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 2019-04-11 20:46:05
教育部網站4月11日發布《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其中特別指出,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教育部網站4月11日發布《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其中特別指出,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已明確提出「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並且通過考核。對於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
這是對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學分做出的底線要求。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本次《意見》結合發展形勢,再次強調公共藝術課程學分,各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確保底線要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動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學分化建設,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的學分目標。
這個要求過分嗎?會不會浪費大學生學習專業課的時間?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所有本科生在學習期間必須修滿8門人文藝術社科學院的課程,拿到32個學分才能畢業。
然而,我國大學公共藝術課開設的現狀如何?大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的態度又如何?
一份2018年對北京13所重點高校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管理教師的訪問調查顯示,儘管2006年教育部就規定每名大學生必須選修1門藝術課,但這13所重點高校中,有46.15%的高校並未設置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有19.22%的學生從來沒有選修過藝術類公共課程。
調查還發現,有46.15%的高校沒有設置專門的公共藝術教室等教學場所。
大學生的選課態度又如何呢?
這項調查還對北京市34所高校非藝術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47.51%的大學生選修藝術類教育課程是興趣使然,為提高藝術修養;37.01%的學生是為了豐富課餘生活,放鬆身心;13.52%的學生僅僅為了獲得學分。
大學生對於公共藝術課的興趣還算高漲。但調查顯示,大學生最喜愛的藝術教育方式還是學校晚會、專場音樂會,佔比41.35%。學校組織的各類晚會參與度也最高,佔比59.0%。
從世界範圍來看,許多大學都將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國外醫學相關研究也指出,諸如視覺藝術實踐經驗能夠促進護理專業學生形成科學的觀察方法,提升其專業能力。
歐美國家對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教育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後期,比如德國最早在大學教育中開設藝術史課程。
藝術史始終是歐美國家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核心課程。比如,在普林斯頓大學2004年為本科生提供的20多種藝術課程中,絕大多數屬於藝術史類課程。
根據學院藝術學會提供的全美50所高校調查報告,全美高校在20世紀40年代己開設了800種以上的藝術史課程。其中哈佛大學所開設的藝術史課程包括各類通史和專史,達61門之多。
哈佛大學一直具有非常好的藝術教育傳統,藝術課程始終處於核心課程的地位。2007年第一任女校長福斯特上任不久後,就任命了哈佛大學藝術特別工作組,全面調查哈佛大學藝術教育的現狀並為未來的藝術教育提出建議。
她要求委員會思考和報告如下一些問題:在一個研究型大學中,藝術應該發揮什麼功能或作用?在未來的大學競爭中,藝術具有什麼意義?在博雅教育中,藝術應該發揮什麼功能?什麼類型的管理方式或機構改革能夠更好地支持哈佛藝術等等。
對此,《意見》指出,各高校要明確普及藝術教育管理機構,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
高校要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結合自身優勢和跨學科特點,針對學生美育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構建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
(21世紀經濟報導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