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起,「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常被從事農業和天氣預報的工作者提起,他們認為這是描繪一種自然天象,很多人約定俗成認定這是一句民諺,但它其實來自劉禹錫的詩詞《竹枝詞》且和農業沒有什麼關係。
劉禹錫寫了很多首《竹枝詞》,借鑑巴蜀當地的民諺和獨特歌謠,多描繪該區域的民俗風情,歌頌男女的愛情。關於為何取名為《竹枝詞》歷來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詩詞學家結合當地歷史情況,一致認為《竹枝詞》是描繪少男少女在竹林裡勞作時互相對唱情歌的場景,因巴蜀盛產竹子,所以劉禹錫將這些唱曲吸收改編作成同名詩詞,統一稱為《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兩句即出自其中一首。
原詩如下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詩同樣模擬巴蜀地區的民間情歌,主旨是描寫一個初戀少女既甜蜜又忐忑的心理狀態,與天氣並沒有直接關係。前兩句「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寫春天的江畔水面平靜,岸邊楊柳青翠欲滴,一片春江水暖、萬紫千紅。這時一位在岸邊等待情郎的少女突然聽到江上傳來期盼已久的歌聲,那歌聲嘹亮、渾厚,句句擊中少女內心,令她心神不寧,在岸邊緊張到不停踱步。
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單從字面意思看「日出」「雨」「晴」好像確實和天氣有關,但是這裡劉禹錫用到了民歌的一個傳統特徵——同音假借。何為同音假借,即為兩個字是同一個讀音,但是詩人或歌者會將原有的字換成其他的字,比如「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中的「晴」其實是「情」的同音假借。這兩句和前兩句一樣,仿照樂府詩先借他物起興,然後說所要表達的主旨。
這首詩就是先借描寫岸邊楊柳青青來引出江面上情郎的歌聲,而後借「日出」和「雨」引出女子焦急欣喜卻也無奈的心情,她雖然聽到了情郎的歌聲,但是不確定對方是否對自己有「情」,所以用陰晴、雨天來描繪複雜的心理活動,恰到好處。
其實用同音假借字作詩詞的隱語,在文學家寫作的領域內並不算少見,比如晉代《子夜歌》中有一句這樣寫道,「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這裡詩人用到「見蓮」二字中「蓮」就是假借「憐」的諧音,既和「霧露隱芙蓉」一句前後對應,又有「見憐」的意味,同樣表達一位女子不明白男子到底愛不愛她的暗戀情愫,妙趣橫生。
劉禹錫的《竹枝詞》不僅借鑑民俗歌曲曲調,而且用到了民間文學獨有的藝術表現手法,讓這系列詩詞自成一派,雅俗共賞,流傳甚廣,後代文人爭相模仿。
往期精彩推介
四句關於大寒的古詩詞,描繪隆冬別樣美
韓愈一首《晚春》,活用擬人修辭,一改暮春傷感基調
蘇州雙塔菜市場,幾句如詩一樣的宣傳語,瞬間惹得人紅了眼眶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權,麻煩告知,立刪,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