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中國民族主義的不是中國政府,而是美國政客」

2020-12-16 人民日報海外網

今天一則來自美國媒體的新聞引起了國人的關注:白宮在考慮對中國共產黨及其家屬實行美國旅行限制。

美國的鷹派政客之所以能夠構想這樣的政策,不僅僅反映他們對中國的傲慢,更反映了他們的無知。

中國共產黨員數量超過九千萬;加上直系家屬,涉及上億/數億人。不僅如此,這上億人包括了中國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不僅僅在政府和軍隊,還分布在國企,民企,事業單位、學術機構,遍布中國社會整個毛細血管,囊括了中國精英及棟梁的相當比例。

每年訪問美國的中國人有300萬人次。其中有多少是共產黨員及其家屬?相信美國政府對此是一無所知的。中國共產黨員到底在中國的政治體制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有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和行為?他們和社會的關係到底如何?美國人對此一無所知。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兩個大國在博弈與競爭。如果你對另一國完全無知,那如何與他們博弈與競爭呢?

這就是目前美國對中國的狀況。我認為美國的精英/中上層與中國的對應群體有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即中國對美國的了解顯著多於美國對中國的。美國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競爭來自哪裡,蒙上眼睛亂捶亂打。按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美國是不可能與中國競爭的。

筆者堅持寫作,一直是希望幫助國內讀者增大對國外——特別是西方的「代表」——美國的了解。我希望這種寫作也在擴大美國與中國的信息不對稱。

美國有自以為豪的「強大價值觀」——是人類社會裡真正能由衷的徹底的奉行「四個自信」的社會。美國的地大物博,富饒、強大,使得他們更加相信自己強大的價值觀,並認為自己強大的價值觀是全世界都冀望的。只要美國拋出自己的價值觀(背後以好萊塢、麥當勞、可口可樂、耐克鞋、蘋果手機為支撐),就會得到全世界的擁護。美國人將其視為美國的軟力量。

但縱觀歷史,美國在傳播軟力量時是遇到過很多失敗的,都在於美國的過度自信及對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想當然與不尊重。

離我們距離最近的一個案例在越戰。

超級大國美國為什麼敗於越南叢林?這是因為,華盛頓的決策者由始至終沒有理解這場戰爭對越南人而言意味著什麼。

Thomas在越戰結束數十年後重訪越南之後得到了更加準確的觀察;美國的問題,在於「未能正確理解越南政治的核心是一場針對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鬥爭,而不是支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是我們強加於越南的一種詮釋。」

美國操縱的南越是越南人不喜歡的,這是另一個西方國家操縱之下的傀儡。

北越也並不僅僅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追隨者——儘管北越的領導人確實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更並非美國人在越戰時所擔憂的:北越僅僅是中國在印度支那的傀儡。北越政權是領導和代表越南人民對抗西方殖民主義以及外來強勢民族(中國)的力量。共產主義只是他們手中的利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北越的領導人及支持者是一群愛國主義者、民族主義者,而不是國際共產主義這種抽象政治意識形態的追隨者。他們追求的是越南的獨立。

美國發自內心的以為,把自己的國民派到印度支那的國土,與「邪惡的共產主義」抗爭,向越南人展現「自由」的燈塔,就可以換得越南人民的認可和支持。這種想法在越南人看來極為荒誕;美國的介入不僅幹預了越南的獨立,更極大的破壞了越南人的生活。無數的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僅在南越就有上百萬平民死亡,數百萬人受傷。沒有越南人員願意為傲慢的美國政權賣命,而把對抗美國作為全面戰爭。

美國面對的不是一場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的鬥爭,而是一場外來侵略者對越南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者的鬥爭。

當這個東南亞國家的民族認同、民族意識被喚醒,美國的失敗也成為必然。

直到美國在越南戰敗,仍然不明白自己的失敗在於完全未能理解這場戰爭的實質,從根本上錯判了越南的情勢,錯判了越南在鬥爭中的主要矛盾。美國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越南增加自己敵人,為自己最終的失敗奠定基礎。

