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邊緣地帶/邊疆」(peripheries)這個詞一直有很負面的含義:它們是令人不勝其煩的鄰居,這些地方的「邊民」可以自由穿越國界,甚至可能形成對核心地帶(metropolis)具有敵意的政治體;它們天高皇帝遠,但又時刻覬覦著核心地帶,威脅著後者的安全。這些因素會讓核心地帶的人們形成一種關於「邊緣地帶」的偏執心態,這也是歷史上很多悲劇和錯誤決策的起源。
西半球的早期民族主義:以美國為例歷史上在西半球建立的各種殖民定居點,是否也可以看成是「邊緣地帶」的一部分呢?這些定居點在早期保留了很多歐洲的特性,卻不是歐洲的一部分,它們是由歐洲大西洋沿岸先後冒起的強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以至比利時等——通過有組織的方式輸送人口到偏遠的地區而形成的。「殖民者」在當時是個比較中性的詞:參與殖民活動的,雖有追逐利潤或是逃避牢獄之災的人,但也有狂熱的、自命純潔的宗教信徒。
在歐洲人成功地控制了西半球的廣大區域後,這些殖民定居點就顯示出其特殊性質來:它們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邊緣地帶,卻又遙遠得難以直接為核心地帶的母國所管治,母國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警惕性,試圖牢牢掌握定居地帶的最高統治權,但這往往反而造成西半球定居點對母國逐漸疏離和不滿,進而引發衝突。這些殖民定居點逐漸演化成疆界和認同相對固定的共同體,且開始認識到自己受母國歧視:它們自認有足夠的軍事和技術力量,同母國共享相同的宗教、相同的語言,應該被當成同母國平等的國家看待,但母國從來沒有這樣做過。
於是,早期的邊緣民族主義(peripheral nationalism)便發源於這些地區,並同殖民帝國核心發生摩擦。美國《獨立宣言》原文的正文部分,就非常雄辯地列數了母國英國的劣行,最後兩段則憤慨地宣稱,母國英國根本沒有把北美殖民地的人們當成英國人來看待,因而自己也沒有必要再承認英國的統治。不過此時「美國人」「美利堅人」這樣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在《獨立宣言》中也並未提及這一點。
西半球殖民地同殖民帝國的衝突往往是血腥的。在南美洲,大大小小的戰爭和衝突持續了數十年。而在北美,不僅經歷了一次美國獨立戰爭,1812年又發生了一次英美戰爭,英國人直接打到首都把白宮燒了,可惜目前還沒有一部描述英國人火燒白宮的電影。
此後,殖民帝國開始意識到,不可能再像統治西半球定居點一樣,對其他殖民地保持嚴密的控制。英國意識到,像澳大利亞、南非、紐西蘭、及北美的加拿大等原殖民地,早晚都會有足夠的權力和認同意識來構建獨立國家。如今的大英國協體制下,這些地方只是在名義上保持著歷史上同英帝國的聯繫,但除了一些運動會、儀式性的典禮和軍隊的共同行動以外,其他事務基本上完全獨立於英國了。
對於帝國主義的第一波反抗,並非發生在歐洲大陸,而是首先發生在這些西半球殖民地。大西洋的浩渺水體隔開了歐洲大陸和西半球,以18-19世紀初期的航海技術很難快速地來往於大西洋兩岸(而從葡萄牙到澳門幾乎需要一整年)。殖民帝國雖然有強大軍力,但除了像地中海、波羅的海這樣的陸地邊緣海洋以外,難以牢固地控制任何龐大的水體。而且由於歐洲各帝國和強權爭持不下,時而達成各種妥協,故波羅的海、地中海、北海等主要航道也並未相對牢固地掌握在某一強權手中,因此西半球殖民地也幸運地沒有飽受從歐洲大西洋沿岸持續運來的更強大、更殘暴的陸軍的蹂躪。
