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對一個人的稱呼有多種。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那麼古人的「名、字、號」是怎麼得來的又是怎麼用的?
「名」是小孩出生時取的,是上級稱呼下級的,長輩稱呼晚輩時用的,也可以用來自稱。而實際用作於自稱會比較多,顯其謙遜。例如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常以「亮」自稱。而有些時候在使用稱呼的同時,也可以看得出兩人之間彼此的關係。
空城計中諸葛亮只用一琴來守城,司馬懿聽其琴聲說道,「聽諸葛亮彈琴,如觀其肺腑也,我能為諸葛亮知音,不勝榮幸」可見司馬懿雖為敵軍,但是此刻他是發自內心的敬佩。礙於為異主而謀,只能直呼其名。
「字」是古人在成年時取的,用於朋友之間的稱呼,作為尊稱。
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是有關係的,「字」通常是用來解釋名的,也叫做「表字」(表示名的意思)這種稱呼的取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種:
1、同義反覆(意義相近,相同)。
-諸葛亮,字孔明,「孔」為大的意思,「明」指亮光,合意為極亮,很亮。
-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表示玉的意思。
-諸葛瑾,字子瑜,與其同理。
-劉備,字玄德,「玄德」在《道德經》第十章中提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意思為生萬物,養萬物,生而不據為己有,養而不持功績,萬物生長而不去主宰,這就是高尚的「德」。從此來看,「玄德」實指一種蘊含的東西,與「備」具備,貯備,意義相近。
2、反義相對:
-朱熹,字元晦,「熹」是火光的意思,「晦」指昏暗不明。
-劉過,字改之,《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曾點,字子皙,「點」為黑點(墨點),「皙」為白。
3、聯想(擴展、延伸):
-「蘇軾」,字子瞻,「軾」為車前的橫梁供人扶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君馮(憑)軾而觀之」。倚靠時一般是做出向前瞻望的動作,所以「瞻」由此而來。
-康有為,字廣廈,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寫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有為」延伸出他的抱負,追求(廣廈)。
而「號」起源周朝,《周禮》:「號,唯尊齊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一個人的美稱和尊稱。在古代,「號」起得比較隨性,一般與姓名沒有關聯,但卻也是內含寓意,既有自己命名也有他人所取。
1、自號: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蘇軾的被貶至黃州東坡的境遇,讓他想起白居易被貶時也是居於一個叫做東坡的地方,故然因而自稱。
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傳中》開頭就提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2、贈號:
-賀鑄,人稱賀梅子, 只因他詩中一佳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張先,人稱張三影,此稱呼得於他寫的「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