這種事件屢見不鮮。譬如美國對伊戰爭,美國真的以為為伊拉克人提供了自由,推翻薩達姆會得到伊拉克人的夾道歡迎,並且美國的價值會在伊拉克生根。實際上,只有被遜尼派打壓多年的什葉派把美國看做是打擊遜尼派之宗派戰爭的利器而已。一旦遜尼派下臺,什葉派當政,他們最冀望的是國家的獨立,最反感的是美國幹預,最容易親和的是伊朗的什葉派。美國人完全不能理解這種宗族/宗派/部落政治,認真地認為美國價值可以自動通行全球,是全人類所希望的。

同樣的事情也在過去兩年的中美衝突中發生。

在今天的美國政客眼中,中國國內最主要的矛盾是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中國共產黨之間的矛盾。中國人民是對抗本國政府的,而美國因為能夠提供」民主」和「自由「,能夠提供「崇高」的、「先進」的人類文明價值觀,所以能夠自動地聯繫到中國民眾,能夠自動地深入中國民眾的內心,獲得中國民眾的認可,一起對抗中國共產黨與政府。

所以美國在過去幾年不斷地犯下錯誤。在貿易戰初期,包括打擊中興通訊的時候,尚有中國的精英認為美國只是按照規則行事,對中國的主張有自身的邏輯道理。待到美國開始打擊華為,進一步貿易戰牽制中國,在2019年香港問題上大做文章,在2020年疫情時極力在全球社會黑化中國,對中國不遺餘力的攻擊與制裁——從南海問題,到香港自治問題,到留學生問題,到制裁中國赴美上市企業,到Tiktok和微信,到共產黨員及家屬赴美籤證。美國已經將打擊面擴大到了更大範圍的中國社會。

不少美國政客真心認為自己是自由的化身,打擊的僅僅是中國政府,同時「身系」中國民眾,能夠獲得中國人民的認可。

這種看法離事實十萬八千裡。在中國人看來,這當然不是在對抗中國政府,而是在對抗和打擊中國。在美國非常的不公正待遇下,國人會紛紛與自己的政府聯繫在一起,並對美國的傲慢、敵意、無禮和進攻行為感到反感甚至仇視。

美國政府做法的唯一結果,就是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包括親美派)站到本國政府的一邊,站到美國政府政治的對立面。

美國政府無法看到,當代中國共產黨並不是20世紀上半葉的歐洲的極端政治意識形態,代表的也不是20世紀上半葉的國際共產主義,而是中國在經歷上百年列強侵略和屈辱的民族主義復興力量。中國因為歷史的原因選擇了共產主義和共產黨,這個政治選擇是中國的政治現實。

中國古代的朝代有「天命」觀。中國共產黨就是當代中國的天命。只要中國在發展,在繁榮富強的正軌,國運沒有大的逆境,這個天命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這是結合中國歷史的政治現實。

滿族是外來的少數民族,但依然能夠融入中華,清朝在數百年內被認可為擁有天命。

共產主義是西方舶來的政治思想,但經過改造和地方化,獲取了政權,被認為代表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一樣可以擁有天命。

筆者很少援引傳統概念,但認為有必要使用這樣的概念說明中國的政治現實。

中國共產黨代表了政府,代表了公權力和公共治理。這就是中國的政治現實。中國政府與中國社會的關係也與西方不同,不是簡單的契約、對立、鬥爭關係,而是共生、共存的有機關係——政府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反過來又影響和造就政府。中國人和中國社會與政府的共生、順應、契合關係是西方的公民社會-政府對立關係模式所根本難以理解的。

美國人無法認識到,2020年的中國共產黨並不是20世紀史達林時期的蘇聯共產黨。美國人無差別的反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中國人眼裡不是在打擊中國某股政治理論或意識形態,而是傷害中國,傷害中國人民。

