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不常見,但卻是一種高致死性的惡性腫瘤。很多膽囊癌的病例,是在患者接受膽石症的手術探查時偶然發現的,容易讓人認為膽結石會轉化為膽囊癌。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龍醫生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同時聊聊人們關心的膽囊息肉。
膽囊癌的發病率,確實和膽石症的患病率有一定的相關性。膽囊癌患者往往存在膽石症和沙門菌感染,這兩者是公認的膽囊癌危險因素。
膽石症反覆發作的時候,有些患者由於沒有去做進一步的檢查,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比如說被誤診為胃病。加上有些患者診斷膽結石之後,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這些延遲和阻礙膽石症患者行膽囊切除術的各種因素,都是促進膽囊癌發生的因素。
研究表明,70%~90%的膽囊癌患者存在膽石症。因此,有膽石症的病史,是發生膽囊癌的最強危險因素之一。
在我國上海,有人做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研究了368例膽囊癌患者和959例健康對照者,結果發現:有症狀的膽囊疾病患者,比如膽石症或者自己認為有膽囊炎的人,發生膽囊癌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4倍。
膽石症患者的膽囊癌風險增加,並不意味著大多數膽石症如果不治療一定會發展為膽囊癌。這其中,膽石症患者中膽囊癌的總體發病率僅為0.5%,這種風險還跟膽結石較大有一定的關係。
據統計,結石直徑大於3釐米的患者,發生膽囊癌的風險,是結石直徑小於1釐米的患者的10倍。
膽石症,包括膽囊結石和肝、內外膽管的結石,其持續時間越久,發生膽囊癌的風險也越高,尤其是40歲以上的患者。這部分患者應該要積極治療,在治療的時候不要只找內科醫生看,必要的時候要找肝膽外科醫生看看,是否有手術的指徵。
膽石症反覆發作引起的慢性膽囊炎,特別是出現膽囊壁內鈣化的患者,俗稱瓷膽囊,發生膽囊癌的風險增加。研究表明,瓷膽囊發生膽囊癌的概率為2%~3%。膽囊癌風險的增加,主要是那些出現選擇性黏膜鈣化或不完全膽囊壁鈣化的患者。
龍醫生再來聊聊膽囊息肉。這個病的發病率很高的,由於疾病名稱裡有一個「息肉」的術語,常引發患者的擔憂。
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壁的贅生物,通常沒有症狀,大多數是在做超聲檢查的時候,或在膽囊切除術後意外發現的,有良性和惡性之分。
良性的膽囊息肉,又分為:非腫瘤性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炎症性息肉和腺肌瘤;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平滑肌瘤性息肉。
最常見的良性膽囊息肉腫瘤病變是腺瘤,這是一種由類似於膽道上皮細胞的細胞構成的腺腫瘤,目前還不清楚腺瘤性息肉是否為癌前病變,所以其進展為癌的機率,也還不清楚。
膽囊息肉跟膽囊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的疾病。膽囊息肉往往並不出現在膽石症的患者當中,通常不存在慢性炎症;而膽囊癌出現的癌症相關分子改變,在膽囊息肉的腺瘤性腫瘤中並不出現。所以,兩者可能不存在轉變的關係。
但是,由於膽囊息肉通常是通過影像學來診斷,切除並用組織來做病理檢查的機會不是很多。因此,膽囊息肉是否會轉換變為膽囊癌,這個是往往是沒法預測的。
但是,對於較大的膽囊息肉,比如大於1釐米的息肉,很多醫療專家一致認為,其發生浸潤性癌灶的可能性比較大,要特別注意,在選擇切除治療的時候,應該更積極一些。
小結
很多患者,是在膽石症的手術中發現膽囊癌的,因此那些有症狀的膽道疾病患者,應該接受膽囊癌的篩查,以評估是否同時合併有膽囊癌的可能,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出現可疑的超聲表現,包括鈣化和突入膽囊腔內的腫塊、膽囊和肝臟的分解消失、直接浸潤肝臟、膽囊息肉大於一釐米,或者無法有膽囊炎解釋的膽囊壁增厚,則需要進行其他的影像學檢查,包括增強CT和磁共振,以及磁共振膽胰管成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MRCP)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好了,龍醫生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如有問題,可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我是一位熱愛科普的臨床醫生,看病、諮詢,答疑、解惑,科普醫學知識,在匆忙的臨床工作中,體會溫暖文字的力量!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用,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想了解更多的醫學知識,敬請關注龍醫生!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