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說每個人是一本書的話,那麼走過的每一段路和所看到的每一處風景就是書裡的那些故事。
依稀記得2013年夏天,走出大學校門的我也湧入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大軍之中,隨後竟考上特崗教師,來到了個舊。
到個舊的第二天,我和另外4位青春洋溢的同事被分配到賈沙鄉,然後是更為偏遠的克勒小學。載著我和3位姑娘的車輛在紅河邊的盤山公路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我們終於到達了坐落在一個小山坡上的克勒村委會。
克勒村委會有2間會議室、3間資料室、2間醫務室、1間廚房,當時我還納悶:怎麼不送我們到學校去,而把我們送到村委會來了?一位身穿白色T恤的大哥很勤快地來幫我們拿行李,搬完行李之後才知道他是克勒小學的陶校長。後來我們被告知:因學校教師宿舍樓正在建蓋中,在不影響村委會辦公的前提下,我們老師只能寄住在村委會。晚飯時,陶校長和管教學的大孫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克勒小學的相關情況,分配了教師的任課,告訴我們克勒小學是一所以苗族和彝族學生為主的學校。晚上洗漱的時候,我才知道這裡沒有自來水,村民們種莊稼基本「靠天吃飯」,生活用水主要靠水窖。當晚我與兩位姑娘就住在村委會一間15平方米的醫務室裡,另外一間大點的資料室住著4位姑娘。當時我們睡的床是學校保安和一位男老師從山腳下的學校裡一根木頭一根木頭搬上來親手搭造的小木床。在稀稀疏疏的星空下,舟車勞頓了一天的我們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我們隨著4位年輕的「老教師」,沿著坑窪的小石子路走進村子,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大部分是土木結構的老房子,還有一部分石頭砌成的房子。來到克勒寨子邊,小石子路變成了泥巴路,有的地方還有幾汪小水潭。10分鐘左右我們來到了克勒小學。五星紅旗在教學樓的正前方迎風飄揚,旗杆左右兩邊的花壇裡鮮花盛開,綠植長勢旺盛,學生們對我們新來的老師充滿好奇。隨著陶校長來到辦公室,我有點傻眼了:一間10來平方米的屋子裡擺著7張辦公桌,整個學校的10位老師就擠在這裡辦公。隨後,我跟隨搭班的凌老師走進了四年級教室,映入眼帘的是10多年前我上小學時再熟悉不過的黑板、粉筆,教室裡沒有看到投影儀和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大致了解所帶班級情況後,我走上2樓的教室轉了一圈,教室裡只有前後兩塊黑板,看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只能是依託教材,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
來到克勒小學的第三天,我們開始正常的教學工作。課間,我們幾位年輕的老師聚在辦公室裡邊備課邊聊上幾句。帶過一年級的小朱老師告訴我們:「這裡一年級的大部分學生連漢話都還不會說,也聽不懂,師生間交流不暢,你們在教學工作中要做好思想準備。」每天一起吃晚飯的時候,陶校長會與我們促膝長談,給我們新來的4位老師做做思想工作。
大致熟悉生活環境和自己的教學工作後,我們的生活也逐漸正常化,過上村委會—寨子—學校三點一線的生活。晚飯後我們所有老師會相邀著到石子路上散步。這條路承載著我們的許多歡聲笑語,承載著我們對新生活的嚮往,承載著我們對理想的追求,承載著我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克勒村村民善良好客,民風淳樸。白天我們可以看到幾條狗趴在路上守護著整個寨子,晚上聽不到一點狗吠,我們可以安心入夢。大部分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據了解,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靠種玉米,生活用水來自克勒寨子中間的一個公共大水窖,只有少部分的人家自己建了水窖。我們在去學校的路上,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籬笆圍成的簡易廚房。家裡飼養的部分牲畜就拴在家旁邊的樹樁上,雞群以家門口的大樹為家,天一黑就棲息在枝頭。
我們在克勒村委會寄居了半年多,學校教師宿舍樓終於蓋好了。2014年的春天,我們搬進新宿舍,搬進新的辦公室。每個人終於可以住上單間。辦公室也變大了,每位教師也擁有了一張辦公桌,宿舍和辦公室變得寬敞明亮。半個月後,我們每位老師也擁有了一間自己的小廚房。我們宿舍樓背後的一小塊空地,經常有一些村民聚在那裡談天說地。農閒時,男女老少就會從寨頭跑到寨腳來聊聊天,玩玩紙牌娛樂娛樂,看著他們好悠閒、好愜意。
這裡的冬天是我見過最迷人的冬天,可以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詩人杜牧「白雲深處有人家」的韻味。即使是冬天,村頭的那幾棵百年大榕樹依舊翠綠,當地人說那是他們的「守護神」。
2016年,村民們的「春風」來了,我們學校的「東風」也來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推動下,克勒寨子和我們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裡增添了計算機房,孩子們可以學習電腦操作,學校也拉起了網線,從此,師生們可以共同暢遊在網際網路的大海中吮吸知識的甘露,加速了孩子們對外界的認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在這陣「春風」的影響下,我們睡得快要散架的小木床也換成了結結實實的新床;教室裡原本粗糙不平的傳統老式黑板在「春風」撫摸後留下了新的痕跡,整個學校有4間教室安裝了一體機,2間教室安裝了投影儀。課堂上我們可以把課本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厚,這就是科學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所帶來的變化!生活環境的改變,教學設施設備的改善,讓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越來越得心應手、越來越有勁。
國家的扶貧「春風」吹遍了整個克勒山谷。自來水管通到了家家戶戶,最讓村民們頭疼的生活用水問題解決了;村民們不再只種單一的經濟作物——玉米,在各級政策的支持下,在相關工作人員和農技人員的努力與指導下,村民們種植了一定規模的甘蔗和姜,也不用擔心銷路,經濟收入來源呈現多樣化;田間地頭修起了可讓大卡車和三輪車通行的毛路,方便村民們拉運甘蔗和姜;村民們的住宅由原來破舊的房子變成了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小平房;教育扶貧「點亮」了孩子們的求學路;村民們看病就醫也不再是難題。
原來常聚在我們宿舍樓背後閒聊的那群人不見了,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寨子裡的那些年輕小夥子也不再是上山打打鳥、下水摸摸魚,他們都到外邊闖蕩去了。全村人的日子過得蒸蒸日上,越來越幸福!
來源:紅河日報
原標題:賈沙大山裡的春風
作者:苗紅蓮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祝小涵
審核:周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