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的雙刃劍

2020-12-14 騰訊網

  民族主義,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美國學者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思想狀態。」而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

  對於一個國家、或是民族來說,民族主義永遠是一把雙刃劍(註:我在整篇文章的行文當中,民族主義這個概念使用的都是較為廣義的,即也包含了國家主義與種族主義等與民族主義有一定區別的概念,對於民族主義內部的種類為了文章的簡單易懂則儘量不予區分)

  從好的方面來講,首先,民族主義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飛速發展。當全體國人都懷抱一種所謂的「奮發圖強」的心理進行努力建設與奮鬥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政府就極有可能擁有集中這個國家全部人力、物力、財力的力量了,那這個國家焉有不強之理?其原理大致類似於我們古人所說的「哀兵必勝」。

  以此種心態驟然崛起的國家可謂不計其數。光是在中國,就有春秋時期的楚、吳、越等國;戰國時期的魏、秦等國;以至於現在的中國。而外國的例子就更多了,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國就極為典型,其餘國家更是數不勝數。甚至可以這麼說,民族主義的思想浪潮支配著古今中外絕大多數國家的高速發展與崛起。

  其次,民族主義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也有利於國家的建立與統一。比如歷史上波蘭靠著不屈的民族主義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從俄普奧三國的版圖中分裂出去,終於在一戰後復國;猶太民族靠著民族主義的信念歷經幾千年的磨難與坎坷,終於在二戰後有了自己獨立的國家;義大利城邦也於19世紀後半葉藉此思想浪潮完成一統。

  還有,民族主義可能推動一個國家推翻惡政府。法國大革命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因為盧梭的「公民民族主義」而掀起的推翻惡政府的民主運動;孫中山崇尚「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句口號就可以說是民族主義的突出表現。而最終,滿清皇帝遜位,清政府垮臺。

  最後,民族主義也有利於國家抵抗外來侵略。一戰時期的法國、二戰時期的中國等都是以民族主義之信念抵抗外來侵略的典型例子。

  但民族主義的負面效應,也在一個國家建立、崛起之後逐漸顯露出來,成為這個國家前進路上極有可能的絆腳石,甚至於給予這個國家以致命一擊。

  第一,民族主義可能會遮蓋這個國家的民眾乃至於精英的雙眼,使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國家在短暫的時間飛速崛起所付出的代價,使這個國家的民眾和精英極有可能以與以往同樣的或是相近的方式來進行國家的建設。在這種建設中,在同一領域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多。無論這種代價是發生在環境(環境汙染)還是社會(貧富懸殊),或是兩者都是,這個國家最終都會被撕裂開來。

  第二,同第一條的原理相近,民族主義會掩蓋國家長期高速發展中所存在的制度漏洞。當國人浸染了民族主義的時候,民族主義越極端,制度漏洞被忽略的可能性就會越大,甚至於可能呈現幾何倍數的增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漏洞被忽略,可不是什麼好事。

  第三,民族主義可能會使一個國家沉浸於國富民強」的美夢之中,不思進取,對於外來制度與文化的包容性降低,最終使得自身的體制僵化,落後於外部世界。中國古代歷來有「華夷之辨」,這也是一種民族主義。而這使得中國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體制愈漸僵化,最終不得不用暴力來打破固有的已然僵化的體制,使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給中國民眾帶來了難以言喻的苦難。

  第四,民族主義使得國家專注於經濟、軍事領域的狂飆突進,以求獲得世界以及鄰國的認可、屈服。對於文化、思想等細水長流的領域重視程度可能出現不足。當飛馳而上的經濟與軍事沒有文化與思想的底蘊作為支撐的時候,這個國家就可能面臨「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可能經歷驟興與驟亡。春秋末年的吳國就足以為鑑。

  第五,民族主義使得上層統治者與底層民眾專注於國家整體的強盛與復興,在此期間完全有可能、甚至於一定會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可能是全新形成的,也有可能是老牌的既得利益集團轉型而成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藉助於制度漏洞而發家或轉型的,少數老牌者是藉助原有的特權。而當前面所述的制度漏洞非常幸運地被民眾或精英發現、並試圖進行修補的時候,勢必遭到既得利益群體組成的「尋租聯合體」(此名詞來自曼瑟爾·奧爾森,英文為rent-seeking)的強烈抵抗。而社會的其他各個階層如果不能扛住「尋租聯合體」的強烈抵抗的話,這個國家的命運就顯得岌岌可危了。當盧梭的「公民民族主義」在法國得到廣泛的接受後,借著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量增加的法國資產階級要求重新召開三級會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將舊有的、頑固存活於國家官僚系統內部的權力尋租者(也即一眾貴族和富裕的第三等級,他們是通過國王買賣官職的行為而進入國家官僚體系內部並將官職世襲下來的)清除出官僚隊伍的兩次由國王及財務總監發動的改革行動卻慘遭失敗,終於逼出法國大革命,使法國陷入了一段長久的動蕩;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崛起後試圖進行制度變革時,卻遭到原有的容克地主貴族的強烈抵抗,終於只得在兩次世界大戰後才得以徹底摧毀容克地主貴族,制度變革遂再無阻礙。

