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談兩種不同的民族主義:美國與東南亞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在民族主義研究領域,人們第一個想起的,往往是已近八十高齡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與其著作《想像的共同體》。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生於中國昆明,其父是大英帝國的高級軍官,其母親則來自一個活躍於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家族。本·安德森的研究以泰國、菲律賓、特別是印度尼西亞等有著殖民歷史的多族群國家為中心,儘管他的著作對於解構民族主義功莫大焉,但他本人並不是一位激烈的反民族主義者。

       在如今的世界政治中,曾經維繫起政府合法性的民族主義在一些國家中正在失去魔力,然而什麼才是它的代替品,似乎答案並不明朗。本·安德森近日曾說:「我內心深處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我不喜歡任何一個政府,我也不知道什麼前景是更好的。」這篇文章根據2014年10月21日本·安德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討會上的講座記錄編輯而成,討論了西歐與東南亞兩種不同的母國/殖民人口關係模式,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理解中國以外民族主義政治的一個起點。
年輕時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歷史上「邊緣地帶/邊疆」(peripheries)這個詞一直有很負面的含義:它們是令人不勝其煩的鄰居,這些地方的「邊民」可以自由穿越國界,甚至可能形成對核心地帶(metropolis)具有敵意的政治體;它們天高皇帝遠,但又時刻覬覦著核心地帶,威脅著後者的安全。這些因素會讓核心地帶的人們形成一種關於「邊緣地帶」的偏執心態,這也是歷史上很多悲劇和錯誤決策的起源。

       

西半球的早期民族主義:以美國為例

       歷史上在西半球建立的各種殖民定居點,是否也可以看成是「邊緣地帶」的一部分呢?這些定居點在早期保留了很多歐洲的特性,卻不是歐洲的一部分,它們是由歐洲大西洋沿岸先後冒起的強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以至比利時等——通過有組織的方式輸送人口到偏遠的地區而形成的。「殖民者」在當時是個比較中性的詞:參與殖民活動的,雖有追逐利潤或是逃避牢獄之災的人,但也有狂熱的、自命純潔的宗教信徒。

       在歐洲人成功地控制了西半球的廣大區域後,這些殖民定居點就顯示出其特殊性質來:它們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邊緣地帶,卻又遙遠得難以直接為核心地帶的母國所管治,母國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警惕性,試圖牢牢掌握定居地帶的最高統治權,但這往往反而造成西半球定居點對母國逐漸疏離和不滿,進而引發衝突。這些殖民定居點逐漸演化成疆界和認同相對固定的共同體,且開始認識到自己受母國歧視:它們自認有足夠的軍事和技術力量,同母國共享相同的宗教、相同的語言,應該被當成同母國平等的國家看待,但母國從來沒有這樣做過。

       於是,早期的邊緣民族主義(peripheral nationalism)便發源於這些地區,並同殖民帝國核心發生摩擦。美國《獨立宣言》原文的正文部分,就非常雄辯地列數了母國英國的劣行,最後兩段則憤慨地宣稱,母國英國根本沒有把北美殖民地的人們當成英國人來看待,因而自己也沒有必要再承認英國的統治。不過此時「美國人」「美利堅人」這樣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在《獨立宣言》中也並未提及這一點。

       西半球殖民地同殖民帝國的衝突往往是血腥的。在南美洲,大大小小的戰爭和衝突持續了數十年。而在北美,不僅經歷了一次美國獨立戰爭,1812年又發生了一次英美戰爭,英國人直接打到首都把白宮燒了,可惜目前還沒有一部描述英國人火燒白宮的電影。

       此後,殖民帝國開始意識到,不可能再像統治西半球定居點一樣,對其他殖民地保持嚴密的控制。英國意識到,像澳大利亞、南非、紐西蘭、及北美的加拿大等原殖民地,早晚都會有足夠的權力和認同意識來構建獨立國家。如今的大英國協體制下,這些地方只是在名義上保持著歷史上同英帝國的聯繫,但除了一些運動會、儀式性的典禮和軍隊的共同行動以外,其他事務基本上完全獨立於英國了。

       對於帝國主義的第一波反抗,並非發生在歐洲大陸,而是首先發生在這些西半球殖民地。大西洋的浩渺水體隔開了歐洲大陸和西半球,以18-19世紀初期的航海技術很難快速地來往於大西洋兩岸(而從葡萄牙到澳門幾乎需要一整年)。殖民帝國雖然有強大軍力,但除了像地中海、波羅的海這樣的陸地邊緣海洋以外,難以牢固地控制任何龐大的水體。而且由於歐洲各帝國和強權爭持不下,時而達成各種妥協,故波羅的海、地中海、北海等主要航道也並未相對牢固地掌握在某一強權手中,因此西半球殖民地也幸運地沒有飽受從歐洲大西洋沿岸持續運來的更強大、更殘暴的陸軍的蹂躪。

