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科研團隊:血液無創檢測可比常規診斷提前4年發現癌症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PanSeer分析結果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證實,血液無創檢測可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團隊的成果《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test」)。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通過提高檢測技術的靈敏度,能夠更早發現腫瘤標誌物,從而實現有效的癌症早期篩查。

該團隊由青年研究員陳興棟等領銜,對復旦大學牽頭建設的泰州隊列的部分血液樣本進行了長期、系統的癌症早期檢測研究。

研究發現,對於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種常見惡性腫瘤,在達到現有臨床確診金標準之前,甚至在病人出現自覺症狀前,早期的癌症信號——微量腫瘤甲基化就存在於血液循環之中,並可以被無創檢測。

利用由復旦校友企業鵾遠基因原創研發的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方法,陳興棟團隊在泰州隊列的血樣中實現了比臨床診斷提前4年發現血液中的微量腫瘤甲基化信號。

實現腫瘤的「早發現」,可幫助患者贏得治療時間,有效提高治癒率。但是,要對早期腫瘤檢測和篩查進行驗證和研究,不僅需要高效靈敏的技術,更關鍵的是需要對腫瘤患者在確診前即進行血液和生物樣本採樣。

這就決定了,基於已有的腫瘤醫院確診病例樣本庫,無法嚴格證明一個新早期篩查技術能夠超越當前的臨床標準。因此,就需要有大型、長期開展科研活動的人群隊列來支撐科研探索。

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以危害中國人群的重大慢性疾病為主要研究目的,以泰州人群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健康人群大型隊列建設。

泰州隊列由復旦大學牽頭,於2007年開始建設。截至目前,有近20萬社區人群參與。研究團隊通過系統的隊列隨訪,長期跟蹤隊列人群各種重大慢性病的發生情況,並且在無症狀人群中於多個時間節點跟蹤採集了150餘萬份各類生物樣本長期保存。

此次發表的研究成果,納入了191個在採樣時間點1-4年後確診腫瘤的病人血液樣本,和223個在當地醫院確診後採集的腫瘤病人血樣,並遵循嚴格的1:1匹配原則,選取414個隨訪超過10年且未被診斷為腫瘤的病人樣本作為對照人群。

研究發現,這一技術對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個不同癌種的檢測敏感性,與確診前不同時間採集的血樣相似。這說明癌症信號在病症發展早期、甚至在無症狀未確診的若干年前就會存在於血液中。

