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到底有沒有用?其實這件事,討論的人已不少。
近期網絡上的熱點雖然意不在此,但起因也一定程度上有關於我們對知識仍然敬畏。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經歷一些大大小小的事,記憶是很勢利的東西,它不會幫你保存每個細節,對它來說,供你緬懷不是它的目的。
人是經驗的動物,某種程度上說,你的經歷決定了你有怎樣的三觀,決定了你是個怎樣的人。
@文|宋亮玉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應該算一道辯題,它之所以會有這麼大分歧,我想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用」這個字的定義不同。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排除工具書,比如教科類,學術類書籍。因為當你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時,這些書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你可以通過書本獲得高等函數的各種定理。
而我說的讀書,就是廣義的意思,當有人問你讀書到底有用沒用,你其實清楚他說的讀書是指什麼書。
只有在抬槓的時候,才會把上面這種刁鑽的角度拿出來。為了避免沒有意義的爭辯,我先把這個口子封死。
那麼接下來就是問題核心:讀書有沒有用 ?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經歷一些大大小小的事,記憶是很勢利的東西,它不會幫你保存每個細節,對它來說,供你緬懷不是它的目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經歷漸漸蒸發,殘留下的那點結晶,才可以堅定地留在腦子裡。那點結晶,就是經驗。
人是經驗的動物,我們所有對未來的判斷幾乎只能依靠經驗,從某種程度上說,你的經歷決定了你有怎樣的三觀,決定了你是個怎樣的人。
而讀書,其實是一個創造經歷的過程。比如隨著主角成長,故事雖然是他人的,但感悟卻是你的。吸收別人不同的經驗為己所用,一點一點縫在自己身上,逐漸變成了你的三觀。
它不僅是一種觀念,也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人生方向的選擇,小到對事物的看法,這種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但結果卻是蝴蝶效應。
你從出生開始,經歷過的事、讀過的書都變成了你的衣服,現代文明裡,衣服是你坦然行走在街上的資本,從這方面來講,讀書絕對是有用的,它可以讓你有遠見,甚至有修養。
它可以讓你在這個世界裡活得更加心安理得。就是這麼顯而易見的道理,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爭論?
我看過不少讀書無用論,發現所有這些論調都不是無所依託,它們一樣邏輯縝密,並在生活中有例可循,我們明明說的是同一件事,卻得出完全對立的結論,那只能說明一點,不管有用還是沒用,都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
讀書是構建三觀的過程,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問題來到了另一個層面,構建三觀到底有沒有用?
我已經許久沒有被任何文章打動過了。網絡上充斥著《連生活都難以維持,還談什麼詩和遠方?》《平凡才是生活的真諦》《最怕你碌碌無為,卻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是該平凡地活著,還是為自己博一次,這本是兩個對立的觀點,但他們依然可以頭頭是道地說服一些人。我只能說他們都是對的,只是價值觀不同。
就像毛線有兩頭,你拽著其中一頭,一點點進入毛線團的核心,當你把它徹底打開時,發現根本沒有什麼根,它的根就是另一頭。
你可以把整體一概接受,也可以選擇毛線的中點,甚至可以固執地抓著一頭不放,原本就沒有什麼對錯,選擇而已。但問題在於,你一旦做出選擇,便創造了矛盾。
就像事物的發展雖然是向各個角度不斷膨脹的,沒有特定方向,但人的發展有方向,人的文明有方向,人類沒有原地踏步,所以我們做出選擇,分出對錯,讓事物一分為二,一半好,一半壞。
