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2020-12-14 騰訊網

談論近現代的政治問題、國際關係,民族主義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詞,在21世紀初全球化如火如荼的時候,民族主義的影響似乎有所減弱,但近年來全球化受阻,保守主義回潮,民族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內又有重燃之勢。什麼是民族主義,怎麼看待民族主義,自然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說到民族主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是當仁不讓的經典,想談論民族主義,繞不開這部著作。但這本書並不好讀,安德森的寫作風格就很發散,而且喜歡引用高深的哲學理論,像本雅明「彌賽亞時間」、「光暈」等哲學概念,這讓他的書很不好讀,而這本書的翻譯也比較拗口,得特別耐心的讀才能看懂。如果怕麻煩的話,看我這篇介紹,基本上也能了解這本書的主旨了。

《想像的共同體》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它第一次提出並論證了民族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概念,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嘛。安德森認為是先有了民族主義,後創造出了民族。這跟多數人的認識都是衝突的,大家一般認為民族是天經地義的概念啊,肯定是先有民族才會有民族主義啊,怎麼會反過來呢?下面就來看看安德森是怎麼論證的。

靈感的由來

安德森是美國康奈爾大學政治學學者,本來是專門研究印度尼西亞的,而且長期在印尼做田野研究,後來在印尼的反共大屠殺事件中批評蘇哈託總統,被驅逐出印尼,只好到泰國搞研究,他通過對比印尼和泰國,提出了「想像的共同體」理論設想。

印尼是一個民族主義非常強烈的國家,印尼人的國家認同感也很強。但是,印尼能形成統一國家的觀念其實是挺奇怪的,因為印尼是個群島國家,由17000多個島嶼構成,人們之間的語言、習慣是差異極大的,但「印尼人」這個身份認同卻很深入人心。安德森認為這與印尼長期被荷蘭、日本殖民有關,二戰結束後美國倡導民族自決,印尼通過鬥爭贏得了國家獨立,在這個過程中民族主義起了決定性作用,「印尼人」這個身份是國家獨立的關鍵。

反觀泰國,泰國沒有被殖民過,因此就沒有民族主義的反彈,「泰國人」這個整體概念在泰國就遠不如印尼的「印尼人」那麼深入人心,泰國主要還是族群概念,就是我們熟悉的紅衫軍、黃衫軍,其實紅衫軍主要客家人移民的後代,而黃衫軍是福建人移民的後代。族群之間沒有充分融合,矛盾重重,所以泰國內部爭鬥厲害,而民族主義是不明顯的。

正是通過觀察印尼和泰國,安德森突發奇想:民族可能並不是一個原本就存在的概念,而是後來出於某種目的而被發明出來的。

民族主義的基礎

既然民族是被發明的概念,那麼民族主義不更是一個虛妄的概念嗎?並非如此,安德森認為,民族主義來源於人們內心認同的需要,是有實際的心理基礎的。

人是一種群體的動物,為了能生活在一起,人就需要為自己找出屬於群體的理由,這樣大家才能共處、合作,而不是爭鬥、相害。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最終找到了兩個最好使的理由,一個是宗教,一個是王權。從宗教的角度,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佛陀的弟子;從王權的角度,所有人都是皇帝和國王的臣屬。這樣大家就各安其位,有了生活在一起的理由。

但啟蒙運動帶來的科學和民主,如同兩把大錘,一把打破了宗教,一把敲碎了王權。人的思想倒是解放了,但卻又帶來了身份認同的焦慮——我是誰,你是誰,我們為什麼在一起?