華人與東南亞:不同的融入社群方式

       問題來了:這些由帝國主義國家一手扶植、而後反叛並獨立、但在文化上同源的邊緣地帶,同那些散布在東南亞的華人社群之間是否有可比性?當地人經常抱怨「勤奮的中國人」搶走了工作機會和財富,由此釀成了許多衝突,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

       歷史上至少有兩次中國人大規模移民到東南亞的浪潮。第一次是17世紀滿族入關並逐漸徵服整個中原地帶的時期,滿族很早就牢固地控制了中國北方,但足足經歷了三四十年的血腥戰爭,才逐步佔據整個中原帝國、並延伸到中南半島,迫使大批沿海人民和遺民逃亡到東南亞。這時候逃出去的漢人,並沒有嚴格的國家認同:他們不會有什麼中國人的自我認知,而是自認為客家人、閩人、粵人或其他少數民族等地域族群。

       而第二波則是19世紀中後期,太平天國運動一度佔據五分之一個中原,其後有二十餘萬人為逃避鎮壓,從英國等國控制的開放港口逃亡到了東南亞各地。

       幾乎所有華人社群都堅持要在相對固定的區域內自成一體(keep zones for themselves)。在緬甸聚集了不少的客家人;菲律賓以鶴佬人/閩人和海南人後裔居多;泰國和越南除了客家人、鶴佬人/閩人和各種山地民系,還有不少粵人。東南亞華人社群同西半球殖民地帶的不同之處,除了地理上的分散,還有融入當地社群的方式不一樣。

       菲律賓是一個相對溫和的例子。早期當地的殖民政府推行相對嚴格的入籍和歸化政策,迫使當地華人(主要是鶴佬人/閩人)社群改信天主教、同本地人通婚、承認殖民政府合法性,華人在各方面逐漸本地化。由於菲律賓土著人口稀少,華人有較多空間可以施展。在西班牙迫於壓力而開放菲律賓港口同英國、美國等實行貿易後,華人發揮經商才能,逐漸成為富裕階層,同當地腐敗無能、抽取苛捐雜稅的殖民官僚之間的衝突日益嚴重。

       一些有華人血統的混血後代在歐洲遊歷或求學後回到菲律賓,開始認為西班牙是腐敗、落後、獨裁的帝國;這些人成為了1890年代菲律賓獨立運動的主力,同西班牙殖民者發生了激烈衝突。值得注意的是,獨立運動中有不少人並不是知識精英,而是貧窮而年輕的華人移民後代或混血兒。如果翻看當時菲律賓獨立運動的照片,可以看到有些華人軍官甚至還戴著清朝式樣的瓜皮小帽。

       華人目前基本控制了菲律賓的政治命脈,而且有許多華人大富商毫不諱言自己的祖上歷史和華人身份;絕大部分菲律賓總統都有華人血統。不過他們總體上還是要維護菲律賓獨立和革命的合法性,否則不可能當選總統。另一方面,菲律賓土著和其他族群後裔確實有對華人的不滿,且在冷戰時期由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也發生過小規模的排華,但總的來說,菲律賓的排華規模同東南亞其他地方無法相比。

       

泰國的民族主義形成史

       泰國可能是在東南亞國家中唯一一個有過純華人血統國王的國家:在14-15世紀泰國就有過華人建立的王朝。18世紀中後期,緬甸人王朝進攻泰國、幾乎殺盡了舊王朝的所有後裔,有一個父親是潮汕人、母親為泰族的將軍(註:鄭昭,泰國名帕昭達信)逃亡到泰國東南沿岸,同當地人船隊聯合,最終打敗了緬甸軍,並自封為國王(註:即吞武裡王朝)。但據說他後來變得精神失常,行為狂亂,結果招致其部下大將(註:名卻克裡)發動政變,建立了新王朝,並一直延續至今。此後泰國經歷了殖民勢力滲透的時期,直到1860年代,時任泰國國王才試圖同北京發展比較正常的國家間關係,但這時候中國正忙於處理鴉片戰爭的後遺症,已經無暇顧及。

鄭昭畫像,五官似乎有潮汕人的特徵

       到19世紀中後期的泰國,華人社群已經產生了不少幫派,不少人從事鴉片販運、土產貿易、開設賭場等生意,而且各地域人群之間互相爭鬥不斷,甚至在認為王朝統治過於苛嚴的時候,敢於直接發動反抗。