華人與東南亞:不同的融入社群方式問題來了:這些由帝國主義國家一手扶植、而後反叛並獨立、但在文化上同源的邊緣地帶,同那些散布在東南亞的華人社群之間是否有可比性?當地人經常抱怨「勤奮的中國人」搶走了工作機會和財富,由此釀成了許多衝突,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
歷史上至少有兩次中國人大規模移民到東南亞的浪潮。第一次是17世紀滿族入關並逐漸徵服整個中原地帶的時期,滿族很早就牢固地控制了中國北方,但足足經歷了三四十年的血腥戰爭,才逐步佔據整個中原帝國、並延伸到中南半島,迫使大批沿海人民和遺民逃亡到東南亞。這時候逃出去的漢人,並沒有嚴格的國家認同:他們不會有什麼中國人的自我認知,而是自認為客家人、閩人、粵人或其他少數民族等地域族群。
而第二波則是19世紀中後期,太平天國運動一度佔據五分之一個中原,其後有二十餘萬人為逃避鎮壓,從英國等國控制的開放港口逃亡到了東南亞各地。
幾乎所有華人社群都堅持要在相對固定的區域內自成一體(keep zones for themselves)。在緬甸聚集了不少的客家人;菲律賓以鶴佬人/閩人和海南人後裔居多;泰國和越南除了客家人、鶴佬人/閩人和各種山地民系,還有不少粵人。東南亞華人社群同西半球殖民地帶的不同之處,除了地理上的分散,還有融入當地社群的方式不一樣。
菲律賓是一個相對溫和的例子。早期當地的殖民政府推行相對嚴格的入籍和歸化政策,迫使當地華人(主要是鶴佬人/閩人)社群改信天主教、同本地人通婚、承認殖民政府合法性,華人在各方面逐漸本地化。由於菲律賓土著人口稀少,華人有較多空間可以施展。在西班牙迫於壓力而開放菲律賓港口同英國、美國等實行貿易後,華人發揮經商才能,逐漸成為富裕階層,同當地腐敗無能、抽取苛捐雜稅的殖民官僚之間的衝突日益嚴重。
一些有華人血統的混血後代在歐洲遊歷或求學後回到菲律賓,開始認為西班牙是腐敗、落後、獨裁的帝國;這些人成為了1890年代菲律賓獨立運動的主力,同西班牙殖民者發生了激烈衝突。值得注意的是,獨立運動中有不少人並不是知識精英,而是貧窮而年輕的華人移民後代或混血兒。如果翻看當時菲律賓獨立運動的照片,可以看到有些華人軍官甚至還戴著清朝式樣的瓜皮小帽。
華人目前基本控制了菲律賓的政治命脈,而且有許多華人大富商毫不諱言自己的祖上歷史和華人身份;絕大部分菲律賓總統都有華人血統。不過他們總體上還是要維護菲律賓獨立和革命的合法性,否則不可能當選總統。另一方面,菲律賓土著和其他族群後裔確實有對華人的不滿,且在冷戰時期由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也發生過小規模的排華,但總的來說,菲律賓的排華規模同東南亞其他地方無法相比。
泰國的民族主義形成史泰國可能是在東南亞國家中唯一一個有過純華人血統國王的國家:在14-15世紀泰國就有過華人建立的王朝。18世紀中後期,緬甸人王朝進攻泰國、幾乎殺盡了舊王朝的所有後裔,有一個父親是潮汕人、母親為泰族的將軍(註:鄭昭,泰國名帕昭達信)逃亡到泰國東南沿岸,同當地人船隊聯合,最終打敗了緬甸軍,並自封為國王(註:即吞武裡王朝)。但據說他後來變得精神失常,行為狂亂,結果招致其部下大將(註:名卻克裡)發動政變,建立了新王朝,並一直延續至今。此後泰國經歷了殖民勢力滲透的時期,直到1860年代,時任泰國國王才試圖同北京發展比較正常的國家間關係,但這時候中國正忙於處理鴉片戰爭的後遺症,已經無暇顧及。
鄭昭畫像,五官似乎有潮汕人的特徵。
