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懸疑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往往大受歡迎,但專業的犯罪心理研究對多數人來說還很陌生。那麼究竟是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犯罪?
傳統的犯罪學認為,金錢、性慾、嫉妒、恐懼、憤怒、仇恨、偏見這「七宗罪」涵蓋了出發所有犯罪行為的動機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犯罪人數並不簡單和犯罪案件的數量成正比。實際上,決定犯罪案件數量的只是40%,這部分人以犯罪為生甚至以犯罪為樂,往往是慣犯、累犯、系列犯;另外60%的犯罪人平時生活正常,人格也正常,但因為曾經的心理刺激留下創傷,就像埋下定時炸彈,一旦內部外部的時機成熟,就會引爆。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從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是否穩定持續,按此標準,把犯罪人分成了兩大類:危險人格犯罪和危險心結犯罪。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人格,就是我們所說的個性,其最大特點就是穩定持續,所以危險人格犯罪幾乎都是慣犯累犯,也就是說他們一旦開始犯罪就停不下來,犯罪活動就成為他們的自然需要,甚至是生存方式。而心結犯罪是在某個點上,因為外部刺激造成心理創傷和糾結,糾結越來越深,最終形成偏執。下面我們詳細敘述一下三種人格犯罪。
一、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是危險人格中的一種,也是犯罪人群中最高危的一類,會反複製造系列惡性暴力案件,給社會帶來極大威脅和破壞。學術界普遍認為反社會人格犯罪由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兩方面綜合決定,但李玫瑾教授更強調先天的因素,認為這類人生來就有人格障礙,在她看來反社會人格就是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什麼是天生犯罪人呢?龍布羅梭曾經是義大利軍醫,具體工作是給死刑犯驗身,在解剖了300多具死刑犯的屍體之後,他發現這些人的頭蓋骨都出現了類似原始人的返祖現象。1876年發表著作<<犯罪人論>>,首次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概念,認為那些最不人道的犯罪是由於生理性的返祖帶來獸性本能而非理性選擇,法律在這種人面前幾乎毫無威懾力,但這種觀點有一種宿命論的嫌疑,直到今天主流觀點一直是犯罪時社會的產物。
反社會人格的第一個特徵:很早出現暴力傾向和其他違法犯罪的行為,這裡的很早,是10歲以前,而其他犯罪人出現犯罪普遍在十八歲青春期或者成年以後才實施犯罪。
反社會人格的第二個特徵也是其核心特徵便是先天缺失基本情感,後天難以教化,所以反社會人格還有一種說法叫「無情型人格障礙」。有兩個真實的案例,第一個案例的主角是中國「十大悍匪之首」白寶山,當時四個警察去石景山的家裡抓他,他本來想掏槍的,結果這時候他媽媽進來了。後來白寶山對警察說:你們要感謝我媽,如果不是我媽進來,你們都完了。白寶山雖然冷酷無情地殺害了15人,但他對母親的情感和普通人沒差別,所以他不願意當著母親的面殺人。
再比如「吳若甫綁架案」,主犯王立華第一次入獄時想著出來以後要大幹一場,他想的第一個念頭是出來把母親先殺了,因為母親知道他犯罪肯定很痛苦,乾脆把她殺了,不讓她知道。對親人的依戀是人類的基本情感,反社會人格的核心特徵恰恰是先天缺失基本情感,從這個角度,顯然王立華是反社會人格,而白寶山不是。
對反社會人格來說不管是早期的家庭教育,還是後來的法律懲罰,都很難阻止他們走上犯罪之路,他們不僅無情,而且毫無羞恥和罪惡感,是名副其實的天生殺人狂。反社會人格雖然在感情和道德上是雙重白痴,但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智商也有問題,恰恰相反他們在實施犯罪的時候的表現的極其聰明,不光聰明他們還特別善於駕馭和操縱別人,所以反社會人格很容易成為犯罪團夥的頭目。除了綁架吳若甫的王立華,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的主犯張軍也是反社會人格的典型代表,他不僅自己作惡多端,還把外甥、同鄉、甚至情婦一起拉上犯罪之路。這就是反社會人格的第三個特徵,聰明,善於謀劃,操控團夥犯罪。
二、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簡單來說,犯罪人格是因為生而不養,缺陷人格是因為養而不教。大家試想,如果一個孩子過早失去監護和和照顧,成為孤兒,流浪兒。自生自滅,沒有謀生的能力,為了生存他很容易發展到以偷搶為生,而且成年以後因為需求升級,比如產生的性需求,那他的犯罪形式也會升級惡化,犯罪人格的特點是動機特別簡單,但是手段非常殘忍。他們基本上以犯罪為生,也就是說,他活一天,他所有的需要,食色性也這些東西,都會以犯罪的方式來解決。
如果說犯罪人格是因為生而不養,那缺陷人格就是養而不教。無原則的放縱與寵溺,養成了自我中心,任性衝動的性格。當自私與人性成為一種心理基調,人格缺陷就已經形成。這類人格缺陷也被稱為溺愛型的人格障礙。
比如北京大興滅門案的李磊,殘忍殺死父母妻兒,只是因為「父母管教太嚴,妻子爭強好勝。」回溯李磊的童年,早年被爺爺奶奶寵壞,恣肆玩樂,長大後回到父母身邊,不服管教,自然與父母疏遠;妻子也知道他的習性,掌管著家裡的經濟權。家裡拿到拆遷款後,李磊一直打主意想拿來揮霍,父母妻子不允,他才起了殺心。再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坑爹的李天一,也是寵溺害了他,「慈母多敗兒,嬌慣忤逆子。」這句古話簡直是缺陷人格的最佳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