這時候民族主義就登場了。民族主義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東西,它以一個個元素的形式在人們身上一直存在著,比如有些人外觀上有共同點,有些人說一樣的話,有些人有相同的飲食習慣等,只不過這些元素在過去並沒有成為定義一個大共同體的要素(可能由這些元素形成了族群的概念,但那是小範圍的共同體)。但是當上帝和國王退場的時候,這些拉近身份認同的元素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安德森把樸素的民族主義看作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它是人的一種天性。

民族主義的元素出現了,而推動它成型的是印刷機的出現。以前介紹《文字的力量》時說過,印刷機是馬丁-路德新教改革的推手,印刷聖經取代了昂貴的手抄本聖經,教會壟斷教義的時代也就過去了。而與此同時,印刷機也在成為民族主義的推手,這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無法預想的。

沒有印刷機的古代,文字傳播是很有限的,人們的交流主要靠口語,而口語差別太大了,往往過一條河,過一座山,口語就不一樣。而語言是民族認同最基礎的東西,口語那麼支離破碎,就很難出現民族主義。古代歐洲也有通用的文字和語言,就是拉丁語,但那是貴族的語言,很難學,圈子很小。到了印刷機出現,商人們要印書販賣,用什麼文字印就很傷腦筋,印拉丁文吧,太小眾了,老百姓看不懂。所以就以方言為基礎的文字印刷,比如馬丁-路德的宗教小冊子和聖經都是用德語印刷的。方言作為口語的時候,差別非常大,今天所謂的英語法語德語,那時候其實是成百上千種語言。但變成印刷物之後,在書面上就會逐漸統一,於是逐漸形成了標準的德語、英語、法語,而口語在書面文字的影響下,也就逐漸標準化了,於是,在法國這個地理概念內的居民逐漸開始寫同樣的文字,說基本一樣的語言,一個法蘭西民族就呼之欲出了。

民族主義和民族的出現

安德森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是在美洲出現的。美洲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殖民者對殖民地是非常歧視的,不僅對原住民,對於殖民地的歐洲人照樣歧視,殖民地的官員只能在各殖民地輪流任職,沒機會回歐洲母國任職,而在殖民地出生的歐洲人後代,更被視為「不乾淨」的人,不被當做歐洲人看待。

哪裡有不平等哪裡就有反抗,你不待見我,我還不認你這門親戚了!於是美洲殖民地最先出現了民族主義思潮,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後裔聲稱自己是美洲人,秘魯的西班牙人後裔聲稱自己是秘魯人,尤其是北美獨立戰爭之後,南美各殖民地也紛紛獨立,一下成立了18個共和國,每個國家都是依託於一個共同的民族概念。這些民族概念,過去或許有一點朦朧的雛形,但真正成型的邏輯是這樣的:殖民地人民不滿歐洲殖民者的歧視——出現獨立的意識——尋找獨立的理由——民族主義出現——創造民族概念,賦予其特定內涵——以創造出來的民族為基礎成立獨立國家。

美洲的民族主義運動反過來又被歐洲國家借鑑,法國的路易十五就嘗試以民族主義號召人民參與對英國的戰爭,發現這招非常好使,人民在民族和國家感召下,特別英勇,比為國王作戰勇敢多了。但我們之前說過,王權和民族主義是不能兼容的,你用民族和國家來號召人民,一開始挺好使,可慢慢的人民會醒過悶來:憑什麼你國王就代表民族和國家呢?於是就有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拿破崙繼續以民族主義號召法國人民,法國軍隊勢如破竹,差點統一了歐洲。拿破崙的近衛軍之所以戰鬥力那麼強悍,不是說個人的力量有多特別,都是肉身嘛,而是說近衛軍是被民族主義激發的軍隊,相對於當時歐洲其他被國王招募的軍隊,戰鬥力自然有天壤之別。

但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民族主義就由一種壓迫之下自發的思潮,變成了被國家利用的運動,安德森稱之為官方民族主義。這個背景就是一戰的前夕,影響了人類進程的一戰、二戰,都是官方民族主義泛濫的產物。

如何評價民族主義

我認為民族主義本身無所謂好壞,是個中性的概念。它在近代的出現是一個必然,因為宗教和王權被打下了神壇,人們需要一個概念來維繫共同體的想像,民族主義在當時是最合適的備選。

民族主義的第一個浪潮也是沒問題的,受壓迫的殖民地要反抗,要實現自己的尊嚴,於是以民族主義作為團結人們的號召,創造出民族這一「想像的共同體」,並以此為基礎創建獨立國家。我們很難對這種人性自發的產物提出批評。

