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被上天拋棄的原罪

2021-01-07 清尚朗月

犯罪懸疑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往往大受歡迎,但專業的犯罪心理研究對多數人來說還很陌生。那麼究竟是什麼人在犯罪?他們為什麼犯罪?

傳統的犯罪學認為,金錢、性慾、嫉妒、恐懼、憤怒、仇恨、偏見這「七宗罪」涵蓋了出發所有犯罪行為的動機

七原罪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犯罪人數並不簡單和犯罪案件的數量成正比。實際上,決定犯罪案件數量的只是40%,這部分人以犯罪為生甚至以犯罪為樂,往往是慣犯、累犯、系列犯;另外60%的犯罪人平時生活正常,人格也正常,但因為曾經的心理刺激留下創傷,就像埋下定時炸彈,一旦內部外部的時機成熟,就會引爆。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從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是否穩定持續,按此標準,把犯罪人分成了兩大類:危險人格犯罪和危險心結犯罪。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人格,就是我們所說的個性,其最大特點就是穩定持續,所以危險人格犯罪幾乎都是慣犯累犯,也就是說他們一旦開始犯罪就停不下來,犯罪活動就成為他們的自然需要,甚至是生存方式。而心結犯罪是在某個點上,因為外部刺激造成心理創傷和糾結,糾結越來越深,最終形成偏執。下面我們詳細敘述一下三種人格犯罪。

一、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是危險人格中的一種,也是犯罪人群中最高危的一類,會反複製造系列惡性暴力案件,給社會帶來極大威脅和破壞。學術界普遍認為反社會人格犯罪由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兩方面綜合決定,但李玫瑾教授更強調先天的因素,認為這類人生來就有人格障礙,在她看來反社會人格就是龍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什麼是天生犯罪人呢?龍布羅梭曾經是義大利軍醫,具體工作是給死刑犯驗身,在解剖了300多具死刑犯的屍體之後,他發現這些人的頭蓋骨都出現了類似原始人的返祖現象。1876年發表著作<<犯罪人論>>,首次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概念,認為那些最不人道的犯罪是由於生理性的返祖帶來獸性本能而非理性選擇,法律在這種人面前幾乎毫無威懾力,但這種觀點有一種宿命論的嫌疑,直到今天主流觀點一直是犯罪時社會的產物。

反社會人格的第一個特徵:很早出現暴力傾向和其他違法犯罪的行為,這裡的很早,是10歲以前,而其他犯罪人出現犯罪普遍在十八歲青春期或者成年以後才實施犯罪。

反社會人格的第二個特徵也是其核心特徵便是先天缺失基本情感,後天難以教化,所以反社會人格還有一種說法叫「無情型人格障礙」。有兩個真實的案例,第一個案例的主角是中國「十大悍匪之首」白寶山,當時四個警察去石景山的家裡抓他,他本來想掏槍的,結果這時候他媽媽進來了。後來白寶山對警察說:你們要感謝我媽,如果不是我媽進來,你們都完了。白寶山雖然冷酷無情地殺害了15人,但他對母親的情感和普通人沒差別,所以他不願意當著母親的面殺人。

白寶山

再比如「吳若甫綁架案」,主犯王立華第一次入獄時想著出來以後要大幹一場,他想的第一個念頭是出來把母親先殺了,因為母親知道他犯罪肯定很痛苦,乾脆把她殺了,不讓她知道。對親人的依戀是人類的基本情感,反社會人格的核心特徵恰恰是先天缺失基本情感,從這個角度,顯然王立華是反社會人格,而白寶山不是。

王立華

對反社會人格來說不管是早期的家庭教育,還是後來的法律懲罰,都很難阻止他們走上犯罪之路,他們不僅無情,而且毫無羞恥和罪惡感,是名副其實的天生殺人狂。反社會人格雖然在感情和道德上是雙重白痴,但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智商也有問題,恰恰相反他們在實施犯罪的時候的表現的極其聰明,不光聰明他們還特別善於駕馭和操縱別人,所以反社會人格很容易成為犯罪團夥的頭目。除了綁架吳若甫的王立華,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的主犯張軍也是反社會人格的典型代表,他不僅自己作惡多端,還把外甥、同鄉、甚至情婦一起拉上犯罪之路。這就是反社會人格的第三個特徵,聰明,善於謀劃,操控團夥犯罪。

二、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簡單來說,犯罪人格是因為生而不養,缺陷人格是因為養而不教。大家試想,如果一個孩子過早失去監護和和照顧,成為孤兒,流浪兒。自生自滅,沒有謀生的能力,為了生存他很容易發展到以偷搶為生,而且成年以後因為需求升級,比如產生的性需求,那他的犯罪形式也會升級惡化,犯罪人格的特點是動機特別簡單,但是手段非常殘忍。他們基本上以犯罪為生,也就是說,他活一天,他所有的需要,食色性也這些東西,都會以犯罪的方式來解決。

