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藥品進行分類,是藥店運營管理必做的基礎工作。隨著藥店精細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需求的提升,藥店對藥品分類的要求變得更細、更高,即不能僅用於最基礎的商品管理。
1、西藥
與中藥相比,西藥的功效雖較為單一,但如果僅以一個功效作為其分類標準,就會導致會員疾病標籤的錯誤。
以在藥店銷售佔比較大的5類一線降壓藥為例,不少藥物的說明書對其適應症的描述都是「用於原發性高血壓」,大多數店員也只知道這些藥物是治療高血壓的。
但這些藥物在臨床上並不僅限於降壓,比如ACEI、ARB類還被廣泛用於慢性心衰、擴張型心肌病、慢性腎衰;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還被用於治療房撲、慢性心肌缺血症候群;β受體阻滯劑還可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利尿劑還能用於擴張型心肌病、多種腎病,等等。
雖然這些疾病不屬於藥店疾病譜範疇,但並不能排除這些疾病的患者在藥店購藥的可能性。
因此,將這幾類的藥物分類名稱以結構確定其類別為「ARB類藥物」等,或以簡單的功效命名為「利尿劑」、「降血壓藥」等等,就會使其功效變窄,而由此得到的會員標籤也就會出錯,後續的針對性營銷活動也就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會起反作用。
再比如,布洛芬除用於退熱外,還能鎮痛、抗炎,被廣泛用於痛經、牙痛、頭痛,以及勞損、骨關節炎等,如果不能在分類中將其能治療的症狀、疾病羅列開來,將銷售流水與具體的疾病相對應,也難以做到把顧客的消費與健康狀況關聯起來。
所以說,不論是三級、五級甚或六級分類,都只是實現了藥品分類從病到藥的步驟。實際上,藥品分類還需完成再從藥到症狀、疾病的步驟,才能使藥品分類在商品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並使顧客管理更有效,員工銷售更專業。
因此,藥品的分類標準不能單向。對於西藥,不能僅從化學結構、作用用途進行分類,還需要實現從病到藥、從藥到病的閉環。同時,對應的疾病、症狀標籤應儘量全面。
此外,有條件的大型連鎖藥店或軟體提供商還應該做到:
1.收集超說明書用藥的資訊,將超出說明書之外的藥物功效加入到從藥到病的分類體系中,但需要與屬於說明書範疇內的功效區分開來。
2.從文獻中尋找有依據的藥物聯用推薦,以對照分析憑處方購買藥品的顧客消費行為,從而有可能對這部分顧客的購買行為產生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給顧客打上精準的標籤,僅依靠屬於基礎管理範疇的藥品分類是無法做到的,而必須結合銷售現場的觀察、詢問。
很明顯,任何軟體都無法取代來自於銷售現場溝通而獲知的顧客信息。連鎖要想在專業化營銷的道路上取得實質性成果,就必須多角度地勾勒顧客特徵,同時藉助藥品分類和購物流水,全面掌握顧客的消費特點甚至疾病的發展與轉歸趨勢,以做到個性化營銷。
2、中成藥
目前來看,不論是藥店自己還是軟體提供商,對中成藥進行分類,多是套用西藥的分類標準。但中成藥的功效主治與西藥的適應症表述是不同的,其功效也遠較西藥廣泛,所以,套用西藥的分類維度,肯定是不合適的。
那麼,中成藥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標準進行分類呢?
筆者認為,藉助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用藥思維,對藥店的中成藥商品進行分類,是最科學、最實用的分類方式。
從疾病的致病原因來看,《傷寒論》以講外感病治療為主,《金匱要略》 主要講內傷雜病的治療。但在歷代許多臨床家眼中,《傷寒論》 之所以比講專病專方的金匱更有價值,在於其所列經方不僅能治療外感病,更是以方證對應、辨證論治作為基礎的疾病治療通則。
簡而言之,《傷寒論》 中所列如桂枝湯、柴胡劑、葛根湯等方劑,不僅能治療外感,還可以治療諸如自汗、頸椎病、情志病等等多種疾病。
由此,藥店中成藥的分類,也應借用這個通治和專治思路,設立為兩個部分:
一是「必售中成藥目錄」
即目錄中的中成藥取自於經方與後世名方,這些方劑歷經百年甚至千年的臨床驗證,作用廣泛,療效明確且安全性較高,如桂枝顆粒、小柴胡顆粒、葛根湯顆粒、二陳丸、腎氣丸、藿香正氣類等,以攻、和、補作為分類標準。
二是專病專治方
即以中醫或西醫病名為中心,對常見症型進行劃分,以分型論治框定中成藥的類別,以及具有當地用藥習慣的民族藥物 (如苗藥、蒙藥等),這部分以疾病的治法 (即藥品的功能描述) 作為類別名稱。這樣,就實現了從功能到藥品的分類步驟。
和西藥的分類一樣,中成藥的分類也還需要完成從藥到病的關聯,如治療氣滯血瘀所致婦科疾病的中成藥桂枝茯苓丸,對應治療的疾病包括子宮肌瘤、慢性盆腔炎、月經不調、閉經、乳腺增生等等。而要實現顧客疾病狀況與藥品分類標籤的精確對應,還需店員明確與顧客溝通的重要性,並通過培訓,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以及與顧客溝通的能力。
不論藥店行業如何發展,加強專業培訓始終是提升銷售利潤的必要條件,中成藥尤其如此。大型連鎖的採購力量並不薄弱,但採購回來門店銷售不出去而形成積壓、近效期才是導致中成藥商品品種缺失和重複並存的根本原因。將藥品分類與培訓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提升藥店專業化營銷的必由之路。
比如,慢性胃炎的中醫分型很多,需要通過培訓,讓店員掌握辨證分型要點;在銷售現場,店員與某顧客溝通後,藉助藥品分類中的從藥到病的標籤提煉,對其準確地打下「飲食無規律」、「胃脘灼熱隱痛」、「口燥咽幹」、「舌紅少津」等特徵性症狀標籤,即可明確該顧客的胃炎屬胃陰不足,從而推薦合適的中成藥。
因此,藉助培訓與藥品分類,藥店營業員賣給顧客的藥品才會更有療效,售後與顧客溝通的電話、簡訊或微信內容才會更有血有肉,顧客對門店專業性服務的感知才會更深刻,對藥店才可能真正做到「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