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2020-12-09 花曼玲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往今來,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警示名言、啟示名言,流傳了一個又一個時代,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時刻給我們警示,時刻給我們啟示。

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原意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如果你虔誠祈禱供奉的話,神明會顯靈幫助你。

還有一直說法是:在我們抬頭三尺的地方有神明在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告誡世人,人生在世,要時刻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及時的止惡行善,不要以為身邊沒人,做壞事就沒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相關焦點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上半句更有深度,不可不知
    來源:品讀時刻而我國自古以來又是禮儀之邦,人們也一直遵循禮法來辦事,而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慢慢就和俗語有了很大的關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多引導作用。本期和大家說的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至理名言,看完真長見識!
    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有一句話叫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要以為自己做的壞事沒人知道,只要你一抬頭就會看到「神明」。事實上「舉頭三尺有神明」, 其實也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人一定要有敬畏心
    在期望神明護佑同時,賞罰分明的天道也同樣給與世人以警醒、約束,所以古語有言:「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告誡眾生多發善心,常結善緣,多持善行。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並不是完整的。這句話還有非常經典的下半句,看似簡簡單單的7個字,恰恰是這句俗語的精華。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你聽說過嗎?
    比如古人就曾說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就是對於惡人的勸誡,但是還有後半句,很多人不知道。一、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惡人都能受到懲罰,很多惡人做了壞事之後都會掩飾自己,從而躲避懲罰。還有很多人扮演成好人,然後做壞事,甚至在眾人面前,他一直是好人的身份。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老人們總提的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好像是告誡,也好像是約束。老人們之之所以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是在宣傳自己的觀點。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等,這些張口就來的俗語,其實蘊藏著大智慧。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口口相傳。而我國自古以來又是禮儀之邦,人們也一直遵循禮法來辦事,而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慢慢就和俗語有了很大的關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多引導作用。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給出答案,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大自然比較敬畏,甚至產生一些迷信的思想,相信鬼神之說,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敬鬼神而遠之。」世上究竟有沒有鬼神?估計沒有人見過,基本都是道聽途說,或者虛構出來的。
  • 古人訓「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被奉為經典,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古人訓「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被奉為經典,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整句俗語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後半句出自清代葉存仁的詩歌:「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為官三十餘載的葉存仁離任之時,同僚和下屬因為敬佩他的人品,所以送他一葉扁舟作為臨別贈禮,於是他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歌。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經常會聽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樣的說法,對於有神論者則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上帝、有神仙掌管著我們的生死,判斷我們的善惡;對於無神論者則是嗤之以鼻,毫不在意。對於科學研究者,雖然不相信鬼神,但生活中往往出現的一些違反物理常識的現象又讓人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清楚。
  • 鎌倉物語:舉頭三尺有神明,願未來揣著敬意走的浪漫
    後來了解到在日本這個神道文化濃厚的國家中,有兩句俗語,一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另一是「一粒米上站著七個神仙」,他們相信神仙有八百萬之多,因此他們對於自然和神靈都更為親近與敬畏。對比之下覺得日本真是個可愛又浪漫的地方,可以將對神明的敬畏融入到日常之中,展現與熒幕之上,驕傲地跟全世界說:你看,這是屬於我們這個地方的神話。
  • 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是誰嗎?天神有兩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世間所有的事都有因果,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一個人心存善念,常做善事,不僅為自己修了好運,也為兒孫積累了陰德。自古以來因果報應的事例,無不歷歷應驗,這也充分證實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上半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後半句。「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有一句話叫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要以為自己做的壞事沒人知道,只要你一抬頭就會看到「神明」。
  • 「舉頭三尺有神明」說的啥?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代清官的最高境界
    中國人們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數千年,在這漫長歲月裡積攢下了,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史料,以及最為優秀的璀璨文明,我們今天依然誦讀著數千年前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漫漫千年不過仿佛昨日,很多古人們從自己實踐中得出來的話語,直到如今也在被我們廣泛引用著。
  • 連勝文提醒陳菊:若不坦白,舉頭三尺有神明
    難道過去高雄每年用在清淤及治水、防登革熱的錢都白花了嗎?,還要每天擔心舉頭三尺有神明!難道過去高雄每年用在清淤及治水、防登革熱的錢都白花了嗎?  如果有一天高雄的下水道突然變得有生命,我相信它講的第一句話一定是「I can't breathe!」「 我無法呼吸!」充滿了要窒息的痛苦與無奈!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什麼意思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這句話大家經常會聽到,但是還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其實這幾個字可以用正大光明來形容,告訴人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騙取別人以獲得信任,結果只是騙取了自己的良心。
  • 民間故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清朝的時候,保定府有個鄭家莊,鄭家莊有一個窮書生,叫鄭經綸。由於家中貧窮,二十八歲才娶了妻子,妻子吳氏,本是個秀才之女,但小時候得過禿瘡病,頭髮有些稀疏,但為人溫柔賢惠,知書達禮,因仰慕鄭書生才學,才嫁給他。婚後,吳氏每日紡線織布掙些微薄收入,供丈夫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