如果說犯罪人格是因為生而不養,那缺陷人格就是養而不教。無原則的放縱與寵溺,養成了自我中心,任性衝動的性格。當自私與人性成為一種心理基調,人格缺陷就已經形成。這類人格缺陷也被稱為溺愛型的人格障礙。

李磊

比如北京大興滅門案的李磊,殘忍殺死父母妻兒,只是因為「父母管教太嚴,妻子爭強好勝。」回溯李磊的童年,早年被爺爺奶奶寵壞,恣肆玩樂,長大後回到父母身邊,不服管教,自然與父母疏遠;妻子也知道他的習性,掌管著家裡的經濟權。家裡拿到拆遷款後,李磊一直打主意想拿來揮霍,父母妻子不允,他才起了殺心。再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坑爹的李天一,也是寵溺害了他,「慈母多敗兒,嬌慣忤逆子。」這句古話簡直是缺陷人格的最佳註解。

相關焦點

  • 豁免「原罪」本身就是犯罪
    隨著反腐力度的不斷加大,那些不法商人和腐敗官員的案例充分地暴露出來,然而追究「第一桶金」的「原罪」問題不許再提,目的在於一個寬鬆的營商環境。其實,「原罪論」早已是熱點話題,在此,首先聲明筆者的觀點,即:一、「原罪」必須追究,否則是對法律和法治國家的褻瀆;二、「第一桶金」≠「原罪」;三、不能因為「第一桶金」的發展為國家增加了稅收和為改革開放做出了貢獻,就免除「第一桶金」的原罪問題;四、反對追究「第一桶金」的原罪是對改革開放的否定的說法。
  • 每天都有人犯罪,為啥我們無法根治犯罪?犯罪心理學專家說出真相
    為什麼社會無法徹底根治犯罪?犯罪心理學專家說出真相我們經常能在新聞上看到人們犯罪的消息,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年每天都有人犯罪。很多人就好奇,大家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去犯罪呢,這條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啊,說不定餘生都只能在監獄裡度過,這又是何苦呢?但即使是這樣的反問,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犯罪,那為什麼我們無法徹底根治犯罪呢?原因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犯罪心理學家說的真相。犯罪心理學專家說,其實犯罪是一種社會現象,這個世界先有了犯罪,才會出現警察、律師、法官等等這些工作。
  • 犯罪心理學哪個大學好 犯罪心理學考研科目
    每當看到警匪片裡那些犯罪心理學專家通過現場的一些證據等經過縝密的分析之後,抓到犯人的時候都無比佩服他們,覺得他們簡直就是大神,也激發了一部分人學習犯罪心理學的興趣,想要為社會做貢獻,那麼犯罪心理學好一些大學有哪些?
  • 測你不為人知的人格原罪是什麼?
    其實,七宗罪最早來源於天主教教義。 今天,我們再次翻開天主教對七宗罪的解釋發現,心理學中也能找出相應對的人格。 上文中的父親,很大可能是被「暴怒」的人格原罪支配,造成讓人心痛的後果。被「暴怒」原罪支配的人,遇事容易感到憤怒,卻又會拼命壓制住,某一刻,心底的暴躁、憎恨、憤怒再也控制不住時,會決堤而出,做出毀滅性行為。
  • 犯罪心理學:給犯罪心理畫像
    刑偵手段中,對嫌疑人的描述叫做犯罪人物的刻畫,這個描述是個偵查方式。這次白銀案根據目擊證人的描述畫出了三張畫像,五官和輪廓。犯罪心理畫像不同於人物畫像。通常需要犯罪心理畫像的案件是沒有目擊證人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作為犯罪心理學研究者,您的思路和刑偵人員有何不同?
  • 刑偵劇中「犯罪心理學天才」那麼邪乎,看看專業同學是怎麼說的?
    然而「犯罪心理學」真的有那麼厲害嗎?憑直覺的推理,有理論依據嗎?在現實中,又對抓獲罪犯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迫不及待想解開這些疑問,於是橘子君聯繫到了2位犯罪心理學和2位心理學的專業人士,和他們聊了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薦書|吳宗憲:《犯罪心理學總論》
    為此,在本書的寫作中,最大限度地增強其心理學內容,例如,大量使用心理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闡述犯罪心理問題。又如,在涉及犯罪問題時,不僅論述其法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更重視其心理學的意義,努力對犯罪問題進行心理學的解釋。其次,淡化社會學傾向。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社會學化,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例如,在論述中較多運用社會學的概念和原理分析犯罪問題。
  • 傳銷1040的犯罪心理學
    違法犯罪對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是危害極大的,所以不要因為一時情緒而違法犯罪,更不能處心積慮去違法犯罪。今天要說的是如今比較流行的傳銷新模式,這也是目前來說全國比較猖獗的傳銷模式,這就是傳銷1040陽光工程,光是說這個事情,我想熟悉的朋友都會記憶深刻也知道它帶來的負面效應。
  • 強烈推薦犯罪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結合的小說
    很多人都喜歡看《神探福爾摩斯探案集》類型的犯罪推理小說,喜歡看邏輯推理小說的朋友們知道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 但是我們國內也有完全可以和東野圭吾相媲美的小說家,他現實生活中的職業是一名大學犯罪心理學老師,他有著親身經歷,這種經歷給了他其他推理小說家沒有的優越條件,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知道那種深切的感悟和體會。
  • 我國犯罪心理學主要奠基人、法律心理學開拓者羅大華教授去世