美國相較幾十年前的越戰時期毫無長進。他們似乎還活在100年前,還停留在20世紀歐洲極端政治意識形態鬥爭的視角,嘗試理解21世紀的大國文明博弈。

筆者認為,長期以往,對美國形成挑戰的不是中國共產黨(或者美國所假想的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意識形態),而是補充了現代化元素和機制的中國傳統文明。中國人的努力、刻苦、勤奮、團結、效率;中國社會的強大的凝聚力中國獨有的政府社會關係;中國獨有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中國與眾不同的社會資源調配方式;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人改變物質現狀的極大願望與熱情;中國文化基因裡對教育的執著與重視;一個強大的具有向心力的文明的凝聚力、共性和慣性;中國人的不拘一格與創新性;在大一統的前提下,中國作為多民族文化大國所呈現的足夠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等等。

對美國構成挑戰的是現代中華文明和政治體,而不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只是當代中華文明的政治力量的具體載體和有型呈現。中國共產黨的背後是千年政治社會文明的延續。

筆者認為由於美國巨大的局限性、驚人的傲慢及對中國的無知,對於中國深入的、有洞見的、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討論基本不可能出現。所以美國還將停留在20世紀中葉的意識形態冷戰思維,把中國單純理解為「共產主義」國家,始終無法理解中國社會與政治現實。

其只會產生一個結果,就是美國政客將通過自己的行為,持續不斷地傷害和疏遠中國人民,使更多的中國人堅定地站到本國政府背後以及美國的政治對立面。

西方政治評論家總愛說,中國政府如何如何挖掘利用中國的民族主義去反對西方。又稱權威主義政府會如何如何歡迎這種民族主義。

他們所看不到的是,喚醒和培育這種愛國/民族主義的其實不是中國政府,而是美國政客自身。他們之所以能夠喚醒中國的愛國主義,在於他們對中國根本上的傲慢和無知。他們認為對中國提出自由和民主就是給予最大的價值啟蒙和恩惠;他們不了解中國在過去上百年裡經歷的屈辱及對國民性和民族意識的重要程度(這是我們從小到大教育所學習和接受的);他們認為各種不尊重中國的政治文化歷史觀念代表的僅僅是更加「先進」的言論自由,而非不尊重、挑釁和冒犯。

骨子裡他們還有不可言說的文化種族主義,認為西方代表更加優秀和先進的文明,而中國所代表和承載的是落後文明,具體無非兩種文化,一種是落後的亞洲(Asiatic)文化,一種是被西方主流政治所排斥的落後的極端政治——共產主義。這就是他們對中國的看法。

日本在過去二十年的相對衰落似乎印證了西方精英對西方文明根本優越的看法。日本及韓國歸順於西方政治文明體系的取態也使得西方不認為這兩個東亞發達經濟體可能對西方文明構成任何挑戰。

中國是西方(主要指美國)所不能理解的。美國的傲嬌與膚淺也使得他們無法沉下心來了解中國、理解中國。他們只是慣性地按照自己的成見去理解中國。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加劇兩個文明體的大分野,讓更多的中國人覺悟,看到美國體制的局限性,以及西方龐大、理想化政治敘事的虛幻,而選擇更加客觀、有建設性的評價中國的政治體制及政治文明。

這篇小文寫在7月17日,中國剛經歷了二季度3.2%的超預期增長,而美國連續一周單日病例超過六萬,正在一個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所無法應對的疫病之前內爆。而美國的政治「新星」Trump也可能成為這次疫情的陪葬品。他的隕落也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必然。

這說明美國政客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近代歷史和當代政治現實中的實際情況一無所知。

中國共產黨已執政超過70年,是中國政府和社會的一部分,這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估計Trump不會接受這樣激進的方案,但在大選之前,為了攻擊中國,挑逗美國公眾的興趣,白宮什麼樣的事情都能做的出來。

(來源:微信公眾號「tuzhuxi」)

