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長輩細心照料下的孩子們總還是要步入校園,和老師同學們相處,學習掌握知識,逐步學會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的。許多孩子由於從出生開始,早已習慣了有家人陪伴的模式,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依賴性強,一旦自己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場景中就會感到害怕和不安。
小倩家的寶寶今年剛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找了各種門路,終於將孩子送到了教育資源好,環境優美的幼兒園裡上學。小倩家的寶寶性格相較於同齡人來說,相對乖巧安靜些,不會大哭大鬧,調節情緒的能力比較好。但畢竟孩子從沒有上過幼兒園,小倩還是有些放心不下孩子,第一天上學時,親自接送,給孩子買了漂亮的小書包。
儘管工作忙碌,小倩一整天都記掛著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一到放學時間就迫不及待的開車奔向學校接送自己的小孩。
看到兒子燦爛的笑容,小倩一下子舒心多了,孩子的班主任是年輕漂亮的幼教老師,很有親和力,兒子放學後依依不捨,賴在車裡要老師抱著不願意走,還跟媽媽說想把老師"帶回家"。
小倩高興壞了,有這麼可愛的老師,孩子對幼兒園還滿心喜歡,不用過於擔心孩子適應不了環境了,以後帶娃可省心了!
但像小倩家的寶寶一樣輕鬆適應環境的孩子畢竟還是少數,多數孩子在過了上幼兒園的新鮮感後,一到上學就哭,一點兒也不想和家裡的大人們分開,還喜歡賴在家裡不去上學。
還處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處於懵懵懂懂的成長發育期,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質,一旦孩子不能夠敞開心扉和同齡人玩樂接觸,難以融入集體,就容易產生失落和孤獨感。
孩子在家裡時,時時刻刻都有家裡的大人關照,渴了馬上有水喝,餓了就有食物吃,困了就能呼呼大睡。但在幼兒園裡,課堂上有相應的作息時間安排,孩子不能夠隨心所欲的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這也就使得他們的需求難以實時滿足。
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督促他們儘早適應幼兒園的學習氛圍與作息安排,讓孩子逐漸喜歡上幼兒園。
1、 言語鼓勵
即使在孩子表現出抗拒,不願意上學時,家長也不要一味的加以訓斥,可以多以言語鼓勵,誇讚孩子的優秀品質,多擁抱鼓勵孩子,給予他們充足的愛與自信。
2、 交流引導
在孩子剛進入幼兒園與老師和同學相處時,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拒絕跟老師溝通,此時,就需要家長在孩子回家後,和孩子面對面溝通探討,解開他們的迷思。
3、 耐心傾聽
在發現孩子回家時情緒低落,家長應找合適的時間與場景,耐心傾聽孩子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孩子心情愉悅時,家長也最好能夠花時間傾聽他們抒發快樂的心情。
一直在長輩們關照下長大的孩子,在家裡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玩耍做事的出發點都是以自身興趣為判斷依據,因此剛開始到幼兒園接觸到同齡孩子和老師時,會表現出害羞內向,難以主動融入的情況。
有時也會因為自己實時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缺少被他人接納的認同感而哭鬧不止。爸爸媽媽們要多花些耐心,引導孩子融入環境中,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