    ,犯罪心理學主要奠基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士羅大華老師於2015年11月11日10點10分因病去世,享年79歲。羅大華教授開創先河,奮發圖新,是新中國法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對中國法律心理學事業的創立和發展有突出貢獻。他自1979年開始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與教學,1983年至1999年擔任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 薦書│《犯罪心理學(第六版)》
    內容簡介:《犯罪心理學(第六版)》是一本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的教科書
  • 犯罪學與心理學的融合丨中國大學MOOC《犯罪心理學》課程開講啦!
    —— 波諾犯罪學與心理學的融合中國大學MOOC《犯罪心理學》課程開講啦!犯罪心理學是犯罪學與心理學的融合犯罪學追問的是人為什麼會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和與「外因」心理學關注的是人類「思維、情緒與行為的未知根源」當我們用心理學知識之光照向犯罪學的研究領域時在我們眼前呈現的就是人類內心世界難以捉摸
  • 從犯罪中窺探人性——犯罪心理學入門這6本書就夠了
    ——約瑟夫·康拉德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行為和心理的規律、犯罪對策和預防的學科。   然而,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後來著名的顱相說,犯罪心理學雖有久遠的思想淵源,卻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直到19世紀下半葉,德國精神病學家埃賓、奧地利檢察官格羅斯相繼出版了《犯罪心理學綱要》《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才算是真正誕生。
  • On Sin 論原罪
    他們犯下的原罪如此深重,以至於玷汙了全部人性—— 在此意義上,這一本性已播及後代子孫,使他們有犯罪的傾向和死亡的必然。……   當人「按人的意志」而非「按上帝的意志」生活時,他與魔鬼無異。……   當人按自己的意志,也就是按人的方式而非上帝的意志生活時,那他無疑是在奉謬誤為準則。當然,人本身並非是一個謊言,因為他的創造者上帝不可能是謊言的創造者。
  • 警察從嫌疑人家裡搜出《犯罪心理學》等書(圖)
    犯罪心理學、警察心理學、派出所工作、新編犯罪行為心理學……從嫌疑人家裡搜出來這些書,警察的內心該作何感想?  9月19日晚,網友@賣燈王 發微博寫道,「同事從抓到的一個嫌疑人家裡搜出來的書!
  • 心理學:成為有錢人之前,需要先拋棄以下2樣東西
    拋棄該拋棄的,才能得到想得到的。我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這傢伙,從上小學的時候,就立志成為一個有錢人。為了這個目標,他很努力,像是熬夜學習到天亮,像是經常加班,像是做很多計劃,從年規劃到月、周、每天。我一開始很佩服他,覺得他特別有骨氣。但後來我才明白,他不捨得拋棄的2樣東西,會無限拖他後腿,讓他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個有錢人。
  • 退休後的道格拉斯深入研究「犯罪心理學」
    展現的是「犯罪心理學」實踐之初的面貌,以及對「犯罪心理畫像」的系統性運用的開端,承載這些內容的主體是FBI的BSU他們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摸索。如果以《犯罪心理》作為一個參照的話,本劇就是講述的BAU前輩們的創業史,時間是上世紀70年代,那時關於「犯罪心理學」的運用才剛剛開始,甚至連「連環殺手」(serial killer)這個名稱都還沒有正式確立。
  • 《犯罪心理學》線上課程思政改革「心」探索——來吧同學們,《犯罪心理學》課程思政有趣又有料!
    《犯罪心理學》這樣的「硬核」專業課,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犯罪心理學王納新和武義霞老師著實下了一番功夫。在「一心三環」模式中,王納新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把災難當教材」,凸顯思想政治教學的鮮活性、貼近性、實效性。其中,課程思政為「一環」。在教學實踐中,王納新把「立德樹人」牢牢放在核心位置,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素材。
  • 【起底劉漢原罪之四】誰是劉漢保護傘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劉學軍、劉忠偉、呂斌身為國家公職人員,明知犯罪嫌疑人劉維等人在四川省廣漢、什邡等地長期從事違法犯罪活動,不但不履行其職責,反而與其同流合汙、多次接受劉維等人的吃請,共同吸食毒品,收受財物,充當保護傘。  劉維是劉漢的弟弟,這名曾經的民營企業家曾是北京奧運火炬手,因為「2009.1.10」命案成為公安部A級通緝犯。
  • 聽犯罪心理學博士張蔚講述:犯罪與心理的蛛絲...
    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博士生張蔚經常收到這樣的留言,因為專注於犯罪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他也成為了知乎等熱門網絡平臺炙手可熱的答主。他說:「在罪惡的背後,很多人還沒來得及看清它的模樣,便已經一頭栽了進去」。張蔚向《方圓》記者講了一個涉嫌殺妻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