但是當官方民族主義出現,事情就起了變化,民族主義成為了國家實現其特殊目的的工具,官方會為本民族樹立一個假想的民族敵人,並兜售民族主義仇恨,在仇恨的激發下,戰爭史無前例的慘烈。

所以,如果要評價民族主義,我認為作為人類樸素情感的民族主義是正常的,而人為裹挾的狹隘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則是危險的、邪惡的。

既然民族主義是人類為自己尋找的共同身份認同的理由,在政治思想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或許可以探索更為合理的身份認同理由,畢竟民族主義就像一把利刃,太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了。

相關焦點

  • 讀書|民族主義是被想像出來的?
    「安德森運用比較歷史社會學的方法探討了構建民族主義的理論道路,前三章闡述了想像的共同體如何起源,民族主義是什麼的問題,從第四章起展開論述具有地方特性的民族主義的興起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的《想像的共同體》先後出版,把塵封多年的民族主義話題提上學者的研究日程和討論焦點。三年後,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 的《民族的族群起源》一書問世,把有關民族主義的學術討論推向高潮。儘管這三本專著在民族主義理論領域影響甚遠,在它們問世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民族主義的理解依然撲朔迷離。
  • 民族主義是一種多餘的想像
    霸王洗髮水遭遇二惡烷事件洗禮後,祭出了民族主義的大旗。霸王的CEO萬玉華表示,作為一個民族的品牌,霸王不會因為此次「鬧劇」而倒下。打造知名品牌,可以代表一個經濟體的核心競爭力。不過以「民族主義」做大旗,本身卻值得商榷。因為從生物學上來說,民族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多餘的想像。
  • 讀書|《極權主義的起源》
    有一陣子沒更新的,這次更新一下讀書筆記——漢娜·阿倫特的大頭目《極權主義》。 客觀來說,閱讀本書有很大的難度。由於德語語句本身的翻譯難度和原作者遣詞造句的嚴謹性。很多觀點都包含在了生澀難懂的長難句中,懂得不是很真切。
  • 理解民族主義:它為何沒有隨著冷戰結束走入「歷史的終結」?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在帝國、神權國家、部落、城邦等政治形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民族國家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導政治形態之時,民族主義已經成為了一種基礎性的政治原則,被全世界廣泛接受。從起源而言,美洲殖民地起源的民族主義、歐洲大陸起源的民族主義、20世紀反殖民和民族獨立運動中的民族主義有著各不相同的豐富內涵,但民族與國家結合的政治原則已被普遍承認。
  • 羅新:超越民族主義的國家史觀
    反思民族主義史學 最近讀過的關於民族主義的書中,有瑞士聖加侖大學(University of St. Gallen)Caspar Hirschi教授的《民族主義的起源——從古羅馬到近代早期德國的另一種歷史》。
  • 陳功評《庫德貴族與奧斯曼帝國》︱庫德民族主義怎麼來的
    本書更多使用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的文化主義理論,但也承認共有的「族群特性」(ethnicity)是民族主義產生的必要條件。作者將民族主義定義為,以語言、血緣等族群特性為基礎的、以族群的「歷史家園」(historical homeland)的獨立或自治為目標的運動。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風靡世界的民族主義研究本是我寫給懵懂英國人...
    (記者 李純一 實習生 祁濤)全球知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闊別中國大陸70多年後,再一次來到他出生的土地。安德森教授在訪問期間,接受了《文匯報》記者的採訪。手裡攥著載有填字格遊戲的報紙和一隻沒拆封的口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踱著步走進來。
  •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簡談西型民族主義
    文化民族主義處於一種常常被與德意志流派的浪漫主義式.有機性民族主義等同看待的傾向之中,把對於種類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識形態包括在內進行考慮是至關緊要的。囿於主張民族構成人員共同的精神、個性的共有,就會忽視文化民族主義中具有深長意義的事例。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也有通過構成社會的各種制度與工藝品、藝術品等具體事物來表現的場合。這裡把其稱為具象的制度論式的手法。先看諸如盧梭、伯克、博林布魯克、傑斐遜等人有關各民族間差異的思想,盧梭往往被看作是政治民族主義的創始人。
  • 「反黑」民族主義:性/別、生育與疾病隱喻
    也包括所有基於「同族家庭」的概念對社會統一性的想像。基於「同族家庭」對社會統一性的想像,內在於民族主義的敘事之中。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敘事,依賴於對其主體(「民族」)的單一性和歷史延續性的想像——即相信一群人在某一相對確定的領土上,代代相傳了某種不變的本質,因此他們能夠作為單一對象被一個名詞所指代。
  • 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升溫與溫和