       而歷史的下一步就不那麼美妙了。20世紀初期,泰國王朝開始效仿英法等殖民者的政策,輸入廉價中國勞動力,卻不收取任何人頭稅。勤奮的中國人很快佔據了不少工作機會,積累了不少財富,至今在曼谷的巨富階層中還有不少是華人。到了1910-1911年,中國動蕩不安,大批華人人口(包括革命者)往來於東南亞,在泰國精英中造成了相當的恐慌,拉瑪六世在他還是王子時,就曾在報章上撰文聲稱,中國人就是亞洲的猶太人——此人曾在英國倫敦留學,那裡正是當時歐洲反猶主義(以及談論「黃禍」)的大本營。拉瑪六世被認為是泰國民族主義第一人。這種官方製造的民族主義在1911年中國革命後以後達到了高峰,統治階層對於華人的恐懼是促成1932年政變的原因之一。自此以後泰國王室只保留名義上最高統治者地位,而國家大權落入從法國留學歸來的軍人和政客之手。

       歷經一戰、二戰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內戰愈演愈烈,美國對共產主義擴散到東南亞深感恐懼,於是默許了泰國軍政府對華人(也包括對泰族人)的高壓統治。但在1970年代以後,泰國高等教育逐漸發達,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崛起,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出現,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在1975年前後崛起的學生運動大潮中,有不少領導者是本地泰族人,但當學運失敗、他們逃到泰國共產黨(泰共)控制的叢林和農村地區,卻發現當地共產黨領導者大部分是純華人後代或有華人血統。這兩個派別的認同分歧最終導致了泰共的分裂。本地泰族的共產主義者聲稱「共產主義不能同時是民族主義的」,故拒絕來自華人的共產黨領導層;而他們自己卻堅守著泰國民族主義的認同。

       最後,1980-1990年代,東南亞共產主義運動逐步熄滅,美國也放鬆了在東南亞地區的控制。歷經軍事政變後,泰國實現民主化,開始舉行選舉。不過,幾乎所有政黨在意識形態上都屬於保守派,且受地方寡頭操縱——這些地方寡頭十之八九都是華人後裔或有華人血統。於是,現在泰國的政治分裂成客家人後裔為主的聯盟對抗海南人、鶴佬/閩人和泰族的聯盟。於是,當今泰國政治中出現了怪現象:政客為了爭奪高官位置而攻擊污衊對手時,什麼話都說得出來,可以罵對手是蠢蛋、騙子、叛徒、流氓、娘娘腔、甚至同性戀,五花八門,但絕對不能提及對手是「海南人」「福建佬」「客家佬」之類——怎麼罵都好,但一定要有泰國國家認同的底線。

       2002年,當時奉行民粹路線的泰國總理他信(客家人後裔)曾稱,泰國部分地區的毒品販賣生意嚴重毒害國家,而發動了清除毒品的運動,這實際上是一場針對泰族的政治攻擊。2004-2005年,他信甚至暗中動用黑社會勢力,暗殺了不少泰族地區有威望的人物,基本上就是在對泰族和海南人地帶的政治人士示威:要麼遵循我的命令加入我的勢力,要麼就輪到你們被殺。

