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紙質的書信和信封差不多都快被人給遺忘了,而寄信必備的郵票也越來越成為一種藝術品,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紀念意義,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價值。
僅僅在十幾、二十年前,郵票仍然是每家每戶的必備物品,誰還不給外地親戚寫個信什麼的,不貼郵票就等著郵電局給你退回來吧。除此之外,郵票在戰爭期間,還起到過許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充當著神秘的間諜角色。
郵票最早被使用於諜報工作,是在一次大戰之際。到了二戰,郵票更是成為非常成熟的諜戰手段。二戰初期,德國人企圖偽造郵票的方式,來刺激或者激化周邊國家的矛盾,從而達到坐收漁翁之利的效果。
德國人通過將英王喬治五世登基加冕周年慶的紀念郵票,換成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的頭像,藉機暗諷英國正向蘇聯靠攏,藉機分化瓦解同盟國的勢力。
盟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英國人決定發起「反郵票戰」。當時,德國經常把希特勒的頭像印在郵票上,英國人便故意偽造了一批德國郵票,用納粹二號人物,黨衛軍首腦希姆萊的頭像,替換掉希特勒的頭像,從而造成德國內亂的假象。
除了英國以外,美國人也來湊這份熱鬧。他們惡搞希特勒,將郵票上希特勒的頭像,全部改印為骷髏頭像,暗示德國納粹即將走向滅亡之路。一張小小的郵票成為諜報戰中「心理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情報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戰場上,郵票也是被敵我雙方經常利用的諜報工具之一。當時的信息傳遞以人工為主,需要寫在紙上交給自己人,這樣非常容易暴露。而郵票可以貼在信上,公開往來於各地,是非常理想的信息載體。
1939年,廣西南寧的中國軍隊準備反擊日軍,加強了保密工作。中國反情報特工偶然地發現,有一個中年男人每天都向淪陷區廣州寄信,頻率遠遠超出了正常的家信。
中方立馬對其進行調查,但是信件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當地是中國軍隊的集結地,擔負著重要的軍事使命,應該是日本間諜重點關注的地方。反情報部門出於慎重,認為事情並不簡單,進一步擴大的調查範圍。
他們很快發現,那些信上貼的郵票似乎存在問題。郵票本身是從郵局裡買的,沒有任何異常,但作為寄信的資費,一些信上貼的郵票明顯超出了實際需要。
比如按照寄信和收信地址,只要貼面值兩分錢的郵票就夠了,可實際卻貼了四分錢郵票。而且這種「高消費」不在少數,不像是貼錯了,應該是有意而為之。
在取得與軍方的聯繫後,反情報部門終於確定問題就在郵票上。郵票的面值正是我軍的軍力部署,不同面值的郵票,分別對應著不同兵種的數量。很快反情報部門採取行動,抓住那名中年人,並一舉破獲以日本特務松木弘一為首的間諜小組。
敵後抗日戰場的郵票戰同樣激烈,華北日軍出動大批日偽間諜,收集我方的情報,同時策反一些軍政人員。很快,日偽特務發現一個當地一個老人,經常收到在指揮部當參謀的兒子的信。
於是,特務們想方設法引誘當地的郵遞員,要他抄錄郵戳地址。就這樣,日偽諜報組織很快摸清了這個八路軍指揮部的轉移路線和規律。42年的5月,日偽軍根據從郵戳上得到的情報,以及無線電定位,突襲八路軍的這個指揮部,給八路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雖然敵人很狡猾,但是我方情報人員的手段更高明。新四軍曾經利用郵票的齒孔傳遞情報,將城中日偽軍的活動信息傳遞給根據地。比如一個日軍中隊出城掃蕩,郵票左沿的齒孔便會少一個。如果是一個大隊出城,郵票上沿的齒孔就少一個,以此類推。
這樣一來,新四軍每次都能準確掌握日軍的掃蕩兵力,並做好相應的準備。雖然日偽特務對此也有過懷疑,但苦無實證,郵票受損是很常見的事,當時紙張的質量又差,日本人對此也無可奈何,摸不著一點頭緒。
【參考文獻:《黨史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