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別人,才能釋放自己
不會寬恕別人的人,是很難得到別人的寬恕的,但誰能說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寬容呢?停止抱怨,忘掉舊惡,學會寬容。
佛家有一則故事:相傳佛陀在世時,有一位王子弒父篡位。但是當他當上國王后,他開始為自己的弒父罪行感到悔恨,害怕遭到報應。由於整天鬱鬱寡歡,他的身體也開始不舒服起來,全身發熱生瘡,臭不可聞。經過醫師診治,病情不但沒有減輕,還越發嚴重起來。有大臣勸他去佛陀處求懺悔、取解救之方,但他自慚形穢不願去。老國王生前就虔誠禮佛,深知身心的虛幻無常,所以,他對兒子沒有絲毫怨恨。在得知兒子的情況後,他反而顯靈勸告兒子。他告訴兒子自己是佛陀的弟子,願以佛陀的慈悲來原諒自己的兒子,並告訴兒子,佛陀就快入滅了,如果不趕快去,就再也見不到佛陀了,因為只有佛陀能救他。得到父王的寬宥和鼓勵後,他終於在佛陀入滅前,見到了佛陀,並獲救。
老國王的寬容,真是令人感動,他讓我們看到了寬容的真義。
寬恕別人是一種美德,即使別人得到釋放,也升華了自己!
當我們碰到令自己傷心、痛苦、憤怒的事情時,我們會心生怨恨,覺得委屈和心有不甘。如果得不到解決的話,我們還會陷入深深的怨恨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對來自親人、朋友、愛人和同事的傷害。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容易讓人情緒低落,再加上工作中錯綜複雜的關係,很容易讓一個人悲觀起來。
我們會經常勸告別人:「別跟這種人計較了,氣壞了身子不值,算了吧,原諒他吧,都過去了……」;「何必那麼小氣,做人應該大方一點,寬容一點才是啊。」勸告別人容易,自己做起來就很難了。有人說,人的胸懷與朋友的數量成正比。你的心胸有多大,你的心眼有多大,那你的朋友就有多少。你不妨問一下自己:我的朋友多嗎?我的圈子大嗎?除了同學和親戚外,你還有多少可以稱之為朋友的人?
心胸是否寬廣直接影響到你與人相處。
在與他人相處時,不要只想別人曾經對自己有過的傷害,而應多想想別人對你曾經有過的幫助和善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能夠記住別人的善行,說明自己的心胸是寬廣的;常常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只能體現自身的狹隘和刻薄。
如果你背著怨恨上路,那麼你心中的怨恨就會如野草綿延不絕,且剪且生,且生且繁,使得你自擾、自毀,難以自拔,從而墜入茫茫苦海。而當你原諒別人的過失時,也就同時解開了心鎖,釋放了自己。原諒和寬容是一種慈悲,更是一種解脫!拋開心中的怨、恨、不滿、不甘等令人窒息的情緒,你就能重新感受到人間的歡樂,得到久違的友誼和溫暖。
寬容,是放別人一馬,也是放自己一馬。