相關焦點

  • 中國年輕人沒有那麼民族主義?美國擔憂或被誇大
    美國《外交政策》2月7日文章,原題:令人驚訝的發現:中國年輕人變得不再那麼民族主義了長期關注西方媒體對華報導的人都熟知一種觀念:為迎合不斷加劇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領導人得要表現得比較強硬。太多報導都是關於展現民族主義的憤青和小粉紅等。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西方應對新冠疫情失利後,頻頻甩鍋中國,從隱瞞疫情到數據作假,直至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不僅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熱潮,也引發了外交部門的強硬回應。面對西方來勢洶洶,中國該如何回應?當民族主義在西方走向民粹主義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美學者長期研究:中國民族主義並未抬頭
    【觀察者網編譯】據美國《芝加哥論壇報》2月8日報導,近日哈佛大學教授阿拉斯黛爾·伊恩·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在2月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安全》雜誌上發表題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在崛起嗎?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從前西方經濟好的時候,信心十足,並沒有感覺到一個崛起中的中國能夠真正「威脅」到西方。但是今天仍然深陷經濟危機的西方開始對自己信心不足,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對西方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這種被中國「威脅」的感覺促成西方做出各種有悖於中國利益的事情。西方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重返亞洲」來平衡中國的崛起,同時進行排斥中國的TPP經濟談判。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以上三大主流理論也無法系統解釋當下日益興起的民族主義。蓋爾納有關經濟需求導致國家建構,因而導致統一的教育,最終導致民族主義的理論似乎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英國脫歐和波蘭人支持歐盟卻反猶太的民族主義現象。安德森的「印刷資本主義」又如何能幫助我們理解美國的「白人民族主義」以及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 川普政府要求中國關閉總領館,美國內有人激烈質疑——還不是為了...
    此外,也可以回歸當初幫助川普贏得2016年大選的「經濟民族主義」主題。CNN當日另一篇報導提到,美國的疫情數據在驚人增長,從300萬病例到400萬病例可能只用兩周,有衛生專家警告說,疫情就像一列貨車滿美國跑,把希望都寄托在疫苗上已經不行。
  • 安德魯·劉:歐美政客正在體會讓中國當疫情替罪羊的「美妙」之處
    (文/安德魯·劉) 對於那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力的美國和西歐政客來說,為了分散公眾對他們的注意力,一個方便的替罪羊就是「中國」概念。怪罪「中國」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的模稜兩可。責難者難道僅僅是在指責共產黨在一月份那關鍵幾周裡是如何隱瞞信息的嗎?包括唐納德•川普在內的美國自由派和保守派都使用了這樣的託詞。
  • 叢日雲:為什麼當代中國激進民族主義愈演愈烈?
    [9]事實上,單純的文化民族主義不會在政治上採取激進的民族主義立場。有的人按其他民族的經歷,將中國民族主義興起的原因解釋為民族認同和民族情感的增長。但是,中國並非典型的民族國家,也就是說,不是按民族邊界建立的國家。[10]中國是多種民族、多種文化和複雜地域的統一體,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華民族」。
  • 王德華:紀念抗戰不是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德國「觀察家」網站評論說,「中國戰勝日本侵略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轉折點,紀念日象徵著中國人民的意志,提醒民眾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紀念日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這是實現中國民族復興的夢想。」BBC稱,「中國開始注重愛國主義的國家儀式,這實際上是愛國的制度化和常規化」。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認為國會在中國行不通,要另謀新的。其實政體、國體的新舊交替,沒有三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是難以完善的,這個過程中間肯定會有問題,有曲折,這很正常。汪朝光:我個人對民族主義一向持一種比較包容的態度,我一向主張,我們不能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是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義一定需要,而且一定客觀存在。日本有日本的民族主義,美國有美國的民族主義,我舉一個切身經歷。
