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父母,嚴重影響孩子成長,但很多人卻忽視了

2020-09-13 樂迪育兒

教育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像是父母與孩子間的一場漫長修行,父母與孩子需要不斷的修行、不斷的成長。

但有些父母在育兒路上卻反其道而行,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育兒方式,反而將責任歸咎於別人,以至於出現教育失敗的問題。

這裡總結了一份不合格父母行為「自查表」,如果孩子長期在這幾種教育下成長,很容易變成外人眼中的「熊孩子、敗家子、啃老族」,父母別忽視了。



一、過分注意孩子、給予特殊待遇

有些父母對孩子很寵溺,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無時無刻都關心著,在家裡事事都給予孩子特殊照顧。

但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認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家人都要圍著他轉。

時間久了,就會養成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心高氣傲、在外看不起人的性格,不利於身心成長,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二、孩子犯錯當面袒護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不應該管太嚴,認為孩子長大一點就好了,以至於在生活中事事袒護孩子的錯誤。

即使孩子自己犯錯在先,比如跟別人打架、破壞別人的財物、公眾場合搗亂等等,都視而不見或進行袒護。

在這種教育方式成長的孩子會變得無是非觀念,造成性格扭曲,日後則有可能給家裡帶來更大的麻煩或反噬父母。

三、輕易滿足不合理要求

有些父母童年的成長經歷很苦,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窮怕了。他們會覺得,現在家庭條件好了,就不要讓孩子吃苦。

以至於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即使有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儘量滿足。

但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養成不懂得珍惜,講究物質享受和不體貼他人的性格。長大後有可能成為啃老族、敗家子等等,更不懂得感恩父母。

四、允許孩子懶散

孩子的生活沒有節制,以至於睡懶覺、挑食、任意玩耍、想怎麼來就怎麼來,有些父母卻選擇忽視。

在這種懶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缺乏上進心和毅力,做事得過且過,對父母依賴性強,長大後有可能變得好吃懶做,成為家庭的負擔。

五、包辦一切、剝奪孩子獨立

有些父母從不要求孩子做家務、以不讓孩子太累為由,反過來還包辦一切衣食住行。

比如:5-6歲還要人餵飯,7-8歲還要洗澡,房間從來都是父母收拾,家務從來都是父母做......以至於孩子到了獨立的年紀,生活不能自理,離開父母身邊什麼都不是。

這樣嬌生慣養出來的孩子,日後必然不會變的勤勞善良、能幹上進的人。

所以,以上父母這幾種行為看似愛孩子,其實是害孩子。別等到孩子真正出現大問題,父母才反思源頭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出了問題?

古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教育過程中,凡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有管教、有懲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教育好孩子是終身責任。