到19世紀中後期的泰國,華人社群已經產生了不少幫派,不少人從事鴉片販運、土產貿易、開設賭場等生意,而且各地域人群之間互相爭鬥不斷,甚至在認為王朝統治過於苛嚴的時候,敢於直接發動反抗。
而歷史的下一步就不那麼美妙了。20世紀初期,泰國王朝開始效仿英法等殖民者的政策,輸入廉價中國勞動力,卻不收取任何人頭稅。勤奮的中國人很快佔據了不少工作機會,積累了不少財富,至今在曼谷的巨富階層中還有不少是華人。到了1910-1911年,中國動蕩不安,大批華人人口(包括革命者)往來於東南亞,在泰國精英中造成了相當的恐慌,拉瑪六世在他還是王子時,就曾在報章上撰文聲稱,中國人就是亞洲的猶太人——此人曾在英國倫敦留學,那裡正是當時歐洲反猶主義(以及談論「黃禍」)的大本營。拉瑪六世被認為是泰國民族主義第一人。這種官方製造的民族主義在1911年中國革命後以後達到了高峰,統治階層對於華人的恐懼是促成1932年政變的原因之一。自此以後泰國王室只保留名義上最高統治者地位,而國家大權落入從法國留學歸來的軍人和政客之手。
歷經一戰、二戰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內戰愈演愈烈,美國對共產主義擴散到東南亞深感恐懼,於是默許了泰國軍政府對華人(也包括對泰族人)的高壓統治。但在1970年代以後,泰國高等教育逐漸發達,年輕、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崛起,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出現,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在1975年前後崛起的學生運動大潮中,有不少領導者是本地泰族人,但當學運失敗、他們逃到泰國共產黨(泰共)控制的叢林和農村地區,卻發現當地共產黨領導者大部分是純華人後代或有華人血統。這兩個派別的認同分歧最終導致了泰共的分裂。本地泰族的共產主義者聲稱「共產主義不能同時是民族主義的」,故拒絕來自華人的共產黨領導層;而他們自己卻堅守著泰國民族主義的認同。
最後,1980-1990年代,東南亞共產主義運動逐步熄滅,美國也放鬆了在東南亞地區的控制。歷經軍事政變後,泰國實現民主化,開始舉行選舉。不過,幾乎所有政黨在意識形態上都屬於保守派,且受地方寡頭操縱——這些地方寡頭十之八九都是華人後裔或有華人血統。於是,現在泰國的政治分裂成客家人後裔為主的聯盟對抗海南人、鶴佬/閩人和泰族的聯盟。於是,當今泰國政治中出現了怪現象:政客為了爭奪高官位置而攻擊污衊對手時,什麼話都說得出來,可以罵對手是蠢蛋、騙子、叛徒、流氓、娘娘腔、甚至同性戀,五花八門,但絕對不能提及對手是「海南人」「福建佬」「客家佬」之類——怎麼罵都好,但一定要有泰國國家認同的底線。
2002年,當時奉行民粹路線的泰國總理他信(客家人後裔)曾稱,泰國部分地區的毒品販賣生意嚴重毒害國家,而發動了清除毒品的運動,這實際上是一場針對泰族的政治攻擊。2004-2005年,他信甚至暗中動用黑社會勢力,暗殺了不少泰族地區有威望的人物,基本上就是在對泰族和海南人地帶的政治人士示威:要麼遵循我的命令加入我的勢力,要麼就輪到你們被殺。
儘管泰國王室有華人淵源,但自1932年以來,九成以上的首相都是本地泰族,或完全本地化的華人後裔。所以泰國政治中可以說達成了某種妥協:華人可以繼續控制政治和經濟命脈,但一定要認同泰國國家和民族。這使得東南亞的華人勢力存在形式,從一開始就與歐洲帝國的緊密控制有所不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