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李現的一段採訪在微博上炸了。
採訪裡,李現跟陳立農倆人聊天,李現說自己平時會刷短視頻,陳立農追問了一句,「什麼內容的?」
在遊戲、博主、沙雕幾個內容都得到了陳立農同樣的回應之後,李現不死心放了個大招兒,「小姐姐跳舞的」……
啥?
李現說自己愛看小姐姐跳舞?
這幕人間真實,我只想說,無論是愛好還是態度,這種大喇喇、坦蕩蕩的樣子,是李現沒錯了!
踏踏實實拍了一路戲,突然《親愛的,熱愛的》爆紅成了「頂流」,李現顯然是個半路出家的「非典型性」愛豆。
從嚴格的「愛豆標準」來看,他不夠乖順,一會兒罵狗仔,一會兒懟私生。
甚至,從一個頂流的自我修養角度來看,李現這種一拍戲動輒就剃個光頭、等殺青之後才慢慢長成圓寸,幾乎五六個月不出現、不維護熱度的頂流,簡直談不上任何「自我修養」。
連央視六公主訪談都替他擔憂,「你怎麼維持自己的流量和熱度?」
李現想了想,很認真地說:「靠作品」。
乍一聽,好像有點傻。
但仔細想想,正常行業生態下,所謂的流量和熱度不都是從作品中生長出來的嗎?
其實,靠作品這個話,不少人說過,但李現當下說出來,夠應景也夠有底氣。
上周《赤狐書生》開畫,剛剛《戀曲1980》又作為今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開幕片與影迷見面。
且不說這兩部電影本身的品質到底如何,只看表演的話,其實李現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他在這兩部新片中,留下了他自己演藝生涯中差別極大的兩個角色。
《赤狐書生》裡,白十三是只男狐狸。
女狐狸、女妖怪我們見得多了,但是男狐狸到底該是什麼樣子?
李現演的狐狸有點野,這個「野」是有點不合群又有點不按套路出牌的小聰明。
第一個亮相,白十三試圖矇混過關參加取丹考試。
這個場景裡,白十三站在一群男狐狸中,揣著小心思、怕被發現又怕被嘲笑,臉上露出點怯。
這個時候的狐狸白十三,心態是非常複雜也極度擬人化的,李現用人的情感去比擬還原了這隻修成人形的狐狸。
而在奔跑、吃雞等非常動態化的表演中,一隻修成人形的狐狸,也定然會流露出狐狸非常原生態的動作細節。
他非常喜劇化地呈現了狐狸對燒雞的欲罷不能,埋頭吃雞、滿嘴是油。
有一個細節,他轉身要看向別處時,眼睛像是被黏住一樣,根本無法從手中的燒雞上移開。
這種非常擬態的眼神,有點誇張,但在那樣的喜劇情境下,又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個初到人間的小狐妖那種毫無節制的野性。
克制是人類才懂得的道理,而欲望是野性的另一種說辭。
看過電影的朋友會知道,燒雞是整個片子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具,那雙緊緊黏在燒雞上的眼睛,透出了白十三初入人世,人形之下,野性難馴。
從野性到人性,這個內化的心理邏輯是一層層逐漸完成的。
而這個過程中李現的表演不能說有多圓滿,但整體至少保持了鬆弛自如的表演狀態。
就像他自己形容的那樣:「拍戲就像長跑,起跑的時候你端了一碗水,是滿的,你開始跑,水會顛出去,到終點水還剩下多少,就是你呈現出來的東西。顛出去的都是遺憾,你又想跑得快,又想穩,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拍戲確實不容易,這個作品當然也並不完美,但對於李現來說,這次奇幻喜劇動作片的經歷太獨特、太難得了,對一個一直都在嘗試不同角色的演員來說,他無法拒絕一個男狐狸的誘惑。
他自己也在採訪中也說,「白十三」是他打破自己舒適區,對新角色、新類型的嘗試。他願意為每一次突破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吊威亞、拍打戲,動輒幾個小時吊在空中,這些從《劍王朝》到《赤狐書生》的古裝動作場面,沒少讓這個從來沒拍過的演員磕碰受傷。
但這些從未有過的拍攝經歷和角色體驗也讓他興奮,哪怕是倒掛到腦袋充血,他也會為了呈現更好的整體效果,主動嚮導演要求再多拍一條。幾乎是在用一種不問結果的方式去把一場戲演繹到極致。
其實早在之前拍《劍王朝》的時候,監製馮小剛就表揚過李現的能力和敬業態度。
說回當下,今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片《戀曲1980》裡,李現貢獻了屬於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的表演,先不論影片本身的品質和調性,至少李現在片中對角色做了恰如其分的呈現。
同時出現在2020年的白十三和梁正文,我們很難將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與李現畫上等號。
因為類型跨度和角色跨度實在是太大了!