  • 布熱津斯基:中國的民族主義非常正常
    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內容是關於俄羅斯的民族主義和蘇聯的帝國主義。在他看來,以蘇聯名義統治的俄羅斯,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在莫斯科發號施令的帝國。蘇聯是形式上的民族主義,實質上是社會主義,蘇聯的做法其實是在鼓勵非俄羅斯人中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增長。在更大範圍的蘇聯集團中,當曾經有過獨立歷史的國家被迫屈服時,這就更加明顯了。
  • 美報:「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好處
    (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2月6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4日刊登題為《「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好處》一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志遠人文藝術講座教授丹尼爾·貝爾。文章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件壞事,或者說外界貌似是這麼看的。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中國都將自己視為遭受外國欺凌的受害者,中國政府利用民眾的情緒把國家維繫在一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談兩種不同的民族主義:美國與東南亞
    本·安德森的研究以泰國、菲律賓、特別是印度尼西亞等有著殖民歷史的多族群國家為中心,儘管他的著作對於解構民族主義功莫大焉,但他本人並不是一位激烈的反民族主義者。       在如今的世界政治中,曾經維繫起政府合法性的民族主義在一些國家中正在失去魔力,然而什麼才是它的代替品,似乎答案並不明朗。
  • 美國民族主義的多重靈魂
    事實上,小布希政府史無前例地將對外戰爭和減稅相結合的做法顯示,共和黨並沒有期望美國人民會為「美國帝國」做出犧牲。當代美國文化對服兵役和自我犧牲持負面態度,但美國文化歷來包含了孤立主義的強大基因,這可以從2009年茶黨運動以及後來歐巴馬政府實施的政策中體現出來。
  • 中國應重建什麼樣的民族主義
    這樣,新一波的「中國威脅論」也在所難免。  對西方要有總體認識  無疑,在外在壓力下,中國需要民族主義。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沒有任何民族主義的反應,那麼中華民族的確很難被人所尊敬。但同時,人們也應當提問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族主義?從目前的動態來看,有幾種民族主義傾向值得注意,因為它們有可能不僅達不到民族主義本身的目標,反而走向了民族主義的反面。
  • 美媒: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危險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1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民族主義危險嗎?它經常出現在有關中國走向的談話中,它也常常讓人聯想到正在崛起的偉大的全球力量。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誠然,中國民族主義者的語言可能是激烈的和好戰的。
  • 聖誕取消賴中國,英國政客被中國記者怒懟
    英國,突然成了「歐洲病夫」、「國際棄民」,政客們現在是尷尬,焦慮,還是無奈?看來,其中有些人依然是「遇事不決,甩鍋中國」。歡慶聖誕淪為泡影,當地時間12月20日,向來口無遮攔,有英國「大嘴」之稱的英國「脫歐黨」領袖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在推特上發出了一句「無能的挖苦」:「聖誕取消了。謝謝你,中國。」並將該推文置頂。
  • 印政客炮轟莫迪重金買「空軍一號」還叫囂「將擊退中國100公裡」
    據環球網報導,因參加拖拉機集會抗議帶著「坐墊」被執政黨政客炮轟「抗議式旅遊」,印度在野黨領導人坐不住了。當地時間6日,印度國大黨領導人拉胡爾.甘地對印度總理莫迪進行炮轟稱,總理在近日花重金購買的豪華飛機,可不僅僅只是一個坐墊,「還有著許多豪華床來為他的舒適提供服務。」
  • 美國證實新冠發現時間早於中國,「中國起源論」不攻自破
    這表明2019年12月中旬美國就有人感染新冠病毒,比中國正式確定該病毒提早幾周,比美國公共衛生部門發現首例病例早大約1個月。這一研究發現被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彭博社等媒體紛紛報導。鐵證如山,這一發現正是對一些西方政客炮製的「中國起源論」的有力一擊。
  • 美國證實新冠發現時間早於中國, 「中國起源論」不攻自破
    美國疾控中心科學家11月30日發布了一項研究,在去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期間收集的39份來自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血液樣本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特異性抗體。這表明2019年12月中旬美國就有人感染新冠病毒,比中國正式確定該病毒提早幾周,比美國公共衛生部門發現首例病例早大約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