    這其中雖夾雜著民族主義,但更多的是出於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可與認同,每個人都是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參與和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種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激昂的愛國情緒,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行動力,能夠迅速召集民族共同體中所有成員形成協同或接力效應,並付諸行動。
  • 真正的民族主義:外爭國權,內爭民權。很多人只知道一半
    所以,民族這個詞的出現,一開始就帶有民主的含義,它暗示著同一民族的每個人擁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打造政治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由共同生活在一片相互聯繫且有界限的領土範圍內的全部本土居民構成。這一時期的歷史學者重視民族起源和歐洲各民族的發展差異,對那些民族傳說、神話和古老文字有著強烈的興趣。被稱作民族主義學術研究「開山雙祖」之一的漢斯·科恩就說過:」歐洲的民族是由詩人、文獻學家和歷史學家創造的。」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從理論上講,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行動。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指出,民族實質上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也就是說它被想像為一種在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作為一種政治運動,民族主義主要追求三個目標:第一,一個民族的成員首先應當忠誠於自己所屬的那個民族共同體。第二,這種民族共同體希望成為獨立的國家。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學術界,有學者篤信「民族主義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①也有學者將其解釋為規範意義的「想像的共同體」,而在現實政治的層面,民族可能被視為「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②在歷史維度上看,無論是民族觀念還是民族主義的出現,都是在現代國家出現之後,「民族和民族主義均是現代國家的特有屬性」。
  • 梁文道:印尼是「想像共同體」的好樣本
    想像的共同體看到這裡,熟悉現代社會科學的讀者自然會想起去年過世的人類學宗師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他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把現代民族國家定義為一個想像出來的社群,而地圖正是實現這種想像的重要工具之一,印尼則是他建構其整套論說的田野資料來源。
  • 民族主義解釋
    所以,美國學者卡爾頓·海斯得出結論說:「關於愛國主義、民族性和民族主義的歷史和屬性的系統和總體研究,在任何語言中都不存在。」他進而指出:(1)民族主義是一種歷史進程——(人們)在此進程中建設民族國家;(2)「民族主義」一詞意味著包含在實際的歷史進程中的理論、原則或信念;(3)民族主義是某種將歷史進程和政治理論結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動;(4)民族主義意味著對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忠誠超越於其他任何對象。
  • 黃行 | 語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
    所以當前「中華民族共同體」並沒有一個官方的術語界定,坊間概念不過是一些雜亂的語義堆砌。 民族學的「構建論」認為:「民族是一種人為構建的範疇」「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的主張,對於還普遍地將民族視作「宛若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實體」的觀念來說,是重要的突破。最早實現這一突破的劃時代著作,應數人類學家利奇(E. R.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學術界,有學者篤信「民族主義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①也有學者將其解釋為規範意義的「想像的共同體」,而在現實政治的層面,民族可能被視為「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②在歷史維度上看,無論是民族觀念還是民族主義的出現,都是在現代國家出現之後,「民族和民族主義均是現代國家的特有屬性」。
  • 鄭非評《民族國家》︱古代到底有沒有民族和民族主義?
    首先,在古代國家裡,官方語言常常會擴展到整個國家,打壓甚至完全根除地方語言(地方上的老百姓不一定要學會識別官方文字才能學會官方語言,即使是文盲也會有故事、戲劇可聽);其次,宗教、神話也會滲透到最偏遠的鄉村社區,成為前現代的「想像的共同體」中最強大、最普遍的大眾媒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是印刷術創造了大規模的共同文化網絡,從而塑造了想像的共同體,蓋特認為,宗教也能做到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