一個是奇幻古裝喜劇,一個是文藝風格劇情片。
一個是狐妖,一個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
如果硬要說有什麼相同點,大概也有一個。
就是李現選擇每一個項目和每一個角色的時候,都懷著同一種追求,就像他前面說的,「靠作品」。
他是在有意地選擇和收集那些能夠留得下來的作品。
至於是否真的能留得下來,《戀曲1980》原著作者於曉丹是這麼蓋章認證的,「年輕的李現已經有了一部以後可以盡情回甘的代表作。」
這兩部新作,前者是《捉妖記》製片人江志強的新項目,後者是知名編劇導演梅峰的新片。
一邊是能夠撬動市場的「大項目」,一邊是能夠走入人心的「小而美」。
無論是在市場上留下來,還是在觀眾的內心深處留下來,他尋找的,一直是那些有獨特記憶點和新鮮感的角色。
從這兩個方向的作品選擇裡,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他對自己表演路徑的規劃軌跡。
那句「靠作品保住流量和熱度」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是在一開始,就已經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清醒的認知。
如果不刻意去看,幾乎很難意識到,《萬箭穿心》裡,那個飾演顏丙燕兒子的,就是當年正在電影學院讀書的李現。
十八歲,剛入校門,就被選中與顏丙燕、焦剛這樣的演員一起拍戲。看起來職業生涯將要揚帆遠航了。
但事實是,《萬箭穿心》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角色找他。那段時間,李現靠接廣告生活,也拍了一些品質並不夠好的影視作品。
閒著沒事兒的時候幹嘛呢?就看電影看書吧。
他說起自己讀書和剛畢業那幾年看了不少電影,做了一些儲備。
甚至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下來,經常能看見他在微博上寫觀後感,給大家分享最近看的新片。
奧斯卡、金棕櫚,動畫片、懸疑片、愛情片,只要是好電影,幾乎百無禁忌。
給大家安利過《愛樂之城》《夜行動物》《迷失東京》《她》《夏日大作戰》《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等各種各樣的電影。
猜奧斯卡獲獎影片也是他的一大樂趣,今年年初,李現在微博發了個奧斯卡預測表,十個裡面竟然猜對了9個,尤其與表演相關的各個獎項,全中。
不僅猜獲獎名單,他還會細細地去分析一部電影的演員調度和表演節奏。
這些非常迷影向、非常專業化的活動,他顯然樂在其中。
或者,我們可以說,他是真的愛電影的人。
也正因為這樣,從一開始,他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成為的是一個好演員,而不是其他的什麼。
「我看好電影,更多地是為了學習,尤其是像看《好萊塢往事》,我就跟著電影裡兩位男演員學怎麼表演……」
他知道必須用空閒時間為自己充電,踏實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職業。
而從演員成為流量,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個意外。
去年暑假,《親愛的,熱愛的》把李現送上頂流之位。幾乎一夜之間,所有女孩集體上頭,變身「現女友」。
從《河神》裡的郭得友到《親愛的,熱愛的》裡的韓商言,李現的微博粉絲以火箭速度過千萬。
但頂流的生活,也不是那麼好過的,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就能立刻被無限放大。
《親愛的,熱愛的》裡有一場韓商言的哭戲上了熱搜,滿屏都是「乾嚎」「尷尬」「沒眼淚」之類的評論。
拍戲以來,這大概是他第一個被公開批判演技的時刻。
作為新生頂流,他大可以恃寵而驕地要大家多寬容或是順水推舟地說是角色需要,但他沒有。
反而是坦誠地採訪中回應了那段哭戲:「確實有演的不好的地方,日後也會更加努力。」
這點勇氣和自知,看起來簡單,但仔細瞅瞅,有幾個人又真的能坦蕩蕩地承認自己有沒演好的地方呢?
在能夠躺著享受流量紅利的時候,偏偏要醒著用盡各種辦法磨鍊演技。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法醫秦明》《河神》《親愛的,熱愛的》《劍王朝》……
看每一部李現的作品,幾乎就是在重新認識這個演員。
他是那種角色感很重的演員,在每一個角色身上,他都藏住了屬於「李現」自己的那部分。
甚至,也會為了隱藏「李現」自己的屬性而很少上綜藝、上真人秀。一顆想要投入平凡生活、在生活中為角色汲取養分的真心,確實是顯露無疑了。
角色感重的演員都有點「收集癖」,總是在忙著收集各種不同的角色體驗,忙著不斷突破表演舒適區、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表演能力、嘗試表演的多種可能性。
很少會有偶像包袱,也很少會重複同一個角色。
更何況,是李現這樣壓根兒沒想過會成為流量的人。
對於粉絲,多一些優質的表演和高品質的作品,就是他能給的最真誠的回饋了。
「每一個戲,都是我當下能選擇的最好的角色,也會給未來更多更好的作品提供基礎和養分」。
從一開始,他就清醒地知道,演員這個職業的終極追求是千人千面。
他可以插科打諢也可以不夠完美,因為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要成為的,從來不是一個完美偶像,而是一個真正的演員。
支撐演員的從來不是流量,而是一個個鮮活的角色和紮實的作品。而粉絲的愛,只有紮根在優質的角色與作品中,才會擁有源源不斷的能量和鼓舞。
這個道理,大家早就懂了。
然而清醒是有代價的。
而李現,屬於那少數願意付出代價、能夠經受誘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