       儘管泰國王室有華人淵源,但自1932年以來,九成以上的首相都是本地泰族,或完全本地化的華人後裔。所以泰國政治中可以說達成了某種妥協:華人可以繼續控制政治和經濟命脈,但一定要認同泰國國家和民族。這使得東南亞的華人勢力存在形式,從一開始就與歐洲帝國的緊密控制有所不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風靡世界的民族主義研究本是我寫給懵懂英國人...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資料圖)「記性不太好」的安德森,腦袋裡裝備著多國語言。在劍橋大學學習古典學之後,安德森來到美國研究印尼政治。由於1972年起蘇哈託政權禁止他入境,安德森開始把目光轉向印尼的文獻材料,以及泰國和菲律賓。直到今年,安德森每年仍有一半時間生活在泰國,以獲取直接經驗開展研究。安德森對東南亞深深著迷,有這樣一個契機:1936年出生於中國昆明的他,在1941年隨家人躲避戰火暫居美國,之後來到英國受教育。
  • 謝爾曼: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義觀
    本尼迪克特·理察·奧格曼·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1936年8月26日-2015年12月13日)生於中國昆明,是美國著名的學者,世界著名的政治學家、東南亞地區研究家。專門研究民族主義和國際關係。
  • 張帆:安德森的兩個世界
    安德森的兩個世界文 | 張帆(《讀書》2020年9月新刊)《椰殼碗外的人生》是政治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學術自傳。該書展示了一個全面立體的學者形象:一個四海為家、情深義重的漫遊者,一個疾惡如仇、飛蛾撲火般的無政府主義者,一個超越邊界、追求卓越的思想者,和一個老派保守、內心光明的長者。
  • 張經緯︱一隻見證二十世紀民族主義浪潮的「青蛙」
    《椰殼碗外的人生》,[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徐德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240頁,49.80元「躍出椰殼碗下的青蛙」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有一種比喻,一隻青蛙被扣在椰殼碗下面。「靜靜地坐在椰殼下,青蛙很快就開始覺得椰殼碗圈起了整個宇宙。」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國際無政府主義協助的民族解放事業
    民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全球化時代:無政府主義者與反殖民想像》鎖定於19世紀80年代那安靜、偏僻的馬尼拉,隨後逐漸向歐洲、美洲和亞洲發散,勾勒出19世紀末的全球無政府主義反殖紐帶。本書的中譯本近日由三輝推出。澎湃新聞經授權刊出該書導言,以饗讀者。
  • 北大滙豐教授何帆:狂熱民族主義為什麼會抬頭
    著名的歷史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講過,民族不過是「想像的共同體」。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也說過:「除非我們憎惡非我族類,便不可能愛我族類。」不幸的是,西方逐漸徵服了世界,也就將民族主義的毒芽播種到各個地方。巴爾幹號稱是「歐洲的火藥桶」,這裡有異常複雜的民族和宗教。但是,當西方沒有到這裡之前,當地的民族認同相當淡漠,大家都能相安無事。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從理論上講,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行動。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指出,民族實質上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也就是說它被想像為一種在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作為一種政治運動,民族主義主要追求三個目標:第一,一個民族的成員首先應當忠誠於自己所屬的那個民族共同體。第二,這種民族共同體希望成為獨立的國家。
  • 陳功評《庫德貴族與奧斯曼帝國》︱庫德民族主義怎麼來的
    要談論庫德人的獨立夢,就不能不先了解在支撐其建國運動的庫德民族主義。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教授哈坎·厄茲奧盧(Hakan Ozoglu)博士的著作《庫德貴族與奧斯曼帝國》(Kurdish Notables and the Ottoman Empire)就是一本了解庫德民族主義的必讀書。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化身超級奶爸,一家5口現身郊區散步!
    今年44歲的英國男演員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不僅是全球觀眾公認的演技派、最迷人的福爾摩斯之一,2016年他憑藉著角色電影《奇異博士》首度加盟漫威電影宇宙,讓他正氣凜然的魔法師熒幕魅力再升級。就在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加盟《蜘蛛俠3》剛於美國亞特蘭大片場完成拍攝之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又馬不停蹄飛回英國,準備開拍個人角色電影續集《奇異博士2》。返回家鄉英國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先與2015年結婚至今的劇場監製老婆蘇菲·亨特一同合體。
  • 讀書|民族主義是被想像出來的?
    「安德森運用比較歷史社會學的方法探討了構建民族主義的理論道路,前三章闡述了想像的共同體如何起源,民族主義是什麼的問題,從第四章起展開論述具有地方特性的民族主義的興起
  • 美國民族主義的多重靈魂
    美國民族主義的兩種傳統就如美國性格中截然不同的兩面,決定了美國國家認同以及美國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和所採取的政策。美國正是這樣一個將最現代與最保守的理念融為一體的國家。美國民族主義的兩種理念是「正確」還是「錯誤」?讓我們一起跟隨英國阿納託爾·利文教授來尋找答案。
  • 裡亞·格林菲爾德談民族主義全球傳播③|不同背景的傳播差異
    裡亞·格林菲爾德談民族主義全球傳播③|不同背景的傳播差異 王軍、吳澤映 2018-07-12 13:58 來源:澎湃新聞
  • 讀書|《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什麼是民族主義,怎麼看待民族主義,自然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說到民族主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是當仁不讓的經典,想談論民族主義,繞不開這部著作。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椰殼碗外的人生
    這本雜誌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日本人對自己的再現。一方面有年輕英俊的日本飛行員與他們的飛機的浪漫照片,以及富士山和櫻花的形象。另一方面有不苟言笑的日本將軍的可怕照片,包括東條英機,他戴著眼鏡,留著滑稽的小鬍子,頭頂醜陋的軟帽,身穿寬鬆下垂的軍服。
  • 美媒:歷史和民族主義是中國的兩種終極武器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7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兩種終極武器:歷史和民族主義中國國家主席最近訪問韓國,這一重大事件卻沒得到(國際)應有的關注。此行有兩個明顯主要動機。一是向平壤發出信息,繼續違抗中國對飛彈和核試驗的反對將付出代價。
  • 兩種民族主義的碰撞
    驅除韃虜與五族共和  相比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國家,中國的民族主義在呱呱落地的時候,就面臨一個先天的難題:滿漢之分。對待滿漢關係問題上的不同見解,成為革命派與維新派激烈論爭的主題,也成為大清精英社會進一步「撕裂」乃至「內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