  第六,在世上各種思想浪潮之中,民族主義變異的可能性極高,可謂是最易極端化的思想浪潮之一。而民族主義極端化的國家主義、沙文主義以及民粹主義,都是足以撕碎一個國家的思想浪潮。它們可能造成一個國家的分裂(如南非的種族隔離主義等政策及當代許多地區的國家分裂危機,都與極端化了的民族主義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可能導致幾個國家關係的惡化或戰爭(如巴爾幹戰爭)、乃至於掀起世界大戰(一戰二戰都與民族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對於中國來說,的確,民族主義(或許我說成「受害者」心態更為準確?)在改革開放40年中潛移默化地助推了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增強。但隨著中國在外交上、國際舞臺上表現得越來越強硬、美日韓等國因自身利益而試圖掣肘中國的企圖越來越明顯,再加上主流價值觀、電影的渲染,中國原有的民族主義已經可以依稀嗅出變質的味道,仇日、仇韓、仇美的沙文主義浪潮已初露端倪。

  與此同時,40年的高速發展形成了以權力尋租為手段、以官商勾結為特色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即中國的「尋租聯合體」,竭盡全力阻撓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國近代以來形成的「受害者」心態根植於幾乎每一個國民的心中,不僅使得很多國人對於損害中國利益而獲取自己國家利益的行為極度敏感,而且更加助長了沙文主義的瀰漫,甚有使用暴力之意。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理性愛國,避免思想之中極端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民粹主義、沙文主義都是當下不可推卸的任務;對於官方來說,弘揚理性愛國的正能量、使得國民明了自身與老牌發達國家方方面面的差距也成為不可懈怠的責任。