利用泰州前瞻性隊列的樣本,復旦研究團隊在嚴格意義上證明DNA甲基化測序能夠比傳統診斷方法更早地發現癌症。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核子基因精研癌症早篩核心技術,助力國人提早發現癌症蹤跡
    而基因精準檢測一直被寄於預防和治癒癌症的希望之一。 液體活檢技術打破癌症篩查尷尬局勢 過去常規的癌症篩查手段(例如醫院常用的影像檢查、蛋白性質腫瘤標誌物檢測等)有難以發現早期癌變,漏檢率較高,影像學檢查有輻射傷害等問題。液體活檢技術的出現,為癌症篩查技術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
  • 血液檢測與PET-CT篩查結合可用於早期發現癌症
    血液檢測與PET-CT篩查結合可用於早期發現癌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3:01:27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Nickolas Papadopoulos、Bert Vogelstein、Kenneth
  • 復旦科研團隊幫助新冠肺炎診斷更高效!
    核酸檢測準確率不高?CT影像靠人工鑑別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面對新冠疫情診斷的現實需求,復旦大學科研團隊正在攻關的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或許能夠給出更好的選項。1月29日,由復旦大學副校長張志勇牽頭,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和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放射科,正式啟動了2019-nCoV肺炎影像學AI智能輔助診斷相關研究工作。
  • 無創DNA產前診斷之父盧煜明:尿液查癌或將代替活檢
    1997年,在英國待了13年的盧煜明回到中國香港,正式開始NIPT技術的研究,也就有了「煮麵」原理發現孕婦血液中有胎兒DNA的故事。十七年前,盧煜明的一個好友因鼻咽癌去世。他說,在香港男性當中,每39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患有鼻咽癌。這些都促使他「想早點發現,救助更多的生命」。
  • 實驗性血液測試可以在症狀出現之前的四年內檢測出癌症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求創建最終的癌症篩查測試,該測試可以在腫瘤細胞擴散之前以及治療更有效的時候儘早可靠地檢測出惡性腫瘤。今天,《自然通訊》報導了一種新方法,使研究人員離這一目標更近了一步。通過使用血液測試,國際團隊能夠在所有接受測試的癌症患者中出現症狀之前就可以診斷出癌症。
  • 盧煜明:基因檢測已經可以在早期篩查癌症
    在頒獎典禮上,盧煜明發表了獲獎感言,他回憶了自己發現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歷程中的關鍵時刻:最早在醫學院讀到文章,開始對產前檢測感興趣,到後來從英國回香港經歷了冒險,之後有團隊的幫助、並在香港中文大學具有自由精神的環境中從事研究。同時,他向一路支持的導師和朋友、家人致謝。
  • 無創DNA檢測並非越貴越好
    一項檢查提早發現一個缺陷胎兒,不僅免於患兒的痛苦,也拯救了一個家庭。無創DNA檢測,一個準媽媽關注的「新興」技術,近兩年持續走高,高昂的檢查費用,90%以上的檢出率更是為其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作為產前篩查的深度篩查,無創DNA檢測更加精確的用於胎兒的三種染色體數目異常篩查,成為避免目標疾病缺陷胎兒出生的好幫手。
  • 4億中國人的患癌焦慮,500億藍海新市場,他將如何撬動?
    鵾遠基因由高遠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張鵾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聯合CEO張江立、COO劉強、CTO劉蕊博士等五位來自科研學術、醫藥企業、金融投資行業的專家於2014年創立,基於其獨創的專利甲基化檢測技術,開發腫瘤早期篩查與診斷產品,提供腫瘤精準診斷的完整解決方案,覆蓋主要常見腫瘤如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甲狀腺癌等。
  • 血液檢測就有助於更早診斷這種妊娠併發症
    最新發表在《柳葉刀》的一項研究發現,簡單的血液檢測就有助於更早診斷這種妊娠併發症,顯著改善孕產婦狀況,同時不會對新生兒造成健康影響。高血壓影響了約10%的孕婦,妊娠期高血壓伴有尿蛋白異常或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損害、肺水腫、新發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或視覺障礙等情況,則屬於子癇前期,會導致約3%的妊娠出現複雜情況。
  • 專訪︱NIPT之父盧煜明:無創染色體檢測並不是最後的診斷
    撇開華大基因在線下操作過程中是否存在誇大宣傳等不當行為、該染色體疾病是否在華大基因產品檢測範圍內、臨床醫生在產前諮詢診斷方面是否合格,被譽為「產前診斷領域革命性技術」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本身可信度如何?它是否能替代傳統的母血清學檢查、甚至羊水穿刺?帶著這些問題,7月13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NIPT之父」、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
  • 2019年度巨獻:癌症檢測創新性研究成果!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裡,科學家們在癌症檢測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癌症檢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最新血液檢測方法!可預測高致死率腦癌:準確率達87%
    近日,據外媒報導,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論文指出,已研發出一種通過紅外線技術和機器學習技術相結合的血液測試方法幫助加速腦癌診斷,準確率高達87%。診斷腦癌十分困難,致許多患者延誤治療。由於其早期症狀包括頭痛等均屬非特異性疾病,所以醫生很難分辨。
  • 將基因科研從夢想變為現實——訪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
    在他的帶領下,香港目前實現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突破和市場落地,2016年他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在一種染色體疾病中,唐氏症候群會造成智力上的傷害和胎兒發育的障礙,發生率是1/800,進行產檢可以避免唐氏症候群,但傳統的產前檢查主要是針對活檢,這是一種創傷性的診斷,有時候甚至會中斷妊娠。
  • 無創產篩存在誇大宣傳嫌疑 無創DNA檢測濫用 華大有責任
    華大基因集團官網介紹,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將前沿的多組學科研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等領域,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基因科技造福人類。而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只是華大基因集團的子公司,成立於2010年7月9日,業務主要為基因檢測服務,主營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
  • 國內分子診斷主要技術與市場現狀
    目前數字PCR主要在癌症標誌物稀有突變檢測、致病微生物檢測、基因表達分析以及拷貝數變異分析等科研領域有較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可以與高通量測序無縫對接,驗證測序結果。2017年4月2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同意南京科維思公司的晶片式數字PCR分析系統進入新一批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申請項目名單(「綠色審批通道」)。
  • 無創DNA檢測的「創口」:真能保證「無創」嗎—新聞—科學網
    由此,曾經「包打天下」的產前檢測技術遭到質疑:「無創」的DNA檢測真的能保證「無創」嗎? 篩查≠診斷 目前,產前篩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唐氏血清學產前篩查(簡稱「唐篩」)、無創DNA產前檢測和超聲波檢查三類。其中,唐篩是通過抽取孕婦外周血,計算胎兒發生21三體症候群(唐氏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的風險度。
  •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監管缺席 福音還是陷阱?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或將改變傳統的產前檢測及診斷  胎兒染色體數目異常是一種偶發性疾病,迄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產前篩查、診斷等手段進行一定程度的預防。但目前傳統的產前診斷多採用羊膜穿刺等侵入性取樣方法,可能會導致感染並存在一定機率的流產等風險。
  • 無創DNA產前檢測期待「大顯身手」
    血清學唐篩技術的局限性,決定了每10個唐氏兒中約有3~4個會被漏診。鑑於血清學唐篩並不理想的檢出率和陽性預測值,針對唐氏症候群的篩查,尋找一項更加精準的產前篩查技術顯得尤為重要,無創DNA產前檢測(NIPT)應運而生。
  • 無創DNA檢測和無創親子鑑定,傻傻分不清楚?
    很多鑑定者分不清楚無創DNA檢測和無創親子鑑定,容易把這兩種搞混淆。下面帶大家一起來區分無創DNA檢測和無創親子鑑定。 無創DNA檢測是通過採取孕婦的靜脈血,利用新一代的DNA測序技術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包含胎兒游離
  • 抽血、測基因、查癌症,聽起來挺簡單的……
    多數中國癌症早篩公司並非單一業務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拆東牆補西牆」——利用已有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伴隨診斷乃至消費級全基因組檢測的現金流收入,貼補癌症基因早篩與市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