平凡還是拼搏,它們是同一件事物衍生出的兩個選擇,要麼原地踏步,要麼做出選擇,別無他路。
人性原本不分善惡,但我們為了文明棄惡從善,把對人類有利的那一面定義為「善」,另一半自然就變得「不善」。
矛盾的兩大陣營也是如此,一面是不分青紅皂白的絕對真理,一面是以人類發展為前提的相對狹隘的正確。
這一矛盾不僅在創作中成為壁壘,其實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
往小了說,你提出豬肉要煮熟吃,很多人都會贊同,但豬卻不會這麼覺得;往大了說,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本身也是一個病句,絕對的自由最終會凌駕於法律之上,它不會平等。
甚至給了我自由,為什麼不給我自私的自由,反而要我博愛。最終的結果是,這三樣東西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妥協才可以在一起。
動物園裡的老虎為了一口飯吃,不得不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比如直立行走和鑽火圈,因為火圈的另一頭是食物。
老虎有跳火圈的能力,但也有傷人的能力,這是真實,而我們把一部分真實隱藏起來,讓老虎覺得自己只能跳火圈。
大自然馴化了人類,人類反過來充當了一部分動物的大自然。如果有一天,這世界最後一隻老虎是生活在馬戲團裡的,也許鑽火圈就變成了它們的天性。
那時候我們將面對另一個選擇:殘酷且真實地活著,還是虛偽但美好地活著。
如果你是老虎,為了火圈後的食物,你願意接受人生這場修行嗎?它必定充滿苦難,磕磕絆絆,這是我們創造矛盾的代價。
但人生往往如此,你似乎別無選擇,必須加入這場修行,你必須讀書破萬卷,因為當你把那些正確的三觀一點點縫補在自己身上的同時,也學會了拆解的能力——思維邏輯。
這是生活始料未及的,它讓我們跳火圈,我們卻擁有了跳的能力,任何一件事的盡頭都是另一面,你不用回頭,只需向前,當你用讀書突破真與對的界限,你會繞著世界回到原點。
那時候,你看到了事物的方方面面,那個矛盾最終會在你心裡和解,你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困惑的少年。
這就是世人追求的改變。從此,你可以通過這個能力找到另一個角度活著,找一個不那麼兇險,但心安理得的角度,這就是屬於你的意義。
而倘若你不讀書,你甚至連獲得這樣意義的途徑都沒有。你不會把苦難轉變成幸福感,你不會看到水下的另一面。
你看到的不過是旁人給你看的,你做的不過是旁人要你做的,你甚至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你會變成那個以為跳火圈才是天性的老虎,這隻老虎不一定不幸福,但一定是殘缺的。你失去了選擇的機會,被剝奪了了解真相的權利,變成了一個傀儡,就像活在楚門的世界。
你在思想上永遠會是一個嬰兒,需要靠著大人一步一步指引。你所有的思想都是設計,你的身上被無數條線拉扯,控制著你的每個動作。
我小時候愛看周星馳的無釐頭,因為不用思考,只需發笑。如今追到他導演的《美人魚》,其實不過是愛一種情懷,所有過分解讀的悲傷、深意和諷刺,我都不信。
長大一些,我愛看《肖申克的救贖》,其實愛的是一種成長,原來電影也可以不用讓主角說笑話,不用在槍林彈雨裡穿行還安然無恙,安安靜靜地講一個故事,卻一樣有些東西可以從中汲取。
它給我打開一扇世界的大門,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幻想,那是一種希望。
如今最愛的是《怦然心動》,我不知道我愛的是什麼,它沒有周星馳的捧腹大笑,沒有肖申克的絕境逢生,沒有《七宗罪》的看破真相。
它拍了一朵普普通通的花,當這個世界都在「我明白了」的欣喜和「明白了又能如何」的絕望中循環往復的時候,這朵花就那麼無人問津地美好著。就好像在說「別傷心,還有我」。
努力去讀書,努力跳過一個又一個火圈,努力接受世界的修剪,這是屬於你的修行,因為當你不斷獲得食物的時候,你會獲得一個前所未有的能力,就是從火圈的另一頭再跳回來,那時你會發現,有一個巨大的矛盾等著你去拆解。
你會在某種程度上,獲得思想上的自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如果你在前行的過程中碰到了同樣的人,看著他孤獨地從火圈裡跳出來,你要告訴他,「別傷心,還有我。」
別怕,你會孤獨,但是也會偉大;別怕,你也不會孤獨,會有人前僕後繼地來尋找這個真相。
責任編輯:宋澤宇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