒體以及民眾面對中國對外衝突時產生的情緒冠以「民族主義」之名,並大肆渲染。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另一個表述——「愛國主義」,則植根於中國教育思想和價值觀。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民族主義思潮的理性與非理性
    【摘要】2017年國內民族主義思潮在關切國家和民族利益以及認同民族文化等方面表現出更加理性和自信的精神面貌,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不成熟的方面。面對民族主義思潮正反雙重特性,我們要積極引導,防範和化解其非理性因素帶來的不良後果。另外,還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增強網絡輿情研判和引導能力。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基於他們對民族起源的看法的差異,他們大體被分成兩大陣營:蓋爾納和安德森認為民族是現代的產物,因此是所謂的「現代派」;史密斯認為民族自古就存在,是基於領土或血緣以及傳統文化的族群演化而來,因而被稱為「原生派」 或「永恆派」。 這兩大陣營雖然在民族是否是現代的產物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其他方面卻很類似。實質上,這三大理論都一致認為,現代民族的起源是族裔。
  • 莫迪的崛起和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會害怕民族主義失控嗎?
    在印度的政壇上,莫迪之所以能夠崛起,很多大程度上就是他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並且充當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旗手,這使得大批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成為莫迪的支持者,以至於狂熱的印度教教徒在莫迪老家古吉拉特邦為莫迪修建神廟以此紀念莫迪,可以說莫迪多年的政治經驗使得他對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了如指掌,試問莫迪這樣的人可能害怕民族主義失控嗎?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復歸的民族主義浪潮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焦慮和認同政治的產物,呈現出清晰的族群性而非公民性取向。這種族群民族主義威脅著公民身份的唯一性、平等性與神聖性,削弱了公民民族主義,從而導致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
  • 裡亞·格林菲爾德談民族主義全球傳播③|不同背景的傳播差異
    本場講座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王軍教授主持。裡亞·格林菲爾德「現代化進程:民族主義在全球的傳播」系列的第三講「民族主義的全球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首先,從民族主義的傳播看,它涵蓋了文明內傳播和跨文明傳播。民族主義在16世紀的英國誕生,先是在一神論的文明內傳播。
  • 亞洲民族主義與區域安全
    主要內容如下:近年來,亞洲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難看到,這一波民族主義的核心是對領土和領海的主權糾紛,可以說是一種最古老的民族主義形式。越南、菲律賓因為南中國海問題經常發生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韓國和日本兩國就獨島(日本稱竹島)的主權糾紛,發展著針對對方的民主主義運動。
  • 美媒: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危險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民族主義危險嗎?它經常出現在有關中國走向的談話中,它也常常讓人聯想到正在崛起的偉大的全球力量。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誠然,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語言可能是激烈的和好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