因此,平時的育兒方式,一定要及時自查、反思,別讓錯誤的教育耽誤了孩子的成長。

​因為孩子的成長一生只有一次,錯過後更是無法撤回重來。

相關焦點

  • 父母最傷孩子的5種行為,第一種最讓人心疼,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作者 | 優優媽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博士說:「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而最終這張紙是否能夠被描繪成一幅精美的圖畫,完全取決於他們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孩子的性格養成和成長發展。
  • 《被忽視的孩子》丨12種情感忽視型父母,你千萬不要這麼做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作者喬尼絲·韋布認為,「如果孩子不能確信自己對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經常因為自己對父母關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將會成長為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一個情感被忽視的孩子,他的成長無疑是不健全的。孩子會莫名其妙的抑鬱,在沉默中不斷的質疑自己,以至於長大成人以後也會出現婚姻問題、社交障礙、與同事關係不好等等。
  • 忽視孩子天生具有的5種心理,等於毀了孩子成長的根基。
    孩子出生後,餓則哭,喜則笑,見到好吃好玩的就會伸手去拿去玩,剛出生的小孩之間沒有多大區別。但為何在孩子長大後,卻出現了有的孩子愛說話,有的孩子看見陌生人就害怕;有的孩子願意大方分享,有的孩子自私自我呢? 出現差別的原因關鍵在於家庭教育環境,家庭環境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土壤的好與壞決定了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
  • 「警惕」這七件事嚴重影響孩子心理成長,父母要謹慎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生怕孩子在成長的路上磕磕絆絆,然而,孩子的成長與教育,與父母的習慣息息相關。孩子雖然小,但是父母的一些不經意行為和態度,孩子都能感受得到,並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以下這七件事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作為父母的你平時有沒有注意到呢?
  • 這六種家庭精神垃圾正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們知道麼?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環境是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於幼年兒童說來,良好的家庭環境更是他們健康成長的保證。從小給孩子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教育環境,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
  • 4種典型表現,說明孩子情商不高,很多父母忽視了
    雖然表面看來,孩子是在對外發洩怨氣,實際上點燃的卻是自己內心的火氣,使得他時刻處於一種「內耗狀態」,不斷耗掉自己的耐心、信心和進取心。 3、不懂得分享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裡。 4、抗挫折能力弱很多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遇到一點挫折就退縮,整個人特別沮喪低落,也禁不起一點批評,話說重一點就要掉眼淚。
  • 孩子的自卑多數是由於父母的這幾種行為造成的
    生活中有經常會有一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自卑的現象,卻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一下,孩子的自卑大多數是由於父母的這幾種行為造成的。一、經常向孩子抱怨沒錢生活中很多家長經常會向孩子哭窮抱怨沒錢比如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能不能不上班陪我啊?」
  • 父母這4種行為嚴重影響孩子的未來,請自查
    父母互相不尊重,經常出現攻擊性行為,在孩子面前樹立了壞榜樣,孩子有樣學樣,會以同樣的處世方式去回擊身邊人。所以說,不和諧的夫妻關係,受傷害的不僅僅是婚姻,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發育,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形成。孩子是愛情的結晶,父母情感和諧、婚姻生活幸福,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育環境。
  • 4種典型表現,說明孩子情商不高,很多父母忽視了
    4、抗挫折能力弱 很多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遇到一點挫折就退縮,整個人特別沮喪低落,也禁不起一點批評,話說重一點就要掉眼淚。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只是陪著,很多父母都錯了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同樣是陪伴孩子,3個家庭的不同狀態,都反映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如今人們生活水平,雖然在不斷提高,但是卻給了人們更多的壓力,很多人都會為了賺錢謀生而到處奔波,這樣也就導致了很多的留守兒童。
  • 孩子沒有自尊心,跟父母的這幾種行為有極大關係,別再忽視了
    自尊心就是一個人成長的脊梁骨,擁有自尊心的人才能夠真真正正的站起來,我們與動物的區別正是由自尊心所界定,而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批評教育下長大,甚至有很多家長迄今為止都信奉「人前教子,然後教妻」的傳統,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很多孩子似乎丟失了自尊心,變得沒皮沒臉。
  • 哈佛研究:父母的5種行為,讓孩子變「笨」,很多家長每天都在做
    5種行為,會讓孩子變笨一、讓孩子熬夜學習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習上多努力一點。但是時間是有限的,除去正常的上學和課外補習,能擠出來學習的時間,恐怕只有孩子的睡眠時間了。根據哈佛研究,睡眠長期不足的人,他們的腦細胞衰退是非常快的,這會不僅會讓他們大腦思考變慢,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存儲記憶的能力。
  • 孩子的這4種表現,可能是右腦發達的特徵,父母別忽視要好好培養
    文/小易育兒達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和心願,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幫自己實現,比如說從小就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各種東西,凡事大人認為有用的,能讓孩子更出息的基本都不放過,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學霸,孩子優秀自己也很有面子。
  • 孩子的這4種表現,可能是右腦發達的特徵,父母別忽視要好好培養
    可以看出,父母為了讓孩子成才,使盡了渾身解數,但其實有研究發現,如果孩子身上有這4個突出表現,可能是他右腦發達的特徵,作為家長不能忽視了,好好的培養孩子,娃長大後有出息的概率會更大。到底是哪4個呢?大家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 如何給孩子過兒童節?很多父母忽視這點,越早知道對孩子成長越好
    其實,兒童節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儀式感」的理念,讓孩子在節日裡體驗美好、獲得成長,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兒童節禮物! 教育是需要有儀式感的,節日也是一種儀式,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父母應該好好抓住。 那什麼是「儀式感」呢?百度百科對「儀式感」解釋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
  • 父母常做的這5種行為,會讓孩子變「笨」
    02父母的5種行為,會讓孩子變笨但是時間是有限的,除去正常的上學和課外補習,能擠出來學習的時間,恐怕只有孩子的睡眠時間了。根據哈佛研究,睡眠長期不足的人,他們的腦細胞衰退是非常快的,這會不僅會讓他們大腦思考變慢,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存儲記憶的能力。
  • 家教| 這幾種不良的親子關係正悄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親子關係,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影響著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比如性格、毅力、人際交往等等,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在很多人感慨,做家長真難、做家長累,甚至有些人自稱是「孩奴」。
  • 「我的父母像個孩子」|解讀4種不成熟的父母如何影響孩子成長
    大家都覺得父母怎麼會不成熟呢?按理說父母應該比孩子成熟多了,但是事實證明,很多家庭裡的孩子反而比父母成熟,更像一個成年人。這本書為長期受到傷害的人提供自助指南,它講述了4種情感上不成熟的父母類型及他們對孩子的影響,也描述了受到影響的孩子們是如何成長的,最後也給到了可行的建議,幫助受過父母傷害的人們走出陰影。
  • 12種容易情感忽視的父母,你中招了嗎?
    從這就能看出周春紅是一個唯成績至上,並不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交往的母親。這也映射出現如今的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一概不重要,而長期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訴求因為如果孩子不能確信自己對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經常因為自己對父母關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將會成長為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進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 調查發現:適應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中學生健康成長
    您的孩子有沒有過厭倦學習的情緒?與他人協調的能力怎麼樣?耐挫力是不是有點差?不要小視這些問題,它們都屬於適應不良行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對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實證研究發現,55%的被調查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適應不良行為,這一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