  希望天佑華夏,能夠懸崖勒馬。如若不然,我擔心我和我的同輩人乃至於我的後代,會遭到我們上一代人沒有經歷過的苦難。

  絳之附:這是鮮灼的第一篇投稿,我相信不會是最後一篇。不知道算不算迎合今天的新聞。聽一聽我加的這首歌吧,很好聽,有空看看歌詞。

相關焦點

  • 羅新:超越民族主義的國家史觀
    這個研究對古典、中世紀和近代之間的連續性進行了新的詮釋,給我的啟發之一就是,如果民族主義是在羅馬帝國主義傳統之內孕育生成的,那麼民族主義傳統自身也並非不可能作為一個母體,孕育生成一種新傳統,作為對民族主義的叛逆、否定、揚棄和取代,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價值、新規範。在這個意義上,從民族主義時代的歷史學母體中,也可以孕育出超越民族主義史學的新歷史學。
  • 民族主義釋義
    關於民族主義的類型,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民族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表現形式,民族主義可以分成四種:政治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宗教民族主義。   政治民族主義是表現在政治方面的民族思想、態度和行為。
  • 民族主義解釋
    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財富的一種願望。」英國民族學家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目的在於為一個社會群體謀取和維持自治及個性,他們中的某些成員期望民族主義能夠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或潛在的民族。」據美國學者路易斯·斯奈德研究統計,近代以來至少存在有200種以上的不同含義的民族主義。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
  • 訪談|資本主義為何既依賴民族主義,又被民族主義瓦解?
    (在蘇格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主義是不列顛民族主義(對於信仰愛爾蘭天主教的許多蘇格蘭人來說則甚至是愛爾蘭民族主義),而不是蘇格蘭民族主義。鑑於蘇格蘭民族黨(SNP)最近的霸主地位(hegemony),人們很容易忘記:儘管這個政黨建立於1934年,但直到1967年之前他們在國會(威斯敏斯特宮)都只擁有過一名議員,而且才做了幾個月。
  • 兩種民族主義的碰撞
    受甲午戰爭戰敗刺激,中國的民族主義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性情各異的「雙胞胎」。一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君憲民族主義,「尊王不攘夷」(不排滿不排外),以君主立憲為基本訴求;二是以孫中山和同盟會激進派為代表的共和民族主義,尊洋攘「夷」(崇美排滿),以民主共和為目標。
  • 亞洲民族主義與區域安全
    主要內容如下:近年來,亞洲各國民族主義的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難看到,這一波民族主義的核心是對領土和領海的主權糾紛,可以說是一種最古老的民族主義形式。越南、菲律賓因為南中國海問題經常發生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韓國和日本兩國就獨島(日本稱竹島)的主權糾紛,發展著針對對方的民主主義運動。
  • 民族主義的心理學基礎
    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和因果機制構成了民族主義的心理學基礎。如果深入了解這些研究,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的民族主義態度和行為有很強的可預測性。心理學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思維如何處理接收到的紛繁複雜的信息。事實上,分類是這一過程的第一步。如果人類沒有學會分類,就會無休止地去調查每一個新信息、新發現和新想法。譬如將複雜多變的交通情況劃分為「危險」和「安全」兩類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們耗盡腦力。
  • 讀書|民族主義是被想像出來的?
    「安德森運用比較歷史社會學的方法探討了構建民族主義的理論道路,前三章闡述了想像的共同體如何起源,民族主義是什麼的問題,從第四章起展開論述具有地方特性的民族主義的興起
  • 是什麼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2016年,中國在國際上連續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將近年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推向了一個頂峰,2017年的民族主義動向與趨勢在影響範圍和波及程度方面呈現一個平穩與回落態勢。在發生場域方面:線下行動減少,網絡空間居多,「網絡民族主義」是當前中國民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 莫迪的崛起和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會害怕民族主義失控嗎?
    在印度的政壇上,莫迪之所以能夠崛起,很多大程度上就是他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並且充當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旗手,這使得大批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成為莫迪的支持者,以至於狂熱的印度教教徒在莫迪老家古吉拉特邦為莫迪修建神廟以此紀念莫迪,可以說莫迪多年的政治經驗使得他對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了如指掌,試問莫迪這樣的人可能害怕民族主義失控嗎?
  • 民族主義並非一天建成
    一、近代歐洲歷史催生的民族主義「民族」不但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而且是一項相當晚近的人類發明······民族主義早於民族的建立。並不是民族創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三、甲午戰爭後:民族主義被引入中國既然古代中國沒有類似的民族主義,那麼民族主義何時被引入中國呢?是將天朝打醒的鴉片戰爭嗎?答案並非如此。
  • 美國民族主義的多重靈魂
    美國民族主義的兩個靈魂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主義一樣,美國的民族主義也有多面性。小布希政府正是這麼做的,它同時利用了兩種民族主義的話語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此外,阿納託爾·利文教授詳細說明美國民族主義的第一個主體理念,也就是所謂的「美國信條」,他稱之為美國民族主義的「正命題」,即美國國家和憲法的根本原則:民主、法治、個人信仰等一整套理念。正是這些原則形成了美國的公民民族主義,幫助美國融入了由世界其他民主國家共同組成的大家庭。
  • 日本民族主義抬頭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華爾街日報網4日發表題為《日本民族主義抬頭》的文章。文章說,二戰結束後,日本一直以懺悔者的謙卑形象示人。然而,隨著日本和中國以及韓國等亞洲鄰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再度抬頭。
  • 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升溫與溫和
    可以認為,2019年,國內國際雙重環境下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與流變。單純的愛國主義情緒抒發與略顯激進的民族主義情緒表達2019年,在國際國內大環境下,諸多重大事件都對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產生了推動作用,民族主義思潮也順勢滲透至由各種事件所誘發的輿論話語中,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
  • 張治江: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1901年,梁啓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中指出:「今日之歐美,則民族主義與民族帝國主義相嬗之時代也。」「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今歐美列強皆挾其方剛之膂力,以與我競爭,而吾國於所謂民族主義者,猶未胚胎焉。」
  • 民族主義思潮的理性與非理性
    【摘要】2017年國內民族主義思潮在關切國家和民族利益以及認同民族文化等方面表現出更加理性和自信的精神面貌,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不成熟的方面。面對民族主義思潮正反雙重特性,我們要積極引導,防範和化解其非理性因素帶來的不良後果。另外,還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增強網絡輿情研判和引導能力。
  • 中國應重建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中新網4月2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22日發表題為《在壓力下重建中國民族主義》的文章說,無疑,在外在壓力下,中國需要民族主義。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沒有任何民族主義的反應,那麼中華民族的確很難被人所尊敬。作為大國,中國需要的是一種類似於傳統儒家那樣的具有很強包容性和普世主義性質的國家精神。
  • 民族主義的悲情記憶與中日關係史
    據作者在該書前言中自述,關於日本以單一民族國家思想為標誌的民族主義對中國民族主義的強烈影響,他主要關注三個層面:民族思想和民族主義、建設民族國家的制度設計與近代中國民族問題這三者之間的關聯,以及近代日本的民族主義者與這一問題的關係。很顯然,上述三個層面貫穿在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社會史等多個領域,其思潮之彰顯隱伏、人物之紛繁變化、事件之風雲詭異等複雜情狀可想而知。
  • 「民族」來自於「民族主義」
    但是作為一個「瓶子裡放出的魔鬼」,「民族主義」再也收不回去了。「民族2.0」版升級路易十五在任期間,輸掉了七年戰爭,國王的權威下降,與貴族的矛盾激化。這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七年戰爭期間路易十五煽動起來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被貴族們用來作為否認王權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