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已之心想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已則寡過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被辱不難」,就是指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一點都不會發脾氣,這個人才是真正的難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點都不在意,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晉朝時,裝退與周馥、王夷甫是好朋友,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喝酒、下棋、閒談聊天。有一次,裝退和王夷甫到周馥家做客,當時很多人在場,氣氛十分熱烈。
裝退是個棋迷,一進屋就和人下起棋來。這邊周馥準備了不少美酒,大家一邊開懷暢飲,一邊行酒令。酒令行到裝退那裡,裝下棋正下得高興,對行酒今的事渾然未覺,只是一個勁地喝酒,眼卻一眨不眨地盯著棋盤。
周馥喊了裝幾聲,見他仍沒有反應,不由得生起氣來,走過來使勁一推,裝退猝不及防,倒在地。眾人看到這種場面,紛紛停下酒杯,擔心裝退會勃然大怒。誰知道裝退起來後,仍坐回原處下棋,舉止神情眼以前一樣,並沒有生氣的表示。
事後,王夷甫問裝退:「當著那麼多人,他令你下不了臺,你怎麼一點不生氣呢?」裝遐笑笑說:「只不過開個玩笑罷了。為這點小事,怎值得動怒?」
另一個晉代人謝萬,字萬石,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系爭個位。菜系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頭中都得快要掉下來了。
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準位上邊說:「你弄傷我的臉。」蔡系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要不斷用愛來充滿內心、用關懷來滋潤胸襟,仇恨自然沒有容身之處。
只要心存善念,胸懷坦蕩,寬厚待人,一切矛盾就會化解,人際關係就會和諧,所有不如意的事都會變得順耳、順眼、順心,快樂就會水遠環繞在你的周圍。
有一位開飯館的婆婆,她為人和善,為人誠信,所以顧客盈門,生意特別好。這引起了相鄰飯館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她的飯館門前。
但是婆婆只是寬厚地笑笑,不子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到自己的角落。到她飯館吃飯的顧客忍不住問道:「婆婆,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裡來,你為什麼不生氣?」
婆婆笑著說:「在我們老家那裡,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裡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很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裡,我怎麼會捨得拒絕?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從此後,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現了!
婆婆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驚嘆,然而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那與人為善、寬容的美德。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
俗話說,和氣生財,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針鋒相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也許會有人不以為然:難道別人往你臉上吐口水,你還要笑臉相迎嗎?要知道寬容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