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伍鳳山的微信暱稱是「老木匠伍鳳山」,沒有寫自己獲得的全國木工冠軍之類稱號。「老木匠」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給外孫做的學步車,孩子每往前走一步,這部學步車上的機關就會轉動,發出有節奏的木頭撞擊聲,「嗒嗒嗒,嗒嗒嗒」看著手機視頻中的外孫,伍鳳山滿足地說,用這架伍氏獨創學步車,外孫學走路特別快。「我總共做了兩部,兒子沒結婚,但也給他的孩子做了一部!」
出生於1964年8月的伍鳳山,15歲學習木工,1995年來到廣東省中山市,希望憑藉一身技藝成為「萬元戶」。如今,他不但衣食無憂,而且屢獲殊榮,希望能夠把這種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參加真人秀一戰成名
伍鳳山在家排行第三,在江西九江農村出生長大的他,雖然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但早早就想為家中出力,「那個時候家裡有田,能吃上飯,但是沒有錢。想掙錢,就得去學手藝。」在那個年代當地流行的瓦工、木工、打獵、裁縫等技藝中,伍鳳山選擇跟同村的一位木匠師傅學徒。
伍鳳山說,當時常常要坐船、乘車、徒步才能到東家那裡,東家就把自己想要做的家具告訴師徒倆,「要做一張大床,或者一個柜子,幾個板凳,東家只要說出自己的需求,不用畫什麼圖紙,我們就開工,一出去經常十天半月。」
伍鳳山除了在老家做活之外,還到過浙江溫州等地打工,後來,聽說廣東容易掙錢,揣著成為「萬元戶」的夢想來到中山市大湧鎮,就此一幹22年。2014年伍鳳山參加真人秀節目《技行天下》「最佳木工」大賽獲得冠軍,身處激烈的比賽當中,伍鳳山使用的方法被現場的對手模仿,但伍鳳山依然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僅用37分54秒就完成了一張木凳的製作,以及梯形、三角形、方形不同形狀的木榫製作,連對手也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人就應該做到老學到老
伍鳳山從木工學徒出身,獲得全國木工冠軍,還擁有「中山市十大工匠」、「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山市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幾十年的實踐積累,他的經驗不可謂不豐富,但是,依然保持一顆好學的心,依然還在活學活用,「浙江東陽木工師傅的確很棒,人家底蘊深厚,傳承得好,我現在看到人家的活兒,都會去請教為什麼那樣處理,學到不少東西。」
在參加「最佳木工」比賽時,所有人對伍鳳山的斧子功夫佩服不已,有一個榫頭稍微大了一些,他不用量尺,用斧頭劈下一點,結果榫頭就乖乖進去了,嚴絲合縫。「這是小時候學徒時練出來的斧子功,一塊大木頭,先用斧子劈出一個平面,才能開鋸,斧子是必須的一種工具。現在都是機械化了,斧子很少用了。」
可是,並不是擁有絕活就可以一勞永逸。伍鳳山告訴記者,當時大湧鎮有人設計出了「大象寶座」這一作品,但過了半年都沒有人願意接這活,「做工太複雜了!譬如,一個椅子的靠背,平常三四塊材料就可以拼裝完成,但『大象寶座』的靠背,需要二、三十塊材料都不止!」需要費的時間太多,而且有不少技術難題,當時工廠的主管找了好幾撥人,都沒人肯幹,最後找到了伍鳳山。製作「大象寶座」除了需要大量的時間之外,伍鳳山還發現,因為作品太大,現有的木工工具根本無法完成一些鑽孔工作,「洞太深了,現有的鑽頭都不夠長。」伍鳳山遍尋木工機械店無果後,自己動手磨鑽頭,最後完成了這項工作,「之所以想到自己製作鑽頭,是以前在浙江工作時,那間工廠引進了德國的木工機械,當時十分少見。由於老木匠們不會操作,一般都不去理那部機械。但我就想看看人家是怎麼幹的,所以經常去看別人怎麼操作。那部機器就是需要自己磨鑽頭,沒想到過了那麼多年,這個點子用上了。」伍鳳山完成的「大象寶座」沙發圖片作為「中國紅」系列中當代紅木家具的代表作品。
成立工作室傳承技藝
今年六月份,伍鳳山參加中山市工藝美術大師評比,他以現場作答的方式,用木料做了一個小板凳。四條腿,一個面,板凳三十公分高,二十公分寬,看起來似乎平平無奇,但是做出來之後,現場的評委都大加讚揚,甚至有評委現場就想買下這個凳子。「我是嚴格按照魯班椅的比例做這張小板凳,凳腳向外延展的角度,凳腳上細下粗的比例,凳面上榫眼的間隔,榫眼與凳面的比例,都是按照規格要求做的。所以,懂行的評委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張板凳。」
對於製造方面,伍鳳山認為,現在的機械化程度高,工人們只會做一樣家具的某一個部分,「當然他可以做得非常快,最普通的工人一天也能掙三四百塊,好的可以掙千把塊,但是,他不會做出一個完整的家具,這樣下去,木工技藝就無法傳承下去了。」
伍鳳山的個人工作室正在籌備當中,他從廠裡幾十個工人裡面,挑到了三四位可造之材,希望能夠培養,「現在就是想把這種傳統技藝傳下去,工作室這個月應該就可以開了。」伍鳳山期待地說。
文/廣報記者 姜永